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盛麗春
內容摘要: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與人教版教材在對比研究過程中發現了許多亮點,新教材以新課標為指導核心,用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創設新型的架構組織單元,在課文選篇和單元學習任務的設計中體現出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以統編版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為例,通過對新舊教材內容選材、學習活動、單元主題的對比,發現在結構編排、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等層面存在很大的區別。針對教材中出現的差別之處,教師要更加鉆研這樣編排的意義與價值,思考在新課標下如何利用好教材,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統編版 人教版 語文教材 對比研究 必修上第七單元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自2019年使用以來,在選文內容、教材編制、學習路徑等方面體現出與人教版教材明顯的區別。正是因為這些差異,可以讓語文教育研究者更加體會出新教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根據深入研究得出的教材特質,也可以進一步改進“教—學—評”的教育策略。在編寫的整體思路上,統編版教材緊扣兩個維度: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和育人目標—“核心素養”。根據這兩個關鍵因素和“學習任務群”這種新型的教學形式,來設計教育教學目標、學習任務及創設單元活動情境。以統編版教材第七單元為例,本單元所屬“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新課標對這個任務群的要求是: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①只有充分理解新教材的教學特點及本單元的編排特色,才能有效實現新課標價值,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在情語美景的熏陶感染下,體會深厚人文內涵,彰顯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1.第七單元的單元導語中有所提到,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時,要體會民族審美心理,領會深厚的人文內涵;《赤壁賦》的學習提示中也提出,在閱讀、比較課文之后,指引學生依據《登泰山記》學習、了解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等。這些新增的教材編排特點,不僅突出了本單元閱讀與審美能力的核心任務,也重點突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將人文精神融入語文知識中,塑造學生知識豐富性的同時又兼具人文關懷的全面性健康人格,從而達到語文育人的功能效果。通過對這五篇經典寫景散文的反復閱讀,學生能夠體會到語言文字中所滲透的自然之美,激發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從而感悟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人情懷和審美心理。
2.本單元新增的課文《登泰山記》與其他描寫泰山的美文不同,姚鼐另辟蹊徑,采用一種新的觀察視角進行闡述,豐富了學生閱讀的體驗,具有文章獨特的內涵和特色。而且在本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中提到,在課下可以搜集寫赤壁和泰山的詩文,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可以看出,本單元課文在對景物品鑒分析基礎之上,在課文內容和閱讀寫作任務中增添了對文化含義的探究和了解。通過精心選擇的、具有典范性和時代性的課文,自然地融入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在感受文學作品意蘊的豐富性和言語魅力、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品德修養和語文綜合素養,實現人文情懷和知識系統的統一性。
二.豐富課文閱讀特色,提升學生自主研讀和拓展能力
(一)學習提示與單元學習任務的結合
1.新教材將練習系統與助讀系統相結合,兩個板塊發揮學習自主拓展的作用。這種編排模式的創新,讓學生先預習課文、自學課文,后復習所學知識,既充分體現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問題思辨的能力,又做到兩板塊有機結合,內容融會貫通,起到相得益彰的成果。
2.人教版教材中的課后習題注重對課文細節的理解,分析段落的意義。例如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為例,問題大多是:作者寫了什么?從中你可以看出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統編版教材沒有設置習題,而是設計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例如《故都的秋》學習提示中提到,關注兩篇寫景文章的語言藝術,可以從詞、句式方面品味;單元學習任務中提到,選取三篇文章中最精彩的段落,反復朗讀,寫一段評點文字等。本單元這兩個板塊以語文核心素養為中心,使命題的方式具有開放性,并更注重開展實踐性活動,引導學生進入真實性的語文應用情境中去,更加提升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知識的拓展能力。
(二)課文選篇的閱讀豐富性體現出自主能力
