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秋子
摘要:教育數字化是信息時代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對促進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教育數字化過程中,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分析國內現有教育數字化環境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文章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構建數字化教育環境、完善共建共享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五個方面,研究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方法,從而促進數字化資源共享,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水平。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高校;人才培養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互動白板到平板電腦的興起,每種新技術都為學習提供了助力。技術的創新使得許多行業受益匪淺,甚至對一些行業產生了“顛覆式”的影響。云計算、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的應用已經改變了制造、金融、商業服務、媒體和零售商的運營方式。如今,數字化技術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逐漸應用,促進了高校教學思想觀念的變革,也推動了教育數字化的發展。
教育數字化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將數字化技術融入課程教學,并遵循教育理論和規律,營造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以數字化技術作為認知工具,促進人才的培養。但是,在高校中實現教育數字化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技術的進步是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效率”“教育數字化是否能達到高校的標準和要求”“高校、教師和技術行業如何確保充分利用創新技術的潛力”。筆者以高校教育數字化中的創新人才培養為切入點,探討相應的方法。
一、教育數字化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基礎教育環境
教育數字化利用網絡構建橋梁,能連接各科研機構與學生,使學生了解前沿的科技信息。如高校建設網絡課堂和網絡教學討論區,能創造良好的、寬松的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交流討論,有利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消除研究性學習中的交流障礙,共享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成果。可見,教育數字化能提供便利的網絡交流空間,幫助學生開展跨專業學習,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主動利用信息開展探索和實踐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而教育數字化的發展,為教師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機遇。在教育數字化環境中,學生可以自主控制和調節學習的進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自主選擇學習環境、學習內容,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以及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制訂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在教育數字化時代,學習應該成為學生自發的思考與探索過程,所以學生要主動利用信息,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數字化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加強了教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教師充分運用智能技術、多媒體視聽技術,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直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育數字化提供了視頻、動畫、音頻、圖像等豐富內容,展示媒介也更加多樣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另外,教育數字化帶來了虛擬社區的概念,學生通過自主建立多個虛擬社區,可以實現自己的另一個數字化身份,教師則作為監管者和指導者引導學生。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學習是指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并以嚴謹的態度研究問題,尋求新的理解”來探索自然或物質世界。教育數字化很難構建完整的探究學習框架,但是它能有效改變學生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并將學生的探究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在高校中應用教育數字化,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幫助。教育數字化利用網絡的交互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利用學習環境要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將探究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習能力。
二、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數字化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數字化環境建設不完善
教育數字化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軟環境、硬環境。但不少高校教育數字化環境建設不完善,在宏觀上缺乏統籌協調,只側重基礎硬件設施建設,購置相關設備等,而軟件系統缺乏良好的規劃設計,執行力不強,導致出現信息重復率高、系統數據來源不一、系統更新速度慢等問題,這也使得教育數字化設施的使用率較低,部分設施處在閑置狀態,甚至部分課程的教育數字化尚處于初步探索層面。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有許多網絡課程、精品課程,但是教師只是不斷增加播放演示文稿的時間,導致網絡教學平臺與實際應用存在差距,創新人才培養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教育數字化資源缺乏共建和共享
目前,高校總體的教育數字化應對能力不足,基礎設施的集約程度低,各部門雖然建立管理信息系統,但是無法共享系統間的數據和信息,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低,處于孤立的狀態,沒有形成數字化快速發展的環境,教育信息集散功能也有待提高。不僅如此,高校、教育行政部門雖然越來越重視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不斷增加投入力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科學的項目管理和統一的標準,建設效果不佳。
(三)教育數字化應用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數字化的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教育方式,如教育數字化改變了教育關系,形成了信息 相對對稱的環境,教師的權威性被削弱,更加強調學生作用的發揮。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設計、開發教學資源和構建新型教學過程的能力,重構教育關系,充分利用教育數字化環境。但是,由于教師掌握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等不足,無法熟練駕馭教育數字化環境,且學生的學習能力、總體信息素養較低,協作式學習和參與式學習意識較弱,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
(四)相關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尚不健全
為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應用,我國許多高校建立了信息管理機構,但信息管理機構的設置比較分散,職能尚不完善,且相關制度、法規、政策等仍不健全,導致整個教育數字化工作很難統籌和協調。
三、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教育數字化的改革策略
(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高校要想培養創新人才,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的作用,就要重視教育數字化組織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在教育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組織和制度建設是基礎保障,所以高校要從整體上宏觀協調,設置專門的機構,組織并管理整體的教育數字化建設工作,落實相關的管理制度、政策,構建規范的數字化運行機制、管理規章制度,避免分散隨意,影響教育效果。同時,高校要依據教育數字化發展規律構建相關機制,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并制訂系統的教育數字化發展規劃,如數字化技術人才的培養、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等,順利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
(二)構建數字化教育環境
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數字化可以給學生提供兩種不同的交互方式。第一,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方式包括傳統的課堂教育和數字化的多媒體教育。教育數字化讓這種一一對應的教育互動成為可能,尤其是在教師和學生沒有處于同一地點或者無法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教育數字化互動環境的實現變得尤為重要。第二,學習材料的數字化結構和呈現。從慕課到電子書再到網絡直播上的視頻,教育數字化提供了以動態和交互方式呈現信息與思想的新方法。但是,學生由于習慣性地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所以高校需要通過構建鼓勵性的教育環境,讓學生主動接受信息,從而將學習材料轉化為知識。
(三)完善共建共享機制
隨著數字化的資源共享,教室內還是教室外都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無論是在環境中學習,還是在跨環境學習,都已經包含了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共建共享機制。顯然,這些已有的機制過多依賴于管理者對共享學習資料的理解,而且仍然受到學習環境的限制。因此,要想實現教育數字化、標準化、規范化,高校必須明確資源的使用目標,充分利用數字化學習內容規范、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在線課程共享規范等,實現共享資源整合。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科技以人為本”,高校要重視教師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使教師不但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還具備運用數字化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因此,高校應采取本校培訓的方式,通過學校教育數字化環境建設實際,通過分散研修、集中研修、教研教改,從普及培訓、專題培訓、職前培訓入手,為教師開展多樣化的培訓模式,提高教師的課程整合能力、數字化教學能力。同時,教師需要具備將數字化軟件的開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與具體教育實踐內容相結合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教育數字化時代,高校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更新學生的學習觀念,貫徹落實教育數字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讓學生自主建立主題學習社區,創建學習創新網站,并以項目的形式積極探索知識,提高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要的研究和實施對象,借助教育數字化,如結合虛擬現實和仿真的互動教學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鼓勵學生對課堂知識開展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
以繪本設計課程為例,教師應以學生動手實踐為主要教學手段,結合對優秀繪本作品的賞析,通過引入平板電腦、二維設計軟件、三維虛擬軟件等數字化工具,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內化繪本設計的相關知識。
總而言之,培養創新人才是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需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數字化,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積極解決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為教育數字化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立成.基于數字化設計與智能制造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4).
[2]許冬陵,李清華.以教育信息化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J].數字化用戶,2019(3).
[3]楊保成.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創新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20(4).
[4]陸永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J].科學咨詢,2020(46).
[5]王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0(28).
基金項目:2022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基于湖北省學前教育大數據的多模態混合現實兒童繪本交互設計優化研究”,課題編號:21q136。
(作者單位: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