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農業工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為例,通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畢業生入職社會反應,總結出人才培養質量品牌為“愛學習、肯吃苦、善動手”,并深刻分析了質量品牌的本質內涵,闡述了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內核形成的支撐平臺和過程。
關鍵詞:人才培養;質量;品牌;支撐平臺
高等教育的辦學趨勢逐漸綜合性,同時,也存在趨同性。但由于各個院校的文化積淀、辦學理念及辦學定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辦學特色,所形成的校規校訓也不盡相同,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會形成固有的特質,且會在畢業生的實習、工作中呈現出來,形成該校畢業生的人文特征,構成該校畢業生的質量標簽——品牌。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創辦于1952年,農業工程學院的涉農專業與之同步誕生,現在逐步發展有種子生產與經營(種子繁育)、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無人機應用)、農產品質量檢測、現代農業技術、中草藥栽培與加工技術等7個專業與方向。由于辦學歷史悠久,根植農業職業教育深厚,形成了獨特的教育群體、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文環境,成就了農業工程學院獨特的畢業生品牌和品牌效應。
一、農業工程學院畢業生品牌的衍生提煉
農業工程學院畢業生的質量品牌是在畢業生的實習和工作崗位中、社會和學校相互交流中,經過反復總結提煉后概括為“愛學習、肯吃苦、善動手”。
農業工程學院的前身是中專時期的農學、植保和土肥三個專業學科,2000年整合其三個專業學科的師資、實驗室和專業,建制農學專業教學組織,依次稱之為農學學科—農學系—植物科學系(大專) —現代農業工程系—農業工程學院。在70-80年代,以“種三田”人才培養模式聞名全國中職教育,練就了吃苦精神和動手操作技能的本領。2000年以后,隨著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全面鋪開,學院開始著眼于與畢業生就業企業合作,打通畢業生就業通道,密切加強與校外企業在實習、就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如,開展冠名班(2005年河南中威化工有限公司班)、引企入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除草劑高級研修班、莊稼保姆籃球賽),尤其是2006年深圳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與學院合作,開展“工學交替、跟崗實習”(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 為標志,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跟崗實習合作模式,接著在植物保護技術專業、生物技術專業、園藝技術專業逐步推廣這種“帶著問題到實踐中去,帶著問題來課堂”跟崗實習模式。結合學生畢業實習,擴大校企合作面,提高了學生對社會認知和適應性。通過實習檢查指導、實習生分配與實習協議簽訂會與企業進行深入交流,接收學生實習和就業的企業反映“畢業生能吃苦,架子低,知道學”。2012年,利用跟崗實習學生分配與協議簽訂機會,與20 多家企業召開了主題為“促進深度合作,擴大涉農生源”研討會,圍繞農業市場需求大量涉農技術技能人才,涉農專業招生不穩定問題進行研討。會上,企業家代表再次肯定了我院畢業生的質量,后經會議主持人王立河教授(時任學院書記) 總結概括,“愛學習、肯吃苦、善動手”為農業工程學院畢業生的質量品牌,也是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畢業生質量品牌。
二、人才培養質量品牌的基本內涵
(一) 愛學習
“愛學習”反映的是人的一種態度,是人生的態度、事業的態度,是虛心求教,是熱愛生活,是對人生不斷追求的基本體現,是積極向上的心態。從生源看,我院各專業招生分數較高,學習目的明確,出身農村占絕大多數。專升本比例和升學比例穩居學校前列,尤其是多數學生干部(連續三屆學生會主席升入本科),既工作出色,又升本科學習,工作和學習都十分優秀,并且升入本科后又有一部分同學讀研究生,進而讀博士,如,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2002級的郭向陽、李敬娜,2005級的羅來超,2008級的劉理森;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2015級鄧恢等,不完全統計,2002年以來有近20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進入實習和工作的學生更是擺正位置和心態,在培訓會上認真做筆記,田間地頭向農民學習,跟師傅、跟同行學習,一絲不茍,不懂就問,業務上積極深造,積極考取行業等級證書,畢業三至五年就成為了企業的行家里手。新希望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張玉聚總經理等多家企業負責人評價學生“農校出來的學生學習力太強了!”學習力是一種能力,但更是一種態度,只有“愛學習”的態度,才能初心不改,人生方能致遠,事業才能成功!
