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鑫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學生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是扎實掌握數學概念.但在小學生的經驗認知中,尚未建立起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的橋梁.因此,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重視生活化教學與數學概念的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建立生活與數學知識的橋梁,提高學生的概念理解力,強化對數學概念的實際運用.文章將從生活原型入手,分析數學概念生活化教學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生活化教學
引 言
數學概念是指,借助數學語言及數學符號揭露事物的本質屬性,反映和提煉事物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種思維形式,具有抽象性特征.而現階段學生尚未具備理解抽象知識的能力.故而,教師可以結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帶領學生從生活原型入手,讓學生以具象化的內容完成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數學概念,進而實現高效教學.
一、生活化教學應用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要點
(一)注意生活化意識的培養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許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處在“教師教,學生學”的階段,尚未真正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且在學習中,未能充分借助生活實際理解數學知識.對此,教師需要在講解數學概念時,積極引入生活實際內容,逐步調動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以此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化意識,使其學會借助生活實際理解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進而促進自身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注意生活化形式的轉變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上,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采取灌輸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掌握,且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固化,不利于其數學能力的提高.對此,這部分教師需要及時調整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為目標,對教學形式進行生活化的轉變.這樣,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時,便能夠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活學活用,同時能夠從生活實際的角度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以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生活化的應用策略
(一)從生活原型入手,激活概念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借助興趣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概念是學生提升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帶領學生掌握概念知識.教師應選取貼合學生生活實際情況且與教學相關的素材,作為生活原型引入課堂,以此激活學生對概念知識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圓柱與圓錐”為例.在學習關于“認識圓柱和圓錐”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應掌握兩個重點知識:第一,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第二,探索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認識立體圖形.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需引入生活原型激活學生興趣,再用生活實際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圓柱與圓錐的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展示生活場景中的圖片,如電線桿、電池、保溫杯、蠟燭等,接著提出問題:“同學們,認識上面這些物體嗎?分別是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點?”教師繼續展示關于圓錐的生活原型,仍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完成這兩個步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除了展示的物體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圓柱形狀或圓錐形狀的物體,以此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其次,在完成初步認知圓柱與圓錐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總結其特征、概念等相關知識.例如,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易拉罐,引導學生說出其是由兩個圓形的面和一個曲面組合而成的,然后教師給出定義,輔助學生掌握圓柱的特征.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生活原型為抓手,先激活學生的興趣,再通過分析生活原型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概念.
(二)從生活原型入手,強化學生概念認知
在數學教學中,許多概念性的知識內容都會存在理解上的難度,這也是許多學生面臨的學習困難之一.特別是對小學生而言,由于其尚不具備獨立分析數學概念的能力,使得其在認知數學概念時需經歷“感知具象物體—總結特點—形成概念”的認知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做到對概念的有效理解,才能幫助學生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以“長方體與正方體”為例.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準確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掌握二者的基礎概念.基于此,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入手,對學生進行逐步引導,使其掌握基礎概念.比如在生活中,典型的長方體物品有衣柜,以此為例,可以發現柜門有四條較長的邊,有四條中等長度的邊,還有四條長度較短的邊.而這十二條邊與長方體有著怎樣的關系,則需要學生認真思考.根據教材中給出的關于棱、頂點的定義,學生再結合生活實際思考,便可知曉十二條邊在長方體中的具體含義.首先,根據棱的定義可知,十二條邊都是長方體的棱,在進一步認知棱后,學生能夠知曉,三種不同長度的棱分別是長方體的長、寬、高,而長、寬、高相交的點便是長方體的頂點,且一共有八個頂點.在初步認知長方體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找出自己身邊的長方體物品,并介紹該長方體的長、寬、高.其次,在學生掌握長方體概念的基礎上,教師在引導學生認知正方體概念時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時,教師可以魔方為例,讓學生思考其與長方體的不同之處.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正方體的所有棱長度一致,這是正方體與長方體最大的區別.故在認知二者的關系時,學生便可以理解為什么正方體屬于長方體.
綜上所述,在講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知識時,教師借助生活中的物體原型,帶領學生進行概念認知,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增加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基礎概念的認知,使學生筑牢基礎,進而提高數學理解能力.
