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皎月



摘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書畫家張璪提出的藝術創作理念,也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的代表性言論,將其引申到宜興紫砂陶的創新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在其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很好地師法自然。本文通過實地考察、訪談調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綜合歸納紫砂設計師們的創作觀念,厘清設計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探索出適合紫砂創新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師法自然;創新設計;路徑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出自唐代書畫藝術家張璪,也是歷代名畫家所推崇的藝術創作理論。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張璪,字文通,吳郡人……尤工樹石山水,自撰繪境一篇……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本意是指畫家的藝術創作應以自然為師,再經過內心的體悟,創新設計好的作品。“師造化”作為中國美學史上的著名代表性言論,著重強調自然界是藝術創作的根源,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不朽名句。
自古以來,自然界就是人類各種造物活動的源泉。“以造化為師”、“師法自然”不僅在繪畫中得以推崇,還被其它各個領域廣泛引用。“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作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師法自然”。我們從宜興紫砂陶的發展歷程中也可以窺見一二,模仿荷花、蓮子、石榴、菱角、西瓜等自然形態的紫砂器種類繁多,并且有的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但是,如何將以自然為師和創作者自身的體悟有機結合,尋求新的創新路徑,這是設計者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1“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學原理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蘊含了豐富的美學原理,對藝術家的創作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造化”在古漢語中指的是“自然界”,更準確地來說是自然物的生長變化過程,在《現代漢語詞典》里主要指自然界的創造者,自然;創造、化育。“師”有效仿、學習的意思。因此,“外師造化”強調的是對自然的學習和模仿,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來進行創作。但是僅僅向自然界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中得心源”,即創作者要有自己的想法。“藝術創作來源于大自然的師法,但自然的美并不能成為藝術的美,對于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心源”是創作的潛在動力,代表的是藝術家內心的審美情感。“中得心源”是藝術家在觀察自然之后心中體悟所得,是思考之后的審美意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過程,亦是藝術家(創作者)將自然之景有機轉換為藝術之景(心中之景),表達自我審美情趣的一個過程。
自然界是藝術創作的源泉,需要藝術家用心發現,再以巧妙的構思呈現。以自然為師,尋找創作靈感,將自然之美轉變為藝術之美,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關鍵。通過對自然界的抽象、模擬、提煉、簡化,再注入藝術家內心的體悟進行創作,作品充滿藝術性、趣味性和多元性,并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2“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引申出的“師法自然”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歷史悠久,發展至今仍葆有生機,是民間傳統制陶技藝的代表,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追溯宜興紫砂的發展路徑,不難發現“師法自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貫穿了宜興紫砂的整個歷史。