曲 鵬
三亞中瑞酒店管理職業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在職業崗位專業化、精細化的背景下,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日益增強,培養符合時代所需的高職技能型人才就成為了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在家校企聯合的基礎上,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成長環境,從而實現理論知識、實操技能、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職院校應抓住職業教育改革的有利契機,在審視當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尋求應對策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在幫助學生職業成長和促進學校自身發展上達到“共贏”。
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要求。基于“三全育人”要求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對高職院校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一是要求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在家校聯合的基礎上共同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良好教育氛圍。對家長來說,應當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專業和職業選擇,學校則負責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家校配合下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1]。二是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有機融合,實現從課堂到實訓基地、從校內到實習企業的無縫銜接,讓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手藝和技能,實現技術水平的提升。三是要求關注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不僅要做好學生在校期間的知識教育,而且要保持與畢業生的聯系,通過定期回訪等形式,密切關注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解答學生在入職初期面臨的一些問題,真正做到全程育人。
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過程中,高職院校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多次調整,在課程搭配、課時安排等方面趨于科學、合理。從教學實踐來看,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夠密切,不同課程之間存在明顯的割裂,未能發揮學科資源整合的價值。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很難將多門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不利于技術技能水平的提升。二是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搭配不夠合理,尤其是對于高年級來說,理論課的比重較高,壓縮了學生參加實訓、實習的時間。這種課程設置下,許多應屆畢業生因為實習機會少、實習經歷匱乏,很難使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在求職競爭中處于劣勢,這也是造成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重在實踐,這里的實踐既包括校內實驗室、實訓基地的實踐,也包括全國技能大賽、企業頂崗實習等校外實踐。從調查情況來看,隨著高職院校對實訓教學重視程度的提升,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投入資金擴建實訓基地,采購先進實訓設備,為學生的校內實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對比來看,學生的校外實習機會偏少,很難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進行鍛煉,不利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些高職院校雖然與企業達成了合作關系,由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但是,這些實習崗位大多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或者與學生所學專業并不符合。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即便是參加了頂崗實習,也很難從實習中鍛煉專業技能、提升專業技術。因此,如何解決實習需求日益高漲與實習機會偏少之間的矛盾,成為高職院校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雙師型”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理論外,還能結合自身的經驗為學生的實訓提供指導,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實操和技術水平的提升有積極幫助。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雖然有著較高的學歷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缺少在企業一線工作的經歷。這就導致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只能依靠教材上或者從網絡上搜集的資料向學生講授知識,而對于涉及實踐的內容,教師能夠提供的幫助相對有限。這種情況下不利于學生技術技能水平的提升[2]。高職院校既可以勝任理論教學、同時又能承擔起實踐指導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偏少,無法同時為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操訓練提供專業指導,成為現階段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面臨的又一問題。
1.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
為達到全方位育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應當注意體現出學科之間的融合與交互。一方面是推進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融合,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等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相互滲透,有助于幫助學生打牢基礎,為下一步參加實訓、實習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則要將各個專業的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在講授理論的基礎上趁熱打鐵,通過校內實訓讓學生將知識轉化成技能。例如,對于高職電商專業來說,在日常的專業課教學中,可穿插講解商務英語等知識,起到活躍課堂氛圍、豐富知識儲備的效果。除了開設專業直接相關的管理學、物流學、管理心理學、電子商務技術基礎等學科,還應當增設計算機、網絡營銷、財務管理等學科。在跨學科交叉學習中,既可以拓展高職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儲備,同時又能提供更多的實操機會,對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有積極幫助。
2.增加實訓課程的比例
