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滿娜
2022 年4 月,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成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里程碑事件。新課標中指出,教師要明確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切實注重“教—學—評”一致性的落實。在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雙重背景下,想要構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并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落實,教師必須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實踐。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主要體現了“教與學的一致”,教師的教要明確教學目標和組織教學活動,學生的學要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而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評價”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要求。正是因為缺失了評價環(huán)節(jié)的一致性要求,造成了“所學非所評、所教非所學、所教非所評”的現象。新課標中強調了要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教—學—評”一致性,那么,什么是“教—學—評”一致性?為何要突出并強調“教—學—評”一致性?如何構建“教—學—評”一致性?教師只有厘清概念,認清“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意義,才能有針對性地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
一、課前評價,回顧舊知
每一次課程改革都會有新的課程改革理念,如課程育人、學科實踐、素養(yǎng)立意等,但很少談及具體和細致的建議與操作。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在意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不去斟酌學生學會了什么,學到什么程度了,學會之后能干什么,學生如何獲得持續(xù)理解,怎么證明學會了,等等。因此,教育理念紛雜而技術路徑缺乏是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敖獭獙W—評”一致性的課堂,不僅要明確為什么教、教到何種程度、教什么,而且還要對“怎么教”提出具體指導。它是針對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總結提煉知識與技能—評價”教學設計的不足而提出的逆向教學模式,具體為“學習結果—評估—學習體驗與教學”。基于此,教師在課前可以通過讓學生完成課前評價單的方式來回顧舊知,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課前評價單
班級: 姓名: 學號: 自評成績:
1. 我們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
2. 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我們當時是怎樣研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
3. 正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正方形面積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4. 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它有哪些特點?畫出平行四邊形,標出它的底和高。
(自評標準:共4 小題。每題正確完成得1 顆星)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一般采用密鋪的思想,用擺方格、數方格的方法研究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又__利用“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一概念,推導出了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二、任務解讀,目標認同
有研究表明,“一致性”強調的是教育系統(tǒng)中相關要素均要指向學習目標,并在學習目標的導向下相互作用,形成有機整體。在此基礎上,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學習”“教學”“評價”在學習目標統(tǒng)攝下的匹配程度稱之為“教—學—評”一致性。在這一理念下,“學習目標”被放在了首要位置。換而言之,“教—學—評”一致性更加明確了學生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和相匹配的教學活動,促使三者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只有當學習目標與課程目標具有一致性、課程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一致性時,才能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實現課程育人。新課標更加聚焦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是要突出強調并重視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由此可見,新課標下“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是推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有效途徑之一。關于學習目標,從課程視域看,目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歸宿,同時還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最終旨歸。新課標下“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更應重視學習目標,教師應將其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課堂必須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教師為實現學習目標而組織與之相符的教學活動,學生則為完成學習目標而努力學習。
教學中,教師要先明確學習目標,通過確定教學內容的優(yōu)先次序,讓學生先知道本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與大任務。
師:本單元我們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首先來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課件展示“平行四邊形面積”學習單)請同學們在小組中共同解讀學習目標。
我的目標
班級: 姓名: 學號: 互評成績:
1. 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自主探索平行
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公式的由來和轉化的數學思想。
2. 在探索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知推理的妙用。
3. 在活動中,能互相學習,善于反思,敢于質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小組共同解決學習目標,在組長的帶領下找到
關鍵詞,分解學習目標,勾畫重點,以批注的形式提出疑問。在各自的學習目標單上完成互評。互評標準:該組員能夠遵守紀律、積極參與討論、完成討論任務,“優(yōu)秀”獲得3 顆星,“良好”獲得2 顆星,“一般”獲得1 顆星。
【預設】
生:我們接下來的學習中需要進行的活動有操作、觀察、比較等。
生:我們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明白它的由來。
生:學習并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也很重要。
生:后面兩個目標是告訴我們要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多想、多看、多聽、多交流。
三、組內共學,評學交互
在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下,教育評價以測試為手段,追求可量化的、精確度高的教育結果,這種評價方式在認證性、公平性上有很多優(yōu)勢,但同時也不可否認,該評價方式很少關注到學生本身的能力與態(tài)度以及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雙減”政策的雙重背景下,“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方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敖獭獙W—評”一致性是以逆向教學設計為理論,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提倡多元評價主體,采用多樣評價方式對多維度評價內容進行評估。與測試性評價不同的是,“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嵌入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內部反饋、教師與同伴的外部反饋隨著教學進程逐步開展,它更加聚焦于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且評價的方式也有很多,如提問、研討式回答、對話與觀察、表現型任務等。
師:(出示學習任務單一)請同學們自主探索,先完成學習任務單,再在小組內交流發(fā)現了什么,然后完成自評。
在方格紙上數一數,然后填寫下表。(一個方格代表1 平方厘米,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自評標準:共6 小題。每題正確完成得1 顆星)
【預設】
生:在方格紙上,長方形的長是6 厘米,寬是4 厘米,面積是6×4=24(平方厘米)。
生:在平行四邊形中,滿格的小正方形,我數了一下有20 個,就是20 平方厘米;不滿一格的有8 個,按照半格計算就是4 平方厘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共就是24 平方厘米。
生:在方格紙上,我看出了平行四邊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4 厘米。
師:全班交流反饋。(課件演示長方形、平行四邊面積數方格的過程)
四、質疑深化,教評融合
“教—學—評”一致性開辟了通往實踐的技術路徑,不僅僅是給教師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撐,更為教師教學過程的開展提供了具體的教學模式,使其更具有指導性與實用性。只有理念與實踐“兩條腿走路”,才能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加速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應關注連續(xù)跟蹤式的評估系統(tǒng),“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中雖然注重促進學習的發(fā)展評價,同時也不否定測試性評價,相反它所強調的形成性評價也包含了測試屬性的評價。由此可見,新課標下的“教—學—評”一致性更加促進學習評價的新范式,逐漸形成具有完整性、綜合性、客觀化、可量化、連續(xù)性的評價范式。
師:剛才的小組共同學習,老師發(fā)現每個小組都討論得很投入,同時老師也搜集了各個小組的疑問和發(fā)現。下面我們來進行全班討論。
【預設】
生:不數方格,怎么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呢?