研究宜興紫砂工藝中的“師法自然”,有效梳理宜興紫砂陶創新的路徑,為紫砂從業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于“師法自然”,清華美院的楊子帆老師在《紫砂的意蘊》里提出:“紫砂工藝始終保持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樸素造物原理,體現出‘制器尚象、‘師法自然的思想。這一特點以紫砂花貨以及部分筋紋器最為典型。”所謂花貨,主要是指從自然入手,借助自然物的一些形態進行模仿和推演,帶有鮮明超寫實風格的紫砂茶器的總稱。它的特色主要在于添加裝飾的處理手法,利用紫砂泥的可塑性來模擬自然界中樹樁、果實、花朵等物象。早期的代表是金沙寺僧供春所制的“樹癭壺”(見圖1),外形仿銀杏樹癭,形態逼真、自然古樸。《陽羨名陶錄》中記載:“供春,學憲吳頤山家童也,頤山讀書金沙寺中,春給使之暇,窺訪老僧匠心,亦陶細土為坯……今傳世者,栗色暗暗,如古如鐵,敦龐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雖“樹癭壺”的鑒賞至今仍有爭議,但其制作技法是紫砂壺早期“師法自然”的典型代表。清代的制壺大師陳鳴遠延續了前人“師法自然”的工藝思想,并進一步完善,在紫砂壺的設計上以自然形體入壺,為紫砂花貨的崛起起到了重大的貢獻作用,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東棱瓜壺”構思巧妙、巧奪天工,此壺制品新穎,以瓜形為壺身,瓜蔓為壺把,瓜葉卷曲為壺嘴,瓜蒂為壺蓋,造型優美、靈動清新。除了紫砂茶具,陳鳴遠還將目光鎖定在文房雅玩上,創作了系列文房作品以及核桃、板栗等象生作品。發展到現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蓉則將“師法自然”做到極致,作品的趣和美盡在不言中。在她的訪談錄里,她曾說道:“怎樣在自然中取材,既反映自然,又能折射自然之美、人性之趣呢?……比如,我的那把‘牡丹壺上的‘蝴蝶,是我前前后后捕捉了一百七十六只蝴蝶,把它們放進玻璃缸里,日夜觀察,放生時才得到蝴蝶飛起來的剎那間的畫面。”可見,藝術家對自然界的物體進行捕捉轉化的過程,即是“師造化”走向“心源”的設計過程。
筋紋器將自然物的形態規則化,結構上更為精確考究,也是對自然物抽象運用的典型代表。這類器物以瓜棱、花瓣的形態提煉為主,將形體分為若干等分,再重復組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常見的筋紋樣式有梅花式、瓜棱式、菱花式、菊花式以及海棠、蝶式等(見圖2)。從筋紋器的俯視圖來看,形式豐富,概括和提煉的筋紋在高矮胖瘦的器型上賦予更多的變化。紫砂筋紋器注重內在的形式美感,筋紋理性又不失美感,節奏、韻律、秩序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雖從自然而來,卻超出單一模仿范疇,不拘泥于自然,善于捕捉內在美,有效遵循審美規律,是“師法自然”的高級境界。
3關于“師造化”典型訪談案例
宜興紫砂蓬勃發展至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始終是其一脈相傳的關鍵因素。分析宜興紫砂“師造化”的設計源流,梳理紫砂陶設計的創新路徑,為宜興紫砂的后續研究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通過訪談調研的形式,選取當下在紫砂行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相關主題的交流,追本溯源,尋找“師造化”的潛在價值和后續發展方向。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造物理論,盡管從傳統的紫砂經典器中可以窺得一二,但是其運用情況仍然處在良莠不齊的狀態。無論是紫砂花貨還是筋紋器一類,即便是在不斷地創新發展,“師造化”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引申出的“師法自然”,更深層次地來講也是一個關于探討自然與設計之間關系的一個命題。因此,關于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快速和準確地把握宜興紫砂“師造化”的現狀,更好地為紫砂的明日設計服務。從“紫砂陶”“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創新”“傳承與發展”等主題字眼入手,開展系列訪談調研,目標人物涵蓋業內陶瓷大師、院校師生以及陶瓷大師傳承人等,有效提取一手資料信息,有目的性地梳理紫砂設計中的“師造化”脈絡。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吳鳴,他將創新擺在首要位置,作品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被譽為“紫砂現代陶藝先河”、“新流派”。談及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他認為:“我們一般說的外師造化,是以自然為師,如果繪畫的話是寫生。我覺得‘外師造化這個詞更好,它的內容很多,不僅是對大自然的模仿,也是通過對大自然更多的了解,去找到一些創作或思維的出發點,能夠產生一些跟以往不同的、有自己特點的一種表述方式。”除此之外,吳鳴大師在訪談的過程中也強調,平時要多關心其它事物,除了自然界,還包括已有的一些產品方式、文化方式,通過對這些的學習、觀摩、思考,來提高自己的審美,從而找到一些和以往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自身特點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可能會給我們的創作帶來提高,甚至到一定程度可能會產生飛躍。