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黎明 劉競飛
內容摘要:“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優秀文學作品,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本文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一單元為例,探尋高中語文“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教材編寫特色,本文將從“關注青春作品的育人價值,引發學生對青春價值的思考;注重詩歌作品之間的對比,將閱讀詩歌與寫作詩歌深度融合,為寫作打下基礎;重視個性化審美體驗,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的要求;借助特定時代/歷史背景,在跨學科領域中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四個方面具體展開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 青春 審美體驗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一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激揚”,圍繞這一主題,教材精心選取了五首詩歌和兩篇小說,這七篇文章都是詩人對青春的吟唱,學習這一單元,旨在幫助及引導高一學生體會青春時代獨特的人生價值,樹立更為正確及高遠的青春理想。
一.關注青春作品的育人價值,引發學生對青春價值的思考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主要圍繞著“青春激揚”這一時代人文主題,以五首現代文學詩歌、兩篇我國當代小說為載體,將閱讀與寫作相融合,目的是讓高一學生通過單元語文學習活動,從“青春的價值”主題角度深入思考文學作品蘊涵的深刻內涵,從中受到啟迪,理解青春的意蘊和價值,理解每個青年人在青春時期該有的責任。
“青春”主題單元是學生進入高中以來學習的第一個單元,高一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年華,他們帶著對美好理想的憧憬踏入“青春”的大門,邁進人生的新階段,有些同學可能對未來充滿期待,有些同學可能正處于青春的迷茫期。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將“青春”主題單元安排到了入學的第一單元,恰好對應了他們的年齡階段,通過“青春”主題單元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人物的青春故事,感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對青春的吟唱,從而點燃學生的青春激情,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青春觀念,擁抱美好的未來[1]。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選取了七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詩人對青春的高度贊美。五位詩人寫下這些詩歌時全部都處于青春時期,他們的青春透露著時代的氣息,讀了這些詩歌,學生能夠感受到青春的奮進、拼搏,體會到青春的價值。《沁園春·長沙》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的青春激情,表達了詩人雄視天下的凌云壯志。詩的上闕部分描繪了詩人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所看到的壯麗秋景,寄托了詩人的壯志豪情。下闋文字讓我們感受到了青春的朝氣蓬勃,每一句話都表達著對青春的贊美。《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是詩人郭沫若寫下的又一首關于青春的短小詩歌,它以更加全新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寫作形式,表達出了在“五四”時期積極進取、探索救國的青春時代精神。詩人鼓勵時代的青年們要努力挖掘自身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讓自己的青春綻放出獨特的光彩。《紅燭》是一首青春的贊歌,從詩句中,青年們能夠感受到詩人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誠,為祖國而甘于犧牲自我的精神。《峨日朵雪峰之側》是一首拼搏的青春之歌。面對困難,詩人汲取生命的力量,不畏艱難,勇敢地去攀爬。詩人主動征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念,將時時激勵著青年學子不斷拼搏、不斷前進。《致云雀》是一首關于贊美云雀的詩歌,通過云雀這一形象,我們感受到了勇于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青春風采。品讀這首詩歌,青年們將感受到青春的活力與風采。《百合花》和《哦,香雪》兩篇小說則讓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青春風采。作為青春小說的《百合花》,它著重表現了解放戰爭年代青年人之間的一些特殊思想情感,讓大多數人都感受到了青年人之間情誼的美好和在青年人們身上的那種質樸。《哦,香雪》寫的是改革開放初期,火車的新開通給偏遠山村帶來的新鮮事。小說通過選取的幾個小清新的鄉村生活場景,再現出了香雪等這幾位年輕姑娘內心深處的那些純真美好和簡單質樸,讓無數人深刻感受到了生命應有的本真美好。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單元所選取的中外詩歌名篇和特殊時期的小說,都緊緊圍繞著“青春”這一經典人文主題,使得高中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又得到了最充分、最有效的發揮,也讓高一學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青春風采。學習本單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自我的理解,對青春的思索,對理想的追尋,體悟青春的價值。
二.注重詩歌作品之間的對比,將閱讀詩歌與寫作詩歌深度融合,為寫作打下基礎
