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潔瓊
如今,幼兒園親子作業已經成為家園共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多研究表明,家長參與幼兒教育對促進幼兒成長有積極的影響,這也是親子作業得到重視的原因,幼兒園希望通過這一形式來鼓勵家長參與,最終達到對幼兒共育的目的。然而,在現實操作中出現很多變形、走樣的情況,往往與初衷背離。同時,現代社會很多家長都有繁重的工作和家庭責任需要承擔,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親子作業。因此,我們常常觀察到,教師抱怨家長不上心、不積極的同時,家長又抱怨親子作業過于頻繁以及形式化。
要解決親子作業出現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思考,為什么會出現親子作業異化的現象呢?
家長對親子作業的初衷并不了解。很多家長接到親子作業任務時,更多認為作業的目的是完成最后的作品。出于保護孩子的心理,家長們比較擔心,如果完成得不好,和其他孩子比較后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出現家長代工代勞的現象。而一旦家長代勞成為常態,可能就會進入“卷無盡頭”的狀態。比如曾有幼兒園布置的親子作業是通過手工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動物,結果交上來的作品各個精美復雜不說,一位有藝術設計背景的爸爸更是用硬紙板制作了一個折疊動物園。
親子作業的完成難度遠遠高于幼兒發展水平。做一個手工動物,通常要經過設計、剪裁、粘貼、繪畫上色等一系列環節。這個任務對中大班孩子來說是合適的,但是對托小班的孩子來說是相當有難度的。對于托班孩子以及發展水平較低的小班孩子來說,家長往往不得不代工代勞。
家長的時間、精力有限,對自身角色認知有偏差。親子作業如果由孩子主要完成、家長支持協助的話,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不少家長工作壓力大,家庭任務重,往往沒有那么多時間耐心陪伴,有時候會覺得還不如自己代勞來得快。而親子作業過于頻繁的話,家長就會有非常大的負擔感,對親子作業產生抱怨甚至抵觸的心態。有些家長會把親子作業看作幼兒園給家長額外布置的任務,是教育責任的轉嫁,在態度上就不太積極。
親子作業形式化。有時候教師布置親子作業,并非出于引導親子互動、激勵家長參與的目的,而是為了完成環境創設的任務或者打卡指標。這樣的任務往往同時有著時間緊、任務內容不合理等特點。次數一多,也會逐漸引發家長反感,導致家長們對后續家園合作的工作也難以積極配合。
那么,應當如何避免本應促進親子互動、支持幼兒成長的親子作業流變成一種讓家長們心生怨言的家庭負擔呢?
理解家長,保持多元視角。同樣的親子作業,對不同的家庭可能帶來不同的壓力。有的家長工作負擔很大,有的可能是特殊職業,比如警察、醫生,在家時間并不規律。有的單親家庭依賴老人日常照料,老人文化水平低或者電子媒介使用經驗少,難以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些類型的親子作業。有的家庭平時可能有全職媽媽,但某段時期老人生病,媽媽同時需要照料老人和兩個孩子,精力捉襟見肘。前段時間網絡上有個小視頻,小女孩到包子鋪不買包子卻羞怯地想要和店主阿姨合影,原因是幼兒園布置了和媽媽合照的親子作業,然而小女孩的媽媽不在了,她覺得店主阿姨長得像媽媽,故而想看看能否和店主阿姨合影來完成這項作業,不禁讓人淚目。這種情況恰恰說明了幼兒園教師要么對其家庭情況不了解,要么就是對家庭狀況的多樣性不敏感。在布置親子作業時,教師應該避免“一刀切”,在親子任務的形式和時間上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同時,基于平日里對各個孩子家庭情況的了解,為那些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進一步的支持。對于沒有積極參與的家長,也可以抱著想要了解的心情多去問問為什么,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給這些家長貼上對孩子教育“不上心”的標簽。
提高內容合理性。在親子作業的設計時應增加類型的多樣性,除了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某個作品外,還可以增加孩子在家庭日常中的實踐任務(比如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完成某個家務等)或者一些親子游戲、親子閱讀。作業在內容上應以兒童發展與家園共育為初心,在難度上應符合孩子的發展水平,在過程中應增加對家長的指導和支持,以提高家長育兒能力以及增強家園關系。
降低頻率,增加其他可能性。筆者曾經觀察到某園的家園共育工作一直名聲在外,因為該園的家長參與度非常高,園所領導也非常以此為榮,但私下里,來自該園的家長卻苦笑抱怨,每周三四天都會接到教師布置的各種任務,“真不知道是我上幼兒園還是娃上幼兒園”。即使是設計比較合理的親子作業,但如果頻率過于頻繁,也會對家長們造成負擔。原本親子互動發生在自然生活情景下,但如果幾乎每天都變成情境化的“打卡”式互動,究竟是提高了家長的育兒能力,還是讓親子互動失了真?另外,不要忘了我們布置親子作業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家長參與,最終使孩子受益。除了親子作業外,還有很多途徑是可以激勵家長參與的:比如了解家長和孩子平時的活動習慣,為他們提供互動指導;利用新媒體資源,為家長推送有關如何在家中促進幼兒發展的材料,提高家長的參與意識和參與技能。要知道,親子作業并不一定以“作業”形式展現,“作業”也不是家園共育的必要條件。
事先充分溝通,事后反饋得當。很多教師在布置親子作業時,往往通知了事,并不重視事前溝通。教師應該在布置親子作業時,應清晰明確地說明為什么要布置這樣的親子作業、希望支持孩子什么方面的成長、希望家長在親子作業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有教師困惑于事先已經溝通過、家長還是代勞代工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往往出現在反饋階段。教師可以回想一下是如何評價孩子的作品的,是否把制作更好的作品放在教室內外陳列,孩子對作品進行交流的時候教師又是如何引導的。有時候,失當的信息傳達未必是教師有意識的、主動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藝術家爸爸制作的紙板折疊動物園一拿到幼兒園就引起幼兒園其他孩子的驚呼,并玩得樂此不疲。這個孩子自然非常自豪。試想如果教師不做任何干預和引導,這些孩子各自回家后會傳達給自己的父母怎樣的信息?會不會為了讓孩子下次能有類似的受歡迎和自豪的體驗而“努力”一把?即使達不到同樣的效果,至少避免孩子產生失望或自卑的情緒?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可以在孩子面前著重肯定那些孩子自己參與的作品,多讓這些孩子分享和家長一起制作的經過。同時可以私下和藝術家爸爸溝通,肯定和感激他的作品帶給孩子歡樂的同時,重申親子作業的初衷,同時歡迎爸爸在其他家園共育平臺貢獻才能。
重視交流,功夫在平常。想讓家長認同和積極參與親子作業,其實大部分工作是在平常。不管是家庭教育指導還是日常家園溝通,教師在平時應傳達給家長家園共育的理念及其背后的原因。另外,如果教師因孩子有問題或者幼兒園有任務才會找家長的話,家長就會有思維定式,會想當然地認為“教師來找我做的都是苦差事”,從而產生抵觸心理。如果平日里,能基于孩子的表現多進行家園溝通,家長就更容易認為教師是真心為孩子好,打心底里信任教師,覺得教師是以支持孩子發展為出發點處理各種事情,那么當這樣的教師布置親子任務時,家長會相信教師為了孩子更好的初心,也就更愿意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