吳鳴大師關注宜興紫砂陶的文脈發展,在細致觀察生活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升華,探索創作的多重可能性。“種瓜得瓜”(見圖3)紫砂壺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師造化”理念的延伸,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此壺模仿自然界的瓜棱形態,卻不拘泥于傳統花貨,形制上更為洗練。壺身為瓜棱形,有筋囊四道,腹部中間有脊線,并以紅泥和絞胎裝飾;壺流、壺把、壺鈕等附件則均為藤條形態,優美靈動。“種瓜得瓜”一反過去傳統花貨對自然物的純粹模擬,注重對形態的提煉與簡化,并融入現代點、線、面的處理手法,細膩迷人。作為吳鳴大師的田園系列之一,除了古樸典雅的造型之外,還寄托了其“余適欲鋤瓜,倚鋤聽叩門”的瀟灑情懷,是作品中隱藏的東方美學,值得細品。
“有感而發,用心去做,用腦去想。作品不是刻意出來的,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這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是來自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葛軍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感言。作為紫砂“色飾法”的創始人,他異軍突起,滿懷對紫砂的熱愛,在傳統紫砂工藝中不斷突破創新。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紫砂作品是“金錢豹”(見圖4),創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該作品抽象提煉了豹子的形態,以豹首為壺嘴,豹尾為壺把,在規矩中尋求變化,模擬還原了金錢豹剛毅之神韻。一改往日紫砂質樸的傳統形象,采用形變、夸張、抽象等手法將器物整體進行涂繪,將華麗的裝飾布滿壺身,手法大膽新奇,使得器物透露著不可訴說的千般風情。但是,談及“金錢豹”,葛軍大師卻說道:“技法是一方面,我的色彩表現是一方面。我后來很多作品是沒有色彩的。我的作品很多,但是他們為什么要盯著我的“金錢豹”呢?我的“行者”“竹林七賢”都沒有其他色彩,都是單一色彩的。他們理解錯了,好像非要色彩斑斕才是葛軍的,那不是的。”縱觀葛軍大師不同時期的創作,我們看到的不止是“師造化”,更多的是其發展延伸而來的藝術家“心源”。超越模仿本身,以敏銳的洞察能力歸納提煉出物象的特色,有效融入于紫砂陶的創新設計,逐步形成藝術家鮮明的個人風格。
作為紫砂傳承人和高校教師,何以諾老師具有雙重身份,也意味著他的紫砂之路注定不平凡。一方面出生于陶藝世家,從小受外祖父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的熏陶,對紫砂懷抱有濃厚的喜愛;另一方面,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更是感受到了紫砂藝術的魅力,畢業后進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成為一名陶瓷專業教師,更肩負宜興紫砂陶傳承和發展的使命。關于紫砂的創作,和老一輩的區別,他這樣說道:“我外公比較注重手工技藝,對每一道工序、每一件工具到紫砂成型都非常講究,強調長期技藝的熟練、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對于我來說,在懂得紫砂工具和紫砂創作的基礎之上會融合一些新的造型,這些造型可能來源于現代設計演變中的各類思潮,我們把它融入到現代紫砂的創作中,可能會達到一些造型視覺上的創新。”從兩者的作品比較來看,風格迥異,在紫砂陶的創新設計上路徑截然不同。何道洪大師的紫砂作品以豪放遒勁為長,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如“松段紫砂壺”(見圖5)“松竹梅大壺”“綠的松竹梅”等,在傳統紫砂工藝的基礎上層層推敲,抓住松、竹、梅的色彩特征,運用不同層次的色泥來概括物象的色彩和形象。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色彩是經過情感過濾的主觀色彩,也代表了一種內心期盼或是沖動。和其外祖父不同,何以諾受學院派風格的影響,更傾向于現代化的設計。對于“外師造化”他是這樣解讀的:“我覺得一味地從大自然中吸取靈感以后,我們還要加以改造。改造有很多種方法,對于我而言,吸取了自然的靈感元素以后,可能會從傳統仿生造型去走,也可能是對它加以現代化的設計或者說是在其他一些新技術、新工藝下進行的一些造型演變,可能這個對紫砂創作的時候會有兩個明顯的區別,或者說會有不一樣的設計方向,或達到不一樣的設計風格,這個是我的看法。”本著這樣的設計理念,何以諾將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理念雙軌并行,創作了“葉知秋”(見圖6)“碰撞與融合”(見圖7)等作品。“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在這兩代人身上無限發展蔓延,“心源”雖然不同,但最終的指向都是宜興紫砂陶的活態化傳承。無論是“心源”的轉變,還是現代設計理念的介入,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紫砂的新生力量正在崛起,而且保持著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
