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華麗
【摘要】數學是一門強調思維訓練的學科,除了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培養他們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的能力.為此,文章首先闡述了思維拓展題的研究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又對思維拓展題題型進行了研究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思維拓展題題型源于學生生活實際,又能與學生所學數學知識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拓展;深度學習;創新思維
引 言
近幾年來,教育評價體系經歷了深刻的變革,無論小升初、中考、高考都在不斷優化考試內容,對課程進行深化挖掘,呈現出的是開放、綜合、靈活、多樣的試題內容.這些變化不僅優化了考查的深度和廣度,也促使教師重新思考教學方向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評價標準及教學內容的新要素,以確保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大限度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引領下獲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基本技能,更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思維拓展題的研究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光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而且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拓展訓練,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教師,需要從積極的角度出發,分析研究新課程標準的關鍵要素,認真解讀教材,從中提煉出具有思考性、代表性、重要性的數學題目或者內容進行重新改編,以提高數學題目的思考性,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數學邏輯思維,進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綜合能力.
但就目前學生平時學習數學的情況來看,一方面,一部分學生的思維仍停留在表層,深度思考的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拓展,大部分學生還只是局限于對書本中習題的認知和理解,缺少思維能力的提高訓練;另一方面,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存在局限性,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很多學生學習知識只是為了解題而解題,對于這部分學生而言,因為思維空間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拓展,所以仍處于淺層學習的認知水平,教師需將這部學生引入深度學習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理解學習知識的基礎上,有效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能夠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的學習情境中.
思維拓展類習題既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數學解題能力,促進學生積極認真思考,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又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獨立思考、不怕困難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作為數學教師,要重視數學拓展題的設計與使用,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發展.
二、思維拓展題題型設計的研究
(一)拓展題要注意難易程度,要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學生學習知識,應該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的,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設計適宜學生接受能力的拓展練習,讓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思維得到拓展.
如“簡單的周期”教學后,學生對簡單的周期現象有了初步了解,也知道了一組事物按照一定的規律重復出現,第x個出現的會是什么.如盆花是按紅、黃、藍、紅、黃、藍……這樣的規律排列的,第39盆花是什么顏色?因為盆花是每組有3盆花,每組的第一盆是紅花,第二盆是黃花,第三盆是藍花,所以可以用39÷3=13(組),那么第39盆花是第13組的最后一盆,是藍花.
在學生有了知識積累后,教師又出示了下面的問題.
表格中的每行文字都是循環出現的:第一行是“九章算術注”5個漢字不斷重復,第二行是“楊輝三角”4個漢字不斷重復,第三行是“圓一周同長也”6個漢字不斷重復,第99列從上到下依次是哪3個漢字?
學生觀察后發現“九章算術注”5個漢字不斷重復,每5個漢字為一組,所以可以用漢字總數99÷5算出第99個漢字是第幾個周期的第幾個字.第二行和第三行用同樣的方法可以求出.
(二)拓展題的設計要緊扣原本教材,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包括教材的處理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還原教材中的生活本色,還原知識的原生態.教師在對習題進行改編時,還要立足于對教材深度和尺度的把控,基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
思維拓展類的素材應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要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思考意識的培養.
例題:一筐蘋果,連筐重46千克,吃去一半后,剩下的連筐重25千克.問:蘋果和筐各重多少千克?
緊接著教師又出了兩道類似題型的題目:
(1)一筐梨,連筐共重45千克,先拿出一半送給一年級小朋友,再拿出剩下梨的一半送給二年級小朋友,余下的梨連筐重21千克.這筐梨重多少千克?
(2)一水壺里有一些水,如果把水加到原來的2倍,水和壺重720克;如果把水加到原來的4倍,這時水連壺重960克.原來水壺里有水多少克?
學生解答完題目后,會發現這一類題目都要先找到不變的量,通過這個不變量得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三)拓展題要源于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教材素材的選取應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以利于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和方法的過程,發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因此,拓展題中的已知條件、所求問題及所敘述的事情,應源于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表述要讓學生覺得是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只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才會覺得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才會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進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統籌問題是數學上的優化問題,通過數學知識和技巧,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提升工作效率和學習效果.
