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筱璠
“減負提質”是雙減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改革目標,而對于初中歷史學科來說,此舉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可以打下堅實的歷史基礎。作業是實現學習與知識應用之間的橋梁,能夠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促進初中歷史作業的優化,提高作業的質量,讓學生享受到作業完成的過程是教師現階段工作的一大重點,也是一大難點。隨著我國雙減政策的出臺,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不再給學生布置任何形式的作業即為減負,希冀以此來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但是這樣斷章取義的方式造成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懈怠,也不利于掌握課堂內所學知識。那么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既能優化歷史單元作業設計,又能切實地做好減負,就成了當下教師研究的一大重點。
作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通過作業的完成,讓學生鞏固新學習的知識,讓學生預習接下來的功課,并且良好的作業態度能夠增強歷史生的自律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業同樣可以很好地連接教和學,通過作業的布置,教師也能更好地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從而適時地調整教學方法與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隨著2022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出爐,也對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初中歷史的課程實施應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打破陳舊的“碎片”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與整合,構建大單元、大主題的概念。
隨著“雙減”政策、2022年版新課標的出臺,歷史教師需要積極主動調整教學理念,踐行新課程教學理念設計課堂教學、課后作業,不斷提升自我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完成教師角色由“知識傳遞者”向“素養引導者”的升華,以助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1 初中歷史單元作業優化的意義和原則
1.1 初中歷史單元作業優化的意義
(1)幫助學生查缺補漏
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構建之間會存在一定的現實差距,并不能完全吸收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但是通過作業的完成,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缺漏,而通過優化后的作業往往能夠以高質量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精確地抓到學生的薄弱點和知識缺漏,以便教師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提升,而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當中,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有利于學生針對性的成長。
(2)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學生通過主動作業,在作業完成的過程當中會不斷地將知識內化,在學習知識和知識實踐的過程當中,會不斷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對歷史學習會逐漸形成一種新的認識,從而能夠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3)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的發展具有連貫性,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必然會與之存在關聯性。現今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學校使用的課本均為部編版教材,教學內容雖是按歷史發展的時間簡單排序,但教師應當主動尋找其中的“大主題”“大概念”“大主題”“大概念”。不僅可以從單個的單元入手(如課本目錄頁中已歸納整理好的單元主題),更可以打破單元間的界限,從不同的課目中提煉大主題,引領學生提升歷史學習的思維能力及主題意識。
1.2 作業的優化要符合設計的原則
(1)啟發性原則
所謂啟發性原則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在作業布置的過程當中拒絕機械性的作業,而是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當中,不斷發展自身的創造潛能和思考能力以及想象力,具有一定挑戰作用的作業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當中積極動腦思考,從而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所設計的作業保持適合的難易度,符合了各個層次學生的能力需求,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得有壓力者可以繼續提優提高,后進生也可以把握基礎知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引路人,教師需要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自主地萌發追求知識的愿力。因此教師在對歷史作業進行優化設計的過程當中,要堅持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為標準。
(2)趣味性原則
因為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作業布置的過程當中,要堅持趣味性的原則,避免單一的書面作業、習題作業的形式。教師可以布置手抄報、自制思維導圖、編演歷史短劇、實踐考察歷史遺跡等具有新意的歷史作業,趣味性原則可以很好地維持學生的求知欲,只有堅持趣味性的原則,學生在完成歷史作業的過程當中才不會感覺到枯燥,才可以強化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
(3)主體性原則
在歷史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指出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業布置時要圍繞學生展開,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教師在對初中歷史作業進行設計優化的過程當中,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第一要義,能夠關注到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追求。雙減政策提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是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動性,體會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在對歷史作業進行優化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達成“五育并舉”,把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
(4)實踐性原則
所謂實踐性的作業,是指教師不只是讓知識停留在頭腦當中,能夠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從而能夠通過歷史課程的作業實踐,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 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的方法
2.1 開放性,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在進行作業優化和設計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結合學情,必須要堅持開放性,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初中學段的少年學生富有天馬行空的思維能力,并且非常喜歡動手實踐,那么在作業設計上不宜過于教條,就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當中體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譬如說讓學生自己出題目,和同學交換題目,或者布置實踐型、手工型的作業,多種形式的作業組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通過這樣的作業布置,既能夠讓學生鞏固和理解本節課堂所學的關鍵知識,還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比如說在學習《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這一個單元時,學生會認識到民族大團結的景象,認識到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歷程,還會看到海峽兩岸的交往,那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站在某一個歷史時間節點上,給港澳臺同胞寫一封信”,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素養,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就有學生寫到:“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都在不斷地提高,首都北京成為‘雙奧之城;科技事業也在不斷發展進步,神舟天宮探索宇宙;大陸人民沒有忘記你們……”