統編教材設計“單元學習任務”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把具體的學習任務落實到實處,同時也是整合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把閱讀、鑒賞、寫作、表達交流等統統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單元學習的任務二中也特別提到:通過對本單元所學的詩歌作品進行反復地朗讀,圍繞詩人選取的“意象”和詩中的“詩歌語言”和同學一起探究、欣賞經典詩歌的正確方法,分析詩歌作品包含的思想意蘊和文化情感,感受其中不同的審美風格。通過對比閱讀五首詩歌,學生能夠了解到詩歌的寫作離不開意象的選擇,五首詩歌選取的意象各不相同,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沁園春·長沙》選取了“湘江”“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等意象,營造了遼闊、宏偉、自由的意境氛圍。《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通過“白云”“北冰”“地球”“滾滾洪濤”等意象的選擇,表達了詩人郭沫若對重新改造舊生活、舊社會,創造出新的美好生活圖景的迫切渴望和決心。在《紅燭》這首詩歌作品中,詩人精心構思并選取了“心”的意象、“光”的意象、“火”的意象和“脂膏”等四個意象,塑造了一個甘愿為理想而犧牲一切的紅色蠟燭形象,贊美了紅燭燃燒自己,奉獻自己的高尚精神。昌耀詩人在其作品《峨日朵雪峰之側》的詩歌中,通過“雪峰”“太陽”“蜘蛛”等意象的選擇,營造出了一種凝重而又壯美的氛圍,讓人感受到蘊含在其中的謙卑而又強勁的生命力量。雪萊在作品《致云雀》中,還特別賦予了云雀以“精靈”“輕云”“明光”“詩人”“少女”“玫瑰”等各種象征意義,通過語言的表達,表現了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對光明、自由、理想的熱切向往。單元學習任務二中還特別提到:“五首詩歌風格各不相同,但每位詩人都通過選取自己喜歡的意象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同學們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首詩歌,想一想這首詩歌使用了什么意象?這些意象又有什么獨特的特點呢?”每首詩歌所選的意象不同,自然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也是千差萬別的,學生在對同是“青春”主題的五首詩歌的對照、分析、鑒賞及學習活動中,仔細推敲與品味五首詩歌的深層意蘊和情感,從中獲得審美上的體會,感悟不同詩歌的魅力和風格,并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學習創作,這部分內容也為寫作詩歌打下基礎。
單元學習任務中增加了詩歌寫作指導部分,里面詳細指出了寫作詩歌的路徑,例如:“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學生閱讀后能夠明白寫作詩歌時,要加入自己的情感,而不只是物象的簡單羅列”;“詩歌需要形象”,在這里形象即是“意象”,意象是在具體的物象的基礎上,加入詩人的獨特的情感所形成。“詩歌富于音樂性”一句,則主要提示高一學生在詩歌寫作時要更注重詩歌創作的內在韻律變化和詩歌節奏,韻律和節奏的安排要和情感的表達相統一。
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對詩歌有了深入的認識,并借鑒本單元現代詩歌篇目的寫法嘗試寫作實踐,將寫作落到實處。“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真正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閱讀與寫作兩方面全面提升的目標。
三.重視個性化審美體驗,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的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到:“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優秀文學作品,使學生提升文學欣賞能力,進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2]。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也提到學生要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文學作品,從而獲得審美體驗。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單元導語,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學習詩歌,獲得審美體驗,感悟作品的美學價值。
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傳遞知識和立德樹人的重要功能,它還承擔著學生審美素養能力提升的重任。現代詩歌類文本教學便是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實現途徑之一,能引導學生實現“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的課程目標。詩也是善和美的一種化身,是人類文化智慧的最精華所在。詩人們對現代詩歌美感的不懈追求,使得詩歌有了語言之美、形式之美、情感之美,也為高中學生“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感悟能力和和審美創造能力”提供了極好的滋養[3]。
詩歌的內容美表現在意象的選擇、意境的營造上,也表現在詩人寄托在詩中的情感上。詩歌的形式美主要包括詩歌的韻律和節奏等內容上[4]。兩者關系密切,不可分割。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學生要注重體味詩的雙重美感。舉例來講,《沁園春·長沙》分為上、下兩闕,整首詩歌以四字短句為主,與長句搭配,使整首詩歌句子錯落有致,富于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上闋部分選取“湘江”“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等意象,描繪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湘江圖景,營造了一種自由與活力的意境。下闕回憶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昂揚向上的壯志豪情。
詩歌的美不僅體現在內容、形式上,還體現在音樂美上。與其它文學體裁不同,詩歌語言中的音樂美是與生俱來的。“詩歌”中的“歌”即是音樂的成分。音樂美是古今詩歌的通性,現代詩歌的音樂美則主要表現在詩句的聲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強弱、輕重等規律。音樂美可以通過排比或者復沓修辭來實現。例如雪萊的《致云雀》一詩中:
比一切歡樂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書中的寶庫
更加豐盛富饒。
這簡直就是鄙棄塵土的你啊你的藝術技巧。
這就是復沓修辭所帶來的效果,它給予了自由體的現代詩歌如同音樂般的旋律。
現代詩歌類文本的學習,能夠充分讓學生們從文本語言、立意、意蘊、形象、情感體驗等多個方面欣賞經典文學作品,領悟現代詩人獨到的審美創造,從中獲得審美體驗,領悟作品蘊含的審美價值,提升個人審美欣賞能力。
