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鑫 何小飛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在教育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加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促進高校高質量發展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提升,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崗位需求,向社會輸送更多應用型的技術人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創造良好的途徑。因此,高校應該立足于現代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市場的人才變化趨勢,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進行深入分析。
大學時期是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階段,許多學生在這一時期紛紛對職業生涯進行探索和思考,但在實際規劃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不明確和不合理的問題。許多學校在學生進入大一之后就為學生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以此來提高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創造良好的開端。但是從目前的教育情況來看,僅僅只有16%左右的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四年學習規劃;有33%左右的學生僅僅考慮了大學期間需要完成的資格證考試或者未來考研的計劃;有超過50%的學生仍然沒有對職業生涯規劃形成正確的認識,對現階段社會的發展和未來的職業仍然沒有理解透徹[1]。除此之外,由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往往屬于通識課程,課時相對較少,并且課程內容相對單一,沒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專業情況,為學生建立起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仍然沒有深刻的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也不了解現階段的就業形勢發展,沒有領悟社會競爭的壓力,不了解提高就業競爭力的迫切性,導致學生對就業存在定位模糊的問題,同時還有可能在長輩的影響下對就業產生局限性的或片面性的理解。這就使得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沒有辦法準確找到自己的方向,容易隨波逐流進行選擇。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樣為就業創造了更多的新渠道和新崗位,這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和就業結構矛盾的問題,能夠進一步推動教育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為產業結構的順利轉型創造良好的條件。
首先,進入新時代后,我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因此,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越來越快,各個企業紛紛利用新技術實現智能化發展和自動化發展,這就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術和能力,還要實現綜合素質的全方位發展[2]。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加上高等教育的周期性相對較長,因此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調整速度越來越快的產業結構產生一定的矛盾。如今,市場中的人才需求朝著實用性和技術型的方向發展,但是許多高等教育仍然沒有順應市場的變化,未能實現教育結構和教育內容的更新,沒有對市場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所以,也就出現了校企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適應企業的需求,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其次,站在宏觀的角度上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正在穩步提升,能夠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逐漸趨于飽和,此時資本、技術等多類生產要素也處于相對穩定的結構之中,因此發展較為平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就業量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在熱門行業中的就業難度進一步加大,并且熱門行業中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和數量并未減少,這就導致產業結構和大學生的就業結構出現不平衡問題。
目前,我國的大學仍然存在嚴進寬出的現象,大學生的生活自由度相對較高,這就使得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學生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專心,甚至出現逃課的現象,這就導致許多大學生在畢業時沒有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的職業技術,專業素養不能達到企業的需求,這無疑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困難。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看重學習成績,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學業上,并沒有重視自我綜合能力的有效開發和培養,也很少積極參與校園生活和社會實踐,存在人際交往能力差、團隊協調性差、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出現職業能力素養高、綜合能力素養差的現象,這無疑也會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不利影響。在進行就業招聘的過程中,企業往往優先選擇一些專業素養高、工作經驗豐富、綜合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而許多大學生由于存在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沒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個人能力相對單一等問題,在就業的過程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許多企業在面對大學生時往往會傾向于經驗豐富的老手[3]。同時,雖然有一部分大學生了解到目前就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但是沒有勇于突破自己的觀念和思想,仍然抱著陳舊的就業理念擠進大城市和熱門行業,對一些基層單位、民營企業等視而不見,并沒有積極為自己找到就業的新途徑,導致自己本身所具備的能力并不符合要求高端的大型企業和單位,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就業的難度。
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能夠進一步轉變學校原有的就業理念,進一步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和溝通,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校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的有效更新。學校可以立足于產教融合的發展需求,與不同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深入企業,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客觀需要,總結企業不同崗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并立足于學校專業課程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改良,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升級和優化,這樣就能夠進一步促進大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有效提升,也能夠讓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提高自己對職場的適應能力[4]。同時,在產教融合的助力下,學校能夠對相關工作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技術、用人標準、崗位職責和管理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定位專業的教學目標,及時拋棄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讓教育結構能夠和市場就業結構相接軌,為社會輸送更多優質的應用型人才。
通過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入,學校能夠吸納更多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檢驗和應用學過的理論知識,有利于進一步有效提升學校教學質量。一方面,企業可以向學校提供生產、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各類資料,為課堂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崗位的實際工作需求和內容;另一方面,這些豐富的資料還可以為學校的課程開發和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數據參考,讓學生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實踐能力、豐富實踐經驗,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5]。同時,學生在運用這些實踐資源的基礎上,能夠將理論課程中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運用,能夠進一步加強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也能夠真正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便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補救,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積極性。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讓大學生進一步提高自我的認識程度,立足于自身發展的需求,明確職業生涯的目標,讓大學生提高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從思想上轉變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不正確認識,使大學生能夠將實現自我價值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學校應該分析大學生出現定位模糊、認識不清晰等問題的原因,并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交流,立足于學校的辦學特色,建立起一支更加優質的職業生涯輔導教師團隊,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與支持,為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幫助。
與此同時,借助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積極探討就業價值觀,讓大學生能夠樹立起科學的就業觀念,為大學生講解當今社會就業形勢,帶領大學生一起學習國家的相關經濟政策,分析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幫助大學生進一步減少職業探索期的時間,從而為未來就業找到明確的方向。通過校企合作,學校還可以安排優秀教師擔任企業顧問,為學生在企業的學習和實習提供有效的指導,為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轉變建立更加真實的思想基地。同時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學校和企業能夠實現更加高效的文化交流和知識共享,進一步推動技術研發的順利進行,增加學校教育教學的資源,推動企業的技術升級,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和需要承擔的崗位職責,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企業人才需求,找到自己晉升和發展的正確渠道和途徑,大學生在市場中的就業競爭力就會進一步提高,確定自己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主要方向,并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做出準確的評估和規劃。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學校和企業加強了人才交流,能夠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有效升級,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理念的有效更新,從源頭上解決教育結構不科學的現象,讓教育結構能夠更好地適應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也能夠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具備更強的核心競爭力,能夠與當地產業和企業的發展相適應。在產教融合模式下,學校和企業需要進一步建立起高效的研發機構,并且推動經濟實體的協調發展,使人才、資金、科研成果、技術和項目等多種要素實現有效整合,并且與人才培養進行有效的結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優化人才評價的方案,讓大學生不僅在學校接受知識和實踐,同時也在企業的幫助下實現自我能力的鍛煉,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優質人才。學校可以作為教育主體建立起人才培養基地,吸引更多的企業投入資金和技術支持,進一步加強校內各類實踐項目和研發項目的順利開展,吸引更多的學生投入到各類實踐活動和科研課題中,通過研究和實踐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企業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發展的客觀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實習崗位。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專業素養的培育,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優質的復合型人才。首先,學校應該立足于產教融合的背景,實現產業和教育的有機結合,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大學生就業基地,做好大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絡橋梁,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主要目標,促進大學生專業知識儲備的不斷完善,實現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提升,讓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夠滿足不同企業的崗位需求。例如,學校可以立足于不同專業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并為每一個參賽小組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檢驗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領導分工能力等多方面的素養。
綜上所述,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學校需要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只有如此才能夠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