新教材中增加了《我與地壇》《登泰山記》這兩篇散文名作,放在第七單元與其它三篇原有散文共同學習。這種精心的課文編排設置,不僅增加單元內文章多樣的體裁類型,更擴大學生閱讀的視野;在文本內容中還蘊含著對生命的感悟和對人生意義的探尋,學生在自主品讀鑒賞文章的同時,也在加深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認知,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與主觀能動性。
1.觀察教材時不難發現,《我與地壇》的課下注釋雖然不多,但包含的內容十分精煉,與舊教材中對于單篇閱讀精細分析的模式不同,新教材更需要學生自主地排查陌生詞語,查詢不懂的字音、字義,積累文學材料,這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登泰山記》也有巧妙地體現出編排特征。在學習提示中提出閱讀《滕王閣序》《游天臺山記》等與本篇課文進行比較。通過整理其他相關的古代寫景名篇,凸顯出《登泰山記》在散文名作中的特別之處——極具鮮明特色和獨特性。教材側面引發學生對于本篇課文的深度閱讀與思考,更加提升學生對文言文寫景散文的自主拓展能力,把握作者與文本之間的關聯與情感。
(三)學習任務群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統編版教材用18個學習任務群代替了人教版中用學習板塊和學習單元為組合的教材編制方式,更加提高了學生對自主學習探究的意識。人教版教材大部分采用單篇課文學習、研究和討論,學生自主參與的環節不多。新教材中的學習任務群通過創設的真實活動任務,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帶著問題學習,在積累的實踐中學習,并且在過程中鍛煉思考、反思的能力,所以不僅體現出學習的綜合性,還與學生的閱讀生活和應用環境更加貼近,更增加了語文的真實性。
三.借助多樣化寫作類型,提高表達交流能力
(一)真正實現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1.人教版教材關于知識的寫作練習指導部分是“表達與交流”,人教版把教材內容分為幾個板塊,各個知識內容之間是相互平行的關系,很少將閱讀鑒賞和寫作融合放在一起研討與學習。在翻閱人教版必修二教材時,我們可以看到寫作目標中沒有涉及到《故都的秋》與《荷塘月色》這兩篇文章的練習指導。
2.統編版教材中將寫作系統與閱讀系統結合起來,著重表現以必修上第七單元為例,在本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末尾增加了寫作練習的內容——“如何做到情景交融”。這是新教材創新之處的體現,在這個單獨成頁的板塊中,寫作主題和本單元核心任務相契合,并且圍繞這五篇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詳細地分析和介紹。這種新教材的編排體制使閱讀與寫作不再孤立,而是有效地結合起來,更加突出新課標中對人文主題與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從而提升學生語言積累與表達能力。
(二)單元學習任務體現寫作多樣化
本單元學習任務共有三個大問題,共包含六個小題,內容上總體概括為:選取精彩段落,寫出點評文字;整合文本特點,從結構、寫法、特色方面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并應用到寫作實踐中等。可以總結出本單元寫作要求極具豐富性和多樣性,既包含傳統自擬題目的作文練習,還包含擬寫腳本、拍攝小視頻這種切合新時代特色的創新寫作類型。與以往常見的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為中心的思路不同,新教材從問題和情境出發,在單元學習任務中細化為具體的寫作活動,從多種維度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加深對語言的審美感受和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言語素養。從寫作的角度來看,寫作是一種輸出,能夠指向更深層次的目標,而多種寫作類型能直觀地、有邏輯地表現學生的應用交流能力,并能夠鍛煉學生用批判性的思維和眼光審視、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和作品。
四.探尋文本體現的民族審美心理,實現寫景散文的深度閱讀
(一)新型的單元組織架構中體現審美素養
人教版教材的單元結構是單元主題、課下注釋、課后習題等欄目組合形成的。而統編版教材創新了單元內部組織的形式,以單元導語、學習提示、課下注釋和單元學習任務等板塊形成新的組織架構。而這種新的編排體系中,也著重表現了語文學習中的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指引學生對文章深度的閱讀和理解力。
1.人教版教材的單元主題中提到了文章選文的類型、寫作手法、及學習方法等,體現出語文的知識素養層面;而新教材中增添了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層面。統編版第七單元單元導語中有所指出: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鑒賞的品位,培養對自然的熱愛。結合本單元人文主題和單元導語中的核心任務綜合來看,新教材的內容既包括語文知識素養,又重視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能力。
2.新增的三篇課文的學習提示中也有涉及到審美素養的培養。閱讀《荷塘月色》品味那種幽靜的美;《我與地壇》學習時要深入理解,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人格力量。我們可以觀察出學習提示不僅為學生提供學習目標和路徑,還在引導探究性學習時注重體會文學作品的內在情感。通過五篇古代、現代散文的有機結合,更能凸顯本單元民族優秀文化與審美心理的特別之處,從而引導學生對寫景散文更具深度的思考與體會。
3.本單元的學習任務中提到:選取你認為最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寫一段評點文字;閱讀《故都的秋》,分析哪些體現了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素養。單元學習任務是進行單元教學的主要抓手,力求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建構知識,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全面發展核心素養。這三個任務強調學生梳理探究,閱讀鑒賞的維度,進一步體現出自主閱讀與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二)新課標對該任務群的要求體現語文素養