(二) 肯吃苦
“肯吃苦”反映的是人的一種精神。“肯吃苦”在實際工作中就是敢于吃苦,不怕吃苦和能吃苦,是一種精神境界,農業生產、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推廣,環境條件是基于自然生態,相比其他行業是苦一點、累一點,沒有吃苦的精神,就勝任不了此類工作。學生們冒著38℃以上酷暑高溫在玉米地雜交授粉、提純去雜、打藥施肥、觀察數據,冒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在東北黑土地進行農資市場調研、調貨統計、價格管理。如,在深圳創世紀種業實習的學生每人負責6.7hm2棉花制種技術監管,10個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實習生跟著鄭天存研究員負責豐德康種業公司20hm2 玉米育種基地,起早貪黑操作。他們臉曬黑了,皮曬脫了,手磨出繭了,而我們的學生卻說:“之所以不怕苦,是因為我們把實習任務、農業發展看成是我們的責任和事業!”這是他們肯吃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追求。
(三) 善動手
“善動手”是一種能力,是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內化,體現在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對具體工作的高度適應性和自信,在實習崗位和就業崗位上,上手快,工作效率高,與社會崗位“零距離”,得到實習單位和就業單位的高度認可和好評。如,在育種環節的授粉,生產環節的水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智慧農業裝備的操控,種子加工貯運,還有農資市場運籌與經營等崗位上,出了校門直接負責操作管理,很快上升到技術員師傅級指導其他同類學員甚至本科生。又如,在河南省農科院花生所實習的學生,初次上崗實習操作花生雜交授粉,成功率就高出干了3年的熟練工人的操作。2021年在河南省書記校長服務千企活動中,對我院30家跟崗實習合作企業進行了跟蹤回訪,企業負責人異口同聲說:農業工程學院的學生沒有架子,一聽就會,有韌勁,進入工作狀態快。
三、人才培養質量品牌的積淀與支撐
(一) 鮮明的職業素質教育特色造就了“愛學習”的人生態度
“愛學習”這種人生態度來源于農業工程學院鮮明的職業素質教育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以及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職業教育的本質內涵描述較多,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職業教育是素質教育,最根本的是職業教育是育人教育,育人的態度、品質和能力。農業工程學院從學生入校專業教育、課程教學和全過程實習,就引入一個終身學習教育目標,有“空杯”思想,職業就業定位上從一線的銷售技術人員和科研助理做起,擺正位子,赴下身子。從60-70年代的教育要與勞動相結合,培養了學生在生產中學習,向農民學習。到80-90年代,教學科研相結合,學生積極投身于教師的科研課題和團隊,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交替時期,仍能平穩堅持畢業實習有課題、有老師帶,并積極認真準備論文答辯,造就了樸實的學風。近年來,農業工程學院師生積極學習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和貫徹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7〕4號,率先進行教育信息技術創新,首個獲得學校歷史上國家質量工程項目《職業教育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教學資源庫》,相繼被評為省級黃大年教師團隊和省級教師創新團隊,并于2023 年獲得省教育廳先進集體。積極探索“三融”發展,打造五金新基建(金專業、金課堂、金師資、金教材、金基地),一個善于學習創新的教師團隊,必然會帶出一代愛學習的徒弟。由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深圳創世紀種業公司、河南豐德康種業公司、大北農科技公司相繼在我院建立企業專項獎助學金,圍繞專項獎助學金的評選,開展了一系列第二課堂活動,創新開展主持人大賽、對抗辯論賽、元旦晚會、體育比賽等,更激發了同學們爭先創優熱情,通過人文環境影響,形成了“比、學、趕、超、幫”的和諧氛圍。連年專升本報考人數、升學率名列前茅,畢業后學習力強,提升快[1]。
(二) 潤物無聲、言傳身教的優秀教師團隊培養了“肯吃苦”的精神
樸實無華的優秀教師團隊培養了學生“肯吃苦”的精神。建校以來,涉農專業的教師來自全國各地,有沿海地區的,也有西部內陸的,還有畢業于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的高才生。不管教師來自哪里,畢業于何校,樸實無華、潤物無聲是他們的底色。60-70年代,以牟農1號育種人李重十、小麥專家馬元喜、玉米專家唐乃儒、土肥專家蔣仲為代表的大師級教師,開拓科研生產與教學相結合,深入農村一線,確立了艱苦奮斗、不怕吃苦的基調,探索出了師生“種三田”的雛形,經老校長職業教育大家劉祚唐支持推動下,70-80年代,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個時期涌現出玉米專家李東方、植保專家侯章德和徐世林老師、蔬菜專家李廣華老師、果樹專家劉建樞等等,在種三田中老師與學生們同勞動,在邵崗鄉噸糧田開發中老師們與學生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老師的新農作物品種選育科研上,學生親身歷練,耳聞眼觀,從老師們樸實無華的言語裝扮、對科學研究的認真追求、身先士卒的勞作,看到了堅定和堅強,看到了信念和追求,看到了成功是奮斗出來的,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樣子!培養出了大師級優秀學生代表玉米專家功勛人物程相文和小麥專家茹振剛,近年來,以從事雜交小麥盧良峰為代表的農學人,繼續傳承老一輩教師吃苦精神,潤物無聲地教育一代又一代農學之子,發揚光大“肯吃苦”的精神[2]。
(三) 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鍛造了“善動手”的能力