2.2 層次性,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一樣的家庭背景、學習經歷、個人能力,因此身為一名現代化的歷史教師,就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對于初中歷史作業進行有效的設計研究,必須要能夠做到有層次性,從作業內容、作業要求和作業評價上都要進行分層。對于學習能力強、知識理解快、學習態度好的學生和學習能力相對落后的學生應該設計不同的作業,目的是能夠讓有學習優勢的學生可以獲得提高,讓不喜歡學習的學生也能體驗到作業完成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3 初中歷史作業的優化具體方式
3.1 創新作業形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不同的作業形式可以讓學生享受不同作業形式的樂趣,并且能夠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當中的思考能力發展,例如: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每一個小組都要進行一次歷史故事接龍的游戲,學生在接龍游戲的過程當中,會充分感受與人交往的樂趣,也會在游戲主動發言的過程當中認識到更多的歷史故事,因為本身歷史教材在安排課程內容的過程中就采取的是單元主題的形式,那么某一個單元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圍繞同一主題展開,那么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針對某一個單元所學內容進行歷史故事的創編和講述。比如初中歷史八年級部編版教材《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單元,在學習時學生會了解到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等等,學生可以感受到在當時的歷史發展下我們的民族英雄并沒有退縮,而是選擇勇敢面對,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也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換來的,因此,筆者就借用《東京審判》《八佰》《我和我的父輩》三部電影的片段,既讓學生深刻地感受歷史先輩在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浴血奮戰,也體悟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采用觀后感的形式,讓學生抒發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從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又或者是通過創編的作業形式讓學生發現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因為對于學生本身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想象力非常強,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和選擇的權利,學生對初中歷史的學習興趣以及作業完成興趣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雙減政策提出以來,初中階段的學生對雙減政策也會有一定的期待,所以能夠明顯讓學生感覺到作業形式上發生的變化,學生也更愿意投入到新形勢的作業當中。
3.2 鼓勵走進生活,促進書面和實踐結合
歷史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多多走進生活,在生活當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并且當學生將現實生活和歷史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會從歷史學習過程中吸收更多的歷史智慧,更好地服務于現實的生活。比如說學生學習《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這部分內容時,學生會了解到原始農耕生活、會接觸到遠古的傳說,學生就可以認識到現代科技的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許多多的便利,這一切都是因為科技的不斷創新,那么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就會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努力地了解現代的科技,不斷豐富自身。又比如說學生可以在生活中觀察生活中的歷史元素,比如說家鄉的人文古跡,比如“常州三杰”故居,那么學生就會通過“常州三杰”的奮斗歷程聯系到歷史的發展,想到中國近代史中中國各階層人民探索救國之道的不懈奮斗。同時,現代關于歷史的影視劇作品、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不勝枚舉,那么學生在閱讀觀看的過程中就可以找到歷史發展的真面目,同時可以結合所學加以區分其中歷史故事的真實性,進而拉近學生與歷史學習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愛之情。鼓勵學生走進生活,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實際生活的意義,感受實際生活的快樂,往往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成效。提高學生歷史感知素養。教師只有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了解生活、貼近生活,才可以抒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更好地了解歷史。
3.3 采用多樣化形式,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趣味性
所謂多樣化的形式和創新作業形式是不同的概念,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是指可以鼓勵學生以學生和學生合作的形式展開,也可以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形式展開,也可以通過家長和學生的作業形式展開。
(1)生生合作
所謂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形式是比較常見的,多以游戲的方式展開,讓學生和學生之間加強交流,例如:在學習某一節課文時,讓小組學生來概括當節課文的框架等等。
(2)師生合作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更像是有一個配合者,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師在合適的環節或時間給予學生建議,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各科教師。
(3)親子合作
親子合作是指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合作,主要是初中階段的學生需要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愛和陪伴,以親子合作的形式展開作業內容,更可以讓學生在一種溫馨的環境下,提高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尤其可以充分發揮祖輩的教育作用,因為祖輩對于歷史的發展往往會有更深的認識,比如說,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的爺爺都曾經參加過革命戰爭,或者自己的朋友參加過革命戰爭,那么學生在和祖輩交談的過程中,就會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有更深的了解,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也結合初中九年級教材關于《工業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這一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收集關于工業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興起的歷史資料,在家長的配合下,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學生對單元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4 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初中單元作業的改革優化并非是僅僅從數量上減少,而是需要著重質量的提高,能夠讓學生通過初中作業的完成實現對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突出單元主題,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同時通過對傳統作業設計方法進行創新,在滿足學生對學習的要求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從而能夠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作者單位: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