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教師需牢記“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使命,強化數學學科的育人功能,將中國共產黨史有機地融入數學課堂教學,讓新時代少年兒童體會中國共產黨的苦難與輝煌,奠定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基礎,樹立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的意志信念。
一、將黨史融入數學課堂的意義與價值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將黨史教育有機融入數學課程,對學生在少年兒童時期接觸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潛移默化地樹立“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意識,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國共產黨100年來的偉大歷程是無比豐富、鮮活生動的思政教育寶藏,在數學課程中有機融入黨史元素,將有效擺脫數學課堂上思政教育著力點難找、思政素材不豐富的困境,對在數學課堂上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將發揮積極作用。
二、將黨史融入數學課堂的途徑與方法
(一)融黨史于數學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
情景式教學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與學的方式之一。教師要深度挖掘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將黨史教育和數學學科有機融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近似數”時,筆者選取了2009年“國慶閱兵”的素材,播放視頻并出示教材主題圖,讓學生收集數學信息。學生收集到“60”“169”“56”“20萬”等數學信息。筆者追問:“你知道這些數據的寓意嗎?”由于課前學生收集了關于“60周年國慶閱兵”的相關資料,他們紛紛答道:“60聲炮響象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169步象征著中華民族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2009年走過的歷史”“56個方陣與梯隊象征著56個民族”等。這時筆者指出:“是的,當時近20萬人接受了檢閱,被外國媒體稱作世界上最大的生日派對。如此大型的集會,從進場再到離場,那都是經過數學家們用心設計的,即每個人都有一個編號,每個編號對應一個位置,他們能按照編號迅速找準自己的位置,使整個游行活動井然有序。閱兵儀式如此整齊壯觀,那都是戰士們‘每天步行30公里、流汗2公斤艱辛訓練的結果;祖國今天如此繁榮富強,我們今天生活如此幸福,那都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學生被閱兵儀式上的數據折服,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感到無比自豪,自然數學學習興趣更濃厚了。在這樣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筆者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認識,把收集到的這些數分為兩類。將大閱兵相關的黨史串聯起來,既讓學生學習了黨史,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更讓學生在分類活動中建構了“精確數”與“近似數”的概念。
(二)融黨史于數學探究中,引發數學思考
在數學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將黨史有機融入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增長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黨的光輝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教學“比的認識”時,筆者結合國慶節到處有著大大小小的國旗這一現實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這些大大小小的國旗,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提出“這些大小不一的國旗,形狀都是一樣的,其中有什么秘密嗎?”“制作國旗時,有哪些規定呢?例如,長和寬有什么關系?”等問題。這時筆者相機引出“國旗制法: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說說自己對“長與寬之比是3:2”的理解。學生的理解大致有三種,一是份數:長是3份,寬是2份;二是倍數:長是寬的1.5倍;三是分數:寬是長的三分之二。這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現實,有必要了解“比”和認識“比”。接著,筆者讓學生畫出形如“長與寬之比是3:2”的長方形,然后分小組學習:將每個人畫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記錄在表格里;觀察表格,說一說發現了什么。通過觀察,學生發現長和寬的變化規律:長和寬擴大相同的倍數,長始終是寬的1.5倍。在此基礎上,筆者展示我國常用的幾種國旗的尺寸。學生發現它們的長和寬都具有這樣的關系,于是得出“比是兩個量對應的倍數關系的表達”。筆者讓學生將長方形的形狀畫在方格紙上,借助表格中的動態數據引導學生探索這些長方形長與寬之間的關系。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比”有了深刻的了解,感悟“比”的本質。隨后,筆者播放視頻《五星紅旗》,讓學生了解我國國旗的由來,了解那段光榮而輝煌的歷史。此時,愛國情感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
(三)融黨史于數學思想中,助力素養形成
將黨史有機融入數學思想的滲透中,發揮數學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對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螞蟻做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當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組內交流后,全班匯報呈現以下算法(如圖1)。
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對比:這些不同的分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都是把12拆分成兩個數,用這兩個數分別去乘4,再把兩個積相加。這就像游擊戰那樣,化整為零(把兩位數拆分成兩個數),積零為整(先用拆開后的兩個數分別去乘,再把兩個積相加),這樣“分割包圍,以小勝積大勝”,就可以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這樣將黨史與數學融合,能讓學生借助“抗日游擊戰的戰術”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同時體會到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的斗爭智慧和豐功偉績。
(四)融于黨史數學作業中,發揮育人功能
教師可將黨史有機融入作業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接受生動的黨史教育,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學“隊列表演——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根據參加閱兵儀式的徒步方陣圖中的信息(領隊2人,后面方陣14排,每排25人),你能求出每個徒步方陣有多少人?又如,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單元作業:你能根據“年份是一個四位數,最高位和個位都是最小的奇數,十位上是最小的質數,百位是最大的一位合數。具體的時間是第三季度的第一個月的下旬,而且兩個數字之和是5”推算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具體時間嗎?這樣,將黨史知識與數學知識有機結合,用習題的方式呈現出來,能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鞏固數學知識與技能,又學到黨史知識,更能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他們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情感。
(五)融于黨史課堂總結中,提升育人品質
課堂總結不僅要回顧數學知識,總結數學方法,滲透數學思想,還要進行德育滲透。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將黨史融入課堂總結環節,有效提升育人品質。如在教學“線的認識”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線的認識與理解,體會它們的特征,筆者出示雷鋒圖像,并介紹:“雷鋒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產主義戰士。他在日記里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時,筆者結合雷鋒日記內容引發學生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以用什么線來表示?”學生結合已學知識答道:“線段。”筆者接著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又應該用什么線來表示?”學生齊答:“直線?!惫P者根據學生的回答動態出示直觀圖,然后引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知識學習中去?!边@樣,筆者將優秀黨員雷鋒的故事及日記用來總結全課,借助線段、直線的特征來刻畫雷鋒日記的寓意,很好地滲透了德育,落實了教育性任務,提升了育人品質。
新課程標準已經出臺,一線數學教師既要關注教學內容的變化,又要關注培養目標的與時俱進,要將黨史學習有機地融入數學課堂,讓當今少年兒童牢固樹立“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理想信念!
黃慧章,女,1974年11月出生,四川成都人,現任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二小學校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四川省特級教師,成都市學科帶頭人,成都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區級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教育部“國培計劃”培訓專家,成都師范學院客座教授,榮獲國家、省、市、區賽課一、二等獎,主持或主研省、市、區級課題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