人才培養模式是鍛造培養人才能力的根基,與時俱進的農業工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鍛造了農業工程學院畢業生“善動手”的能力。農業工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始于60年代的涉農專業學生“種三田”,當時聞名全國并引來全國各地高校參觀學習。“三田”即“科研田、豐產田、試驗田”,學生人人有份,定任務,全程教師指導,學生主體實施,并納入課程技能成績,充分體現了當時要求的教育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可以總結為是一種“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到了70年代,這種產教融合教學模式進一步得到鞏固發掘,響應國家號召和教育部文件精神,農業職業教育要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要教學、科研和推廣相結合,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畢業實習深入農村并結合指導教師科研課題進行,可以概括為“教科推”三結合的教學模式,并獲得農業農村部教學科研推廣先進單位。到了2000年以后,“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政策實施,我們農學人一馬當先,率先改革教學模式,突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打通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畢業生就業的壁壘,深入種子、農藥、肥料三大農資企業交流,完成人才培養、充分高質量就業的蛻變,確立校企共育“四段制、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四段制”是學制3年中,分為校內理論與實訓學習—校外企業跟崗實習—回校拓展課學習—校外企業頂崗實習四段,達到理論—技能—理論—技能“雙循環”,實現了理論與技能的相互印證鞏固,達到人才培養能力與社會需求接軌零距離,學生獲得技能提高鍛煉,企業提前了解畢業學生,實現校企高效對接,雙主體育人,學生充分就業,企業得到及時服務。
(四) 打造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訓基地是高質量培養人才的基礎保障
農業工程學院建立了“校內實習—校內實訓—校外實踐”三級聯動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儀器設備總價值達2000萬元。幾年來,組建了40個校內專業實驗室,滿足課程教學實習,完善科技園3.3hm2生產田,滿足生產實訓,與校外企業(三大農資企業及現代農業生產企業) 共建共享基地160家。特別是啟動國家雙高校項目建設以來,圍繞高水平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群人才培養高地和社會服務平臺打造,增建現代智慧農業工廠、農業大數據中心、種業技術技能轉化中心、現代農業虛擬仿真中心、分子生物學、農業物聯網等10個實驗室,升級改造種子標本室、植保病理昆蟲標本室、種子檢驗、生產環境檢測等8個實驗室,升級科技園3.3hm2生產實訓基地,實現移動端生產智慧管理,與北京順鑫大眾種業有限公司共建20hm2育種基地,并獲河南省校企合作示范項目,輻射帶動160家校外合作實踐基地建設,校外合作實踐基地遍布新疆、甘肅、上海等全國各地。2015年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視察學院教學實習實驗室,2021 年建設全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虛擬仿真實訓中心,2023年被評為河南省現代農業技術虛擬仿真中心。這些都為培養學生的“愛學習、肯吃苦、善動手”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基礎和保證。
隨著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農業工程學院人才培養會不斷賦予新的內涵。近年來,積極創建了現代學徒制示范專業點,創辦了現代種業產業學院,積極探索并實踐“家庭農場糧食生產”與“農業經營組織管理”1+X技能等級證書的開發實施,積極實施教育部11項職業教育重點建設任務。借中央國務院兩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之東風和職業教育“雙高”建設第一輪驗收,農業工程學院突出“三融”的人才培養模式會更加科學、富有時代特色,教育教學師資隊伍更加堅實、富有活力,產教融合教學實訓基地更加完善、富有創新,定會為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辦學辦出特色開拓前行。畢業生的品牌也會歷久彌新,品牌效應的影響力會不斷延伸。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與社會無縫對接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3]。
參考文獻:
[1]黃君華,姜志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和教育支持[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3(11):154-158.
[2]呂芳華.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0):47-49.
[3]王建.現代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路徑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3):8-10.
作者簡介:王立河(1967-),男,河南唐河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農學與農業職業教育。
(責任編輯 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