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適當提升實訓課的比重,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實操機會,讓他們可以將課堂上、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動手操作中加以驗證、練習,在這一過程中將知識內化為個人的技能,從而成長為技能應用型人才。當然,高職院校要遵循學生成長和學習的客觀規律,保證理論課與實訓課的動態平衡、科學搭配。對于高職一年級學生來說,仍然以打基礎為主,因此實訓課的比例可以稍低,通常在30%左右。每周可以開設1 ~2 課時的實訓課,并且以教師示范講解為主,帶領學生完成實踐操作。這樣既可以降低實操難度,避免讓學生產生挫敗感,有助于培養他們參與實操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講解下,讓學生將積累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循序漸進地掌握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方法技巧。對于高職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專業知識儲備較為扎實,因此理論課與實訓課可以按照1∶1 配置,每次學習完理論,可以立即組織實訓。甚至可以將課堂直接搬到實訓基地,邊講邊練、以練促學,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對于高職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實訓課的比例要占到90%以上,并且盡量減少教師的干預,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訓練。在不斷提升技能應用水平的基礎上,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創新創造能力。
1.依托技能競賽鍛煉技術技能水平
技能比賽是高職學生展示技能掌握情況、提升技術應用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高職院校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時,也需要重視和發揮技能競賽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建立“學校賽事統籌管理、二級學院具體實施、專業群精準對接”的三級技能大賽管理體系。由學校進行統籌規劃和參賽管理工作,將參與技能大賽的實施方法、參與途徑、過程管理、追蹤評價、賽事反饋等進行統一籌劃,以工匠精神的培育為重點,把職業技能大賽作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入開展,有效實施。二級學院結合自身學院專業設置和專業發展情況,根據技能大賽的要求,制定相關細則計劃,把大賽相關準備工作和學院日常教學管理有效結合,科學規劃,積極引導本學院學生廣泛參與[3]。專業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則可以根據往年技能比賽的項目或者設置的考評標準,有針對性地設置訓練內容,提供專項的賽前輔導。讓高職學生通過模擬訓練的方式積極備賽,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對專業技能的應用水平。從以往的技能大賽實踐效果來看,除了能夠讓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鍛煉,還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的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2.依托校企合作鍛煉技術技能水平
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必須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充足的實訓機會,讓他們有理想的環境和條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一種技能。考慮到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生源不斷增加,校內實訓基地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高漲的實訓熱情,因此有必要尋求對外合作,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形成“學校+企業+崗位”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為高職學生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實習機會。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方面應當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興趣等,盡可能提供多種不同類型的崗位,并且讓學生通過輪換的方式,有機會在多個崗位上進行實習。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不同崗位的工作環境、了解各個崗位的工作要求,從而在崗位實習中提升自身的復合能力,同時還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對將來的求職就業乃至個人的職業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在高職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企業方面還應安排能力出眾、責任心強的職工,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包括指導學生運用技能完成工作任務,以及傳授一些技巧、經驗等。在企業職工的帶動下,實習生的技術技能水平也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的提升。
1.實行“走出去”戰略,鼓勵教師到企業觀摩學習
為了盡快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有必要組建一支教學能力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鑒于現階段高職院校的許多在職教師,存在教學能力出眾但是實踐經驗不足的現象,因此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機會,組織專業課教師到合作的企業參加觀摩學習。通過實地觀摩,能夠了解行業的前沿技術、崗位的工作要求,以及各項專業技術的實操方法[4]。這樣才能將書本上的理論與現實中的操作結合起來,為教師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有積極幫助。在觀摩學習的間隙,教師還可以與企業的專家、工程師、資深技工交流經驗,或者是從企業管理者那里了解最新的招聘要求。在此基礎上,以提升高職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增強高職學生的求職競爭能力為出發點,不斷調整教學方向,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更好地適應企業招聘需求,對順利解決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難題也是大有裨益的。
2.實行“引進來”戰略,聘任企業專家來學校任教
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不僅要注重本校的師資力量,而且要嘗試引進具有一線生產和管理經驗的工程師、管理者,通過特聘的方式到學校兼職授課,對優化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結構、彌補專業課教師生產實踐經驗不足有一定幫助。在高職學生日常的實訓中,這些常年在企業一線工作的工程師,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向學生傳授操作技巧,敏銳地發現學生在實操中存在的不規范行為,并幫助學生加以改正[5]。在這些特聘教師的現場示范與耐心指導下,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將會得到明顯的進步。另外,特聘教師還能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以及企業的招聘要求、崗位的工作需要,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解答他們與求職就業、職業發展相關的問題,使學生堅定職業信念,樹立職業信心。由此可見,依托校企合作平臺,聘任企業資深工程師、高層管理者到學校兼職任教,也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保障。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和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加快建成并順利推廣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理論與實踐復合能力,使其真正成長為知識儲備豐富、實操能力出眾、創新意識強烈、職業理想堅定的復合型人才。為此,高職院校需要從課程設置方面、校企合作方面、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綜合施策,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全方位的有利環境,讓學生成長、學校發展以及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得以同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