4宜興紫砂陶設計“師法自然”的具體路徑
在“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師法自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覽紫砂陶發展的歷史,“師法自然”是紫砂器物設計的開端,也深刻影響了器物的造型和裝飾,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迭代更新。通過對宜興本土陶瓷業內人員的系列主題訪談調研,分析紫砂陶設計“師法自然”的經典案例,綜合歸納宜興當地高校的教師、行業大師、從業人員等對“紫砂陶制作技藝”傳承與保護的看法,尋找宜興紫砂陶創新設計的有效路徑。
(1)師法自然,以小見大
以自然為師,返璞歸真,借助自然的力量,以小見大。秉持“師法自然”的造物精神,除了形態上的模擬,還需關注器物傳遞出的深層內涵。紫砂陶的創新設計不能止步于對自然物的一味模擬,只追求形態上的逼真,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紫砂工藝的基礎上力求創新,賦予器物新的生命力。無論是吳鳴大師的田園系列,還是何道洪大師的花貨系列,都是以小的器物訴說大的情懷,寓意深遠。創作者需要時刻關注生活中的物象,抓住自然物的鮮明特色,以小見大,使得設計的器物有豐富的內在價值。
(2)精準提煉,表情達意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想有好的“心源”,就要精準提煉自然界的有效信息。傳統的紫砂花貨和筋紋器,主要取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態,尤以制作技法巧妙見長。其造型和樣式受生活方式的影響,強調實用性和自然美。發展至今,創作者們逐漸將重心轉移,多運用抽象、提煉、重復等手法進行再創作,描摹自然,又不止于某一具象的物。進一步而言,造物的過程中不僅是“師造化”,同時也是在表情達意。葛軍大師的“金錢豹”作為典型代表,捕捉了豹子的神韻,融合到器物的造型之中,再輔以獨創的“色飾法”呈現豹斑,宛如渾然天成,令人贊嘆不已。由此可見,好的創作需要加強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凝練自然物的特點,創新表達方式,傳遞意味深遠的文人情懷。
(3)現代先進技術介入紫砂陶設計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遷,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正在逐步介入紫砂陶設計,也使得“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有了諸多其它可能性。陶瓷3D打印技術日趨完善,具有操作簡單、速度快、精度高等優勢,可以處理復雜的陶瓷形態,讓想象成為可能。與之匹配的3D建模軟件,例如3DMAX、Rhino(犀牛)等都可以作為輔助設計,有效為紫砂陶創新設計助推。何以諾的“碰撞與融合”就是借助了Rhino(犀牛)進行建模設計,探索紫砂、金屬、玻璃之間不同材質的碰撞,趣味性強。透過器物上部的玻璃,可以看到倒立的假山石茶漏或是紫砂蓮花茶漏,妙趣橫生。作為功能性的茶漏,在使用之后也可以單獨取出,變成觀賞性的擺件或玩器,待飲茶結束再放回。他巧妙地將傳統設計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進行創新設計,嘗試綜合材料的多重可能,營造“山水之間”的詩意美學。由此可見,現代先進技術介入紫砂陶設計,以傳統為基石,以現代設計理念為指導,從而實現材料、工藝、技術上的突破創新,也將是未來設計的一種趨勢。
5結語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是中華民族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尋找到適合的創新發展路徑。從經典設計案例入手,將宜興紫砂陶設計中蘊含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樸素造物原理厘清,梳理出適合現代紫砂陶設計的發展路徑,有效推動“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的活態傳承。未來,紫砂的創新探索范疇廣泛,包括作品形態、題材、用途以及審美等各方面。因此,紫砂的創新任重道遠,需要創作者們繼續保持“師法自然”的本心,尋找屬于自己的“心源”,永葆宜興紫砂陶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楊子帆.紫砂的意蘊[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徐秀棠.宜興紫砂傳統工藝[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4]江蘇宜興陶瓷工業公司.紫砂陶器造型[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78.
[5]薛配,吳衍發.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意義——兼及對新時代中國山水畫寫生與創作的影響[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9(4):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