統編版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自然情懷”,依據人文主題與新增的板塊——單元導語中所提到的“體現民族審美心理”,筆者認為這個單元側重該任務群的“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方面,側重核心素養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與舊教材中運用知識傳授和寫作能力練習為中心的方式不同,統編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來組織單元,著重通過對文本的審美品鑒、寫作、實踐活動等來增加對散文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
五.創設真實任務情境,融合多種媒介資源,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一)單元學習任務創設實踐情境
1.統編版第七單元學習任務中提到:選取一個片段,嘗試編寫視頻拍攝腳本,制作小視頻;借鑒本單元幾篇文章,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寫完與同學交換品評。我們可以觀察出,新教材中的練習系統更加關注學生的言語經驗與寫作能力,融合多種媒介資源來完成寫作任務,強調在真實的言語情境中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教材通過設計多種形式的學習任務,深化學生理解、鑒賞、評價、創造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王本華先生在介紹教材設計思路時提出:“以語文綜合實踐為主的單元,不設傳統意義上的課文,以一體化設計的學習活動為核心,帶動相關資源的學習以及貼近生活情境的實踐活動的開展?!雹诮y編教材中深度閱讀與寫作的設計,重在真實的情境下突出切合生活的寫作動機,這進一步體現出語文閱讀與寫作的學習中需要具備活動性和實踐性,才能提高學生的讀寫交流能力和鑒賞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二)新課標關注實踐性與核心素養
實踐性的本質就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切實的閱讀與理解,審美與感受,拓展與研究,將傳統的語文知識結合個人感受和經驗,去應用、延伸到不同層面并且通過創作,與實際生活相融合的實際性活動。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新課標中著重提出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并且核心素養不是四個元素簡單的相加結合,而是具備綜合性和實踐性。王本華先生提出:“以恰當的活動為載體,通過一定的言語實踐活動讓這些因素建立起聯系,從而建構知識和學習體驗,完成相應的任務?!雹鬯院诵乃仞B的四個方面是以語言建構、表達為基礎,在言語經驗的發展中得到表現與提升。本單元強調在創設的真實任務情境中,通過加深審美閱讀能力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鍛煉語文的綜合實踐活動。
縱觀來看,新教材的選文設計和編寫體制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與人文價值。對于學生來說,學會新教材的文化知識,學會詞句的審美表達,不僅可以提高寫作能力,還會增進個人自主性與思維發展能力;對于教師來說,熟練掌握、運用新教材可以更加理解教學的育人目標,轉換教與學的關系與方式,轉變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根據新課標的更新與要求,新教材體現出許多新的指導思路和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也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習方式等方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針對這些變化,教師也要制定更有效的評價標準。教師的工作任重道遠,要發揮新教材的重要功能就要做到守正創新,整合多種教育資源,提升個人專業能力,這樣才能應對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本華.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設計思路[J].人民教育,2019(20):55-57.
[3]王本華.任務·活動·情境——統編高中語文教材設計的三個支點[J].萬象,2021(09):25-29.
[4]溫儒敏.守正創新用好普通高中語文統編教材[J].人民教育,2020(17):51-57.
[5]張曉毓.強化立德樹人教育 重視核心素養養成——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使用與教學策略建議[J].基礎教育論壇,2019(30):6-7.
[6]單丹丹.守語文學科教育之正,創語文教學觀念之新[J].學語文,2021(04):28-29.
[7]鄒佳叡,馬紅麗,馬長安.統編版與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同文異樣”比較研究——以朱自清《荷塘月色》為例[J].教學研究,2020,43(04):87-92.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②王本華.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設計思路.
③王本華.任務·活動·情境——統編高中語文教材設計的三個支點.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指導老師:盛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