例1 用一只平底鍋煎餅,每次只能放兩個,煎一個餅需要2分鐘(規定正反面各需要1分鐘).問煎4個餅至少需要多少分鐘?
例2 三(1)班李明、趙亮、王強三名同學同時到達學校衛生室等候校醫治病.李明打針需要4分鐘,趙亮包紗布需要3分鐘,王強消毒傷口需要1分鐘.衛生室只有一位校醫,校醫如何安排三名同學的治病次序,才能使三名同學留在衛生室的時間總和最短?
這類問題學生或看到聽到過,或親身經歷過,所以有相應的生活經驗積累,這種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拓展題才具有價值,才有意義.
(四)拓展題要能提升學生數學文化素養
將數學文化滲透到課堂中,融入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會讓學生更加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在數學學習中巧妙帶入數學文化,對于提升學生數學文化素養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蘇教版數學教材中常常出現“你知道嗎”這樣的欄目,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數學史料,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素材,這些數學文化成為教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100以內的數”,這一章節中有關于數學符號的介紹:第一個使用“=”的,是英國數學家雷科德.第一個使用“>”和“<”的,是英國數學家哈里奧特.這個數學史讓學生對于數學符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負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中有對相關負數的數學文化的介紹:中國是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國家.據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人就有了“糧食入倉為正,出倉為負;收入的錢為正,支出的錢為負”的思想.
1700多年前,我國數學家劉徽首次明確地提出了正數和負數的概念,他還規定籌算時“正算赤,負算黑”就是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這個記載,比國外早了七八百年.
在設計課外拓展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程中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追述其根源,了解數學史,合理開發和使用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讓學生愛上數學,使得數學學習更有深度.
三、思維拓展題研究過程的呈現方式
為了關注學生研究的過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工作:
(一)設立專用的練習本,記錄學生參與拓展題研究的過程
為了更好地呈現學生的研究成果,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練習本,在本上記錄每天由教師精心準備的有思考性的題目,并將自己思考的過程記錄下來.這種過程性資料的收集,可以讓學生從練習本上明確看到今天做對了,昨天做錯了,前天沒有做……成功的、失敗的,高興的、失望的……每天拿出來看一看,看看一段時間內自己的得失,這樣會讓學生樹立堅持的信念,讓他們能從成功中收獲信心,產生希望,觸發動力.評價結果的呈現,讓學生更關注自己的進步,關注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收獲,將積極的一面帶給學生,讓學生在不斷進步中快速成長.
(二)學生當“小老師”,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習慣于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但由學生作為“小老師”,將自己的想法講給同伴聽,有時會比教師的講授效果更好.由學生講授習題是基于兒童的語言,兒童思維方式,講授過程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責任心,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讓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在每節課課前留出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這樣的每日一練,會讓參與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收獲的喜悅,成功的樂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但積累了活動經驗,學會了交流、反思,而且促進了其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采用爭星積分制,把學生獲得的成功用物化的形式積累起來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引入爭星積分制,即學生做對一題記上1顆星,有多種答案的,做對幾種答案就記上幾顆星.然后按星星的顆數從高到低進行排列,每周進行一次結分,學生獲得的積分可兌換一次作業免寫的機會、一次擔任班干的機會、一個實用的學習用品……這種物化的獎勵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求勝欲望,使他們更加努力參與課堂學習中.
通過實施這樣的制度,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結 語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見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傳授數學知識,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授數學知識,而要審時度勢,順應新的課標標準,適時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在于傳授書本的基本知識,還要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樣才能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自身素養的目的,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每日一題,每日一練,在學生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只是滄海一粟,雖微不足道,但學生如若認真思考了,那累積起來,將是一個巨大的數量,能夠發揮出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所謂量變終將產生質變.
【參考文獻】
[1]劉金榮.讓學習真正發生: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22(5):68-72
[2]周穎.做思共生:促進學生的數學“深度學習”[J].數學教學通訊,2023(31):18-20.
[3]吳紅萍.在知識本源中感悟數學文化:以《九章算術》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12):61-64.
[4]楊桂花.基于核心問題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策略[J].學園,2024,17(1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