生: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什么關系呢?
生:在這道題中,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都是6 厘米,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都是4 厘米,面積都是24 平方厘米,這是巧合嗎?
師:同學們都非常善于思考,提出的這三個問題都很有意義。這三個問題怎么解決呢?回想一下我們的學習目標,在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觀察、比較,還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呢?
生:還可以動手操作。
生:還可以利用轉化的思想。
師:怎么操作,怎么轉化呢?
生:既然我們發(fā)現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聯系,我們可以剪一剪,把平行四邊形剪開,看看能不能拼成長方形。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嗎?在剪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我們在剪平行四邊形的時候要注意沿高剪開。
師:大家的討論真是棒極了。下面就請在小組內進行操作和討論,注意安全,祝你們成功。
(學生小組內進行實踐操作活動)
全班交流和反饋后,教師組織學生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最后達成共識,獲得學習結論。
【預設】
生:我們討論發(fā)現沿高剪開平行四邊形后,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他們的面積是相等的。同時發(fā)現,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
生:長方形面積=長×寬,那么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師:同學們的提問、討論和交流非常精彩。下面把教材翻開,詳細閱讀“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查缺補漏,完善學習內容。
師:下面我們進行本課的綜合評價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先完成自我評價,然后在小組討論同伴的學習表現,達成一致結論后完成同伴評價。課后拓展評價與課后習題作為今天的作業(yè)完成。關于教師評價的內容,老師會在批改作業(yè)的過程中完成。
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多維多樣的課后評價,并以課后綜合評價單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綜合評價單
班級: 姓名: 學號: 互評成績: 習題得分:
(每項內容“優(yōu)秀”獲得3 顆星,“良好”獲得2 顆星,“一般”獲得1 顆星)
1. 自我評價。( )顆星
我能積極參與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和小組討論,并能積極思考,善于提出問題。我能把平行四邊形面積轉化為長方形面積。我會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并會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 同伴評價。( )顆星
在小組討論中他有精彩的發(fā)言,給予大家啟發(fā)。他能夠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全程參與,與大家合作愉快。
3. 老師評價。( )顆星
在全班討論中他能積極參與、思維活躍;有建設性的想法,激發(fā)同學思考。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他能夠與他人合作完成學習活動,最后達成學習目標。
4. 課后拓展評價。
在以前的學習中,哪些知識的學習運用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時候,你推測會使用到哪些數學思想方法?請仔細觀察生活,創(chuàng)編一道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解決的實際問題。動手操作,請準備兩個平行四邊形,剪一刀,將其中一個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將其中另一個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再拼一拼,這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和梯形還分別能拼成什么圖形?請先寫一寫你是怎樣做到平均分的,又拼得了什么圖形?將剪拼的過程畫成草圖。
5. 完成教材中相應習題。
本課學習目標的設定涵蓋了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和課時目標,并且通過學生討論找出關鍵詞、自主選擇、勾畫關鍵句,以批注的形式提出疑問。這個目標解讀與認同的過程,不僅能為新知探索做認知和心理上的準備,而且能為學生后續(xù)學習中的自我監(jiān)控和評價提供標準,使學生學有目的,有據可依。關于評價,評價任務要依據學習目標進行選擇與設計。本課中的形成性評價活動貫穿整節(jié)課的全過程,從課前評價到學習任務串的評價,再到最后的課后綜合評價,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充分地體現了“教—學—評”一致性。它克服了傳統(tǒng)評價只發(fā)揮檢測作用的功能窄化問題,而強調將學習目標前置,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評價既是前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延伸,又是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發(fā)揮其發(fā)展性功能。同時,本課的評價也展示了由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聯合開展的多元評價主體,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樣評價方式,考查推理意識、應用意識、轉化意識、操作能力、合作意識、學習態(tài)度與能力的多維評價內容。關于逆向教學模式,本課呈現了“學習結果—評估—學習體驗與教學”的教學模式,通過整個過程回答了要學什么、怎么才能學會、怎么證明學會了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恰是“教—學—評”一致性課堂要關注的問題,它強化了評價在教與學中的重要地位,強調了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的轉變,是育人方式的重大變革。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