四.借助特定時代、歷史背景,在跨學科領域中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也就意味著語文學科必然會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了依據[5]。高中語文課程開展跨學科學習,將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各科知識的理解,促進高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有效提升,同時也能提升教師對自身能力的認識。
單元學習任務二中提到:“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首詩時,查找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資料,建議學生閱讀埃德加·斯諾的《毛澤東自傳》”。學生認識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了解他所身處的時代,這能夠加深高一新生對《沁園春·長沙》這篇文章的理解。《毛澤東自傳》主要講述了毛澤東童年讀書的故事,以及如何走向革命生涯等有關內容。它從不同側面展現了毛澤東的人生歷程軌跡與時代領袖風范,對于當代讀者進一步了解毛澤東光輝的一生也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和價值。如果學生能夠閱讀《毛澤東自傳》這本書,那么他們將會對毛澤東生活的那個時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能夠對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有了更近一步的認識。一代歷史偉人毛澤東正是一步一步在艱辛摸索中走向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道路,最后又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可怕的大山,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當學生學會了知人論世后,便能自然而然地知道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是什么樣的?所處的時代是怎樣的?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會有怎樣情感?不同時期,詩人的情感也會發生變化,進而能夠主動品析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的內涵,理解詩人在《沁園春·長沙》中的那種心懷天下蒼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跨學科的學習,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文本,提高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百合花》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是解放戰爭時期,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物資十分匱乏短缺的動蕩年代,一個新婚的中國媳婦把她唯一的嫁妝物——新百合花的被子,借給了部隊里受傷的人員,一個十九歲的通訊員為了救其他人的生命而選擇了犧牲自我,這些動人的事件都表現出了戰爭年代里人們平凡樸實而又純潔的美好品質,以及人和人之間純粹的人際關系。理解了《百合花》發生的歷史背景,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到戰爭年代人們身上特有的崇高精神。《哦,香雪》中姑娘們天真可愛、陽光向上的美好形象,再現了她們自尊自愛的品格。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開始從封閉、落后的歷史中走出來,走向了開放、走向了文明、走向了進步。《哦,香雪》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產生的,寫出了大山里的姑娘們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閱讀時,如果學生能夠結合歷史學科深入了解《哦,香雪》產生的時代、歷史背景,作品的現實意義,那么學生就能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清晰、更加深刻,也能在更宏觀的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協同解決問題的習慣,還能培養學生高階段思維方式,綜合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6]。
相較于人教版,統編版的教材體系更符合當下教育的特點,也更科學。教材內容方面也更關注作品的育人價值,引導我國當代的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更注重加強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認識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學價值;教材編寫時更強調詩歌之間的對比,從而指向深度閱讀、深度寫作;新時代的語文教學,需要加強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進而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思維。以上內容只是筆者個人的粗淺思考,怎樣將語文教材的新特色分析清楚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媛媛.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青春”主題單元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孔智諾.統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2.
[4]夏玉庚.從知識到審美的突破——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方向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6).
[5]劉豐,徐鵬.高中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施路徑探析[J].中學語文教學,2022(2).
[6]趙小光,周玉輝.高中語文專題教學與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05).
項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高師中文專業研究生文化自覺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LJY2023925921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指導老師:劉競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