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潔

摘要: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文章以納稅實務課程為例,分析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難點與優勢,剖析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從職業教育的“三教”改革角度出發,探索課程思政實踐路徑,并以個人所得稅教學項目為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優化教學設計,以期提高涉稅類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效率。
關鍵詞:“三教”改革;課程思政;納稅實務課程
一、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與優勢
(一)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融合度有待提高
如何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以納稅實務課程為例,教師在稅額計算、納稅申報、稅務預警等專業知識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求“真”,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職業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需要激發學生的“真善美”,而專業知識領域的“真”如何融入“善”“美”,成為課程思政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一般能夠敏銳地捕捉稅收熱點事件,并適時調整專業教學內容,但課程思政元素碎片化,挖掘深度不夠,被生硬嵌入教學內容等問題比較普遍。因此,如何優化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程專業教學內容值得繼續研究。
(二)教師的紐帶作用有待加強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想要發揮紐帶作用,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還需要深刻理解專業知識蘊含的社會價值,才能有效防止知識傳播過程中出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現象,但這對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法律制度自身蘊含價值導向
納稅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依托國家現有的稅收法律制度,教師在授課中深刻地剖析稅收法律制度傳遞的價值觀等,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稅收作為國家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發揮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引導學生堅守法律倫理和社會責任感。
(四)道德認同夯實課程思政建設基礎
法律的完善促進道德的傳播,道德是推動法律完善的重要力量。如堅持準則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會計人員熟悉國家法律制度,始終堅持按法律制度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堅持準則的共同價值追求和道德認同成為學生敬畏稅收法律、積極主動探究學習并踐行稅收法律制度的價值基礎。因此,稅收法律制度的道德認同成為夯實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
二、納稅實務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一)稅制改革彰顯“四個自信”
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發揮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所以稅制改革是經濟改革的重要主題,對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依據國情進行稅收制度設計與改革,最大限度地發揮稅收職能作用,助力實現中國現代化,同時增強學生對“四個自信”的理解和認同。
(二)稅收實踐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稅收收入的持續增長離不開每一個納稅主體對稅收法律制度的自覺遵從與踐行。教師通過稅收性質、作用的闡述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和依法納稅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此外,稅收法律制度中支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等區域發展,鼓勵公益性捐贈,以及退役軍人、軍轉干部、軍屬稅費減免等稅收優惠政策不斷優化落地。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科學設計教學案例,深入剖析稅收政策的經濟與社會效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稅收實踐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中國于2018年開征環境保護稅,將煙、酒、實木地板、木制一次性筷子等一些過度消費會對人類健康、社會秩序、生態環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費品,小汽車、摩托車等高能耗消費品,成品油等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類消費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并持續調整優化卷煙、超豪華小汽車稅目的征稅環節,同時給予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翔實的數據展示與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綠色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如表1所示。
三、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一)通過教師改革強化德育意識,提高育人能力
學校應堅持教師先受教育的理念,開展課程思政相關培訓,組織教師進行專題研討與交流鼓勵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引導教師認識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從而強化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形成課程育人自覺。此外,學校通過完善師資培養和考核制度,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主動承擔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任。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不僅是學生的“授業者”和“解惑者”,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者”,解答學生思想領域和價值選擇上的疑惑。因此,教師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先進育人理念,積累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深厚的思想理論素養,提高回應時政熱點與社會問題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課程思政建設能力。
(二)通過教材改革深挖思政元素,優化內容供給
教材事關教育的意識形態導向和人才培養質量,所以教材內容應體現鮮明的育人導向,突出德育育人和課程育人理念,確保思想性和時代性。
首先,學校各專業應組建結構化教材編寫團隊。教材編寫團隊成員應包括職業教育教學專家、專業骨干教師、思政課教師、行業企業技術能手,在綜合考慮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價值導向、崗位現實需求等因素后,共同梳理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確定課程、具體教學項目或任務的思政育人目標,并貫穿教材主體內容、閱讀材料、習題、考試題庫等環節,優化內容供給,確保學生在學習的各階段能得到思想的引領。同時,教材中要融入優秀傳統會計文化、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生態文明等思政元素。此外,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引領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弘揚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學校各專業應堅持動態開發原則,完善教材形態。學校應鼓勵教師通過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等方式,完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打造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體系,滿足“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新需求。根據活頁教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兼具靈活性、重組性等特點,教師要及時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最新財稅金融等政策法規內容、職業崗位(群)的思想道德法治要求和育人導向鮮明的專業及行業熱點案例融入教材,并積極探索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育人資源的結合點,確保育人題材的代表性和先進性,提高學生對國家政策的認同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切實發揮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在納稅實務教學中,教師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針對性地將思政元素鏈接到課程知識的講授中,實現潤物無聲。例如,教師將愛國主義、愛崗敬業、廉潔奉公等價值理念與專業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相結合,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混合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活動、理實一體化教學設計等,將思政教學資源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實施中領悟中華傳統會計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修己以敬、心無旁騖的工匠精神,強化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切實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四、個人所得稅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
(一)個人所得稅稅制的國際接軌
分類稅制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體現中國個人所得稅稅制逐步與國際接軌。個稅的征收管理過程復雜而艱巨,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和配套規章。在授課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個稅改革時,既要立足中國實際,樹立“四個自信”,又要放眼世界,不斷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持續完善稅收制度設計,以便更好地發揮個人所得稅的宏觀調控作用。
(二)以人為本的稅制優化更顯社會公平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展示以人為本的個稅改革成果,通過案例、數據推送不同納稅人,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在國家實施提高免征額、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等措施后切實享受到的減稅紅利,幫助學生理解新個稅對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
(三)誠信納稅我先行
教師可以結合近年來涉稅違法案件,深入剖析偷稅漏稅行為導致的侵蝕國家稅收、破壞稅收秩序等惡劣社會影響和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同時,教師引入全年一次性獎金在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認可范圍內兩種不同計稅方法下納稅人稅收負擔的差別,并與學生共同比較分析偷稅漏稅和稅務籌劃案例,引導學生主動學法,自覺守法,樹立成本和風險控制意識,做到依法誠信納稅。
(四)稅收優惠助力學子創業就業
教師可以設計教學主題,普及國家對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財政金融扶持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針對學生創業就業中普遍關注的企業形式、組織機構設置、投融資環境、納稅義務與稅收優惠政策等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落實主體,教師應自覺提高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的認知,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主動參與“三教改革”,積極探索優化課程思政實踐路徑,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培養更多支撐現代化建設的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付曉燕.課程思政與英語教學有效融合的實施策略:以綜合英語(4)課程為例[J].甘肅開放大學學報,2022(4).
[2]張志堅.“三教”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職業技術,2022(5).
基金項目:2022年中國商業會計學會研究課題“‘三教改革視域下課程思政育人路徑研究——以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為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2JG022;2022年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研究課題“‘三教改革視域下課程思政育人實踐路徑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YZD202204。
(作者單位: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