(三)從生活原型入手,重視挖掘概念本質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這是帶領學生挖掘概念本質的重要理念基礎.基于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從生活原型入手,對概念知識進行再加工,使其轉變為學生能夠理解的形式,從而完成“教”的環節.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緊緊跟隨教師的節奏,做到有效理解概念、實際運用概念,完成對概念內容的“學”與“做”,做到由表象認知到深層認知的升華.所以,教師需要重視以生活原型挖掘概念本質,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從生活原型入手,提高數學概念應用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能夠在生活中熟練運用數學知識.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引入生活實際內容,讓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的同時,了解該知識可以應用于哪些生活場景,從而強化學生的概念應用能力.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確定位置”為例.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因為某些原因導致找不到正確方向的情況,這時便需要根據一些方位知識與醒目的標識,判斷自己的位置,以此找到正確的方向.首先,學生需要理解“確定位置”這一概念,比如說案例1中的船只與燈塔問題.在乘船時,船只航行的方向是正北方,此時在船只的左右兩側都有一個燈塔,問燈塔的位置分別在船只的哪個方向.在解決該題目時,學生需要先知曉一定的位置知識,即北、南、東、西、西北、西南等方位.如果在判斷位置時,發現位置在同一方位上,便需要記錄清楚具體的角度、長度等,如燈塔2在船只的北偏西55°方位上.在將其運用于生活中時,學生可以通過十字路口的標識識別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根據周圍的建筑物綜合判斷出自己的位置,為自己辨別方向、為他人找到自己提供便利,再如案例3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找路線.在分析該問題時,學生需要先判斷案例中的方位,即找到方位標識,然后具體分析行走路線.學生根據圖示中的信息可以知道李偉家到學校有三條路線,分別是“李偉家—超市—展覽館—書店—大港小學”“李偉家—超市—展覽館—敬老院—大港小學”“李偉家—超市—街心花園—敬老院(醫院)—大港小學”,然后增加具體的方位信息,如李偉向正東方向達到超市,再向正北方向到達展覽館等,以此實現對位置知識的熟練運用.
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即認識到知識的生活性與應用性,這樣才能做到對知識的深入掌握,實現對概念的深層理解.
(五)從生活原型入手,拓展數學概念內涵
在掌握數學概念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概念,還需要對數學概念內涵進行拓展理解.在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拓展理解時,教師應先讓學生樹立圍繞核心概念拓展的意識,這樣可以保證思考路徑的正確性,提升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效率.基于此,教師可以生活原型為切入點,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感悟,從而強化對數學概念的掌握.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為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對比例概念的理解,處理生活實際問題,并在實踐中拓展比例的內涵.如案例3中,教師為學生展示了兩幅圖片,其中一幅是原圖,即未經過放大處理的圖片,另一幅是經過放大處理的圖片.根據這兩幅圖片,學生需要觀察和思考圖片放大后與放大前存在何種關系,可通過計算邊長進行驗證.在學生給出的答案中,可以看到,放大后的照片的長與寬同時被放大了.經過計算,學生會發現第二張照片的長是第一張照片長的2倍,寬也是第一張照片寬的2倍.基于此,教師可引導學生獲得比例的定義.在思考中,學生可以嘗試拓展思維,若長方形照片的長與寬在放大后成比例,那么長方體的長、寬、高在放大后是否也成比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經歷了由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思考的過程,且這與學生學習過的知識可以做到有效連接,有助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對此,學生可以聯系相關知識進行拓展思考,同時借助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做具體分析.這樣,學生在學習兩個數的比例知識時,便可以結合以前學習的立體圖形知識,拓展思考比例的概念,嘗試進行三個數的比例認知,加深對比例知識的深入認識.在思考中遇到問題時,學生可以向教師尋求幫助,在參考教師給出的解決意見后,嘗試再次理解,從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有效理解.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以生活實際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兩位數的比例知識,而后借助長方形與長方體的關系,使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思考,從而達到拓展數學概念的目的.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做到對數學概念的深層掌握,還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
結 語
綜上,在學習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生活化教學進行有效運用,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數學概念.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從生活原型入手,激活學生對概念學習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生對概念全面理解.借助生活理解知識,可以促使學生做到對概念的深入掌握,實現篤實自身數學學習基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梅漪漣.走進生活學而致用:《圓柱的表面積》生活化教學例談[J].智力,2021(22):101-102.
[2]黃水根.驅動性問題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5):67-68.
[3]崔元林.如何促使小學數學教學走向生活化[J].天津教育,2020(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