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確立“雙碳”目標后,我國開展了積極行動,包括將“雙碳”目標承諾具體化、制定碳達峰的行動方案和政策以及更長遠的戰略目標、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推動企業減碳降碳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碳排放總量仍處于增長之中,碳排放降低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較大,降碳機制不健全和措施力度不足,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較低,資源、能源浪費嚴重等。結合我國的發展實際,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共同減碳降碳;增強“雙碳”目標意識,推進“雙碳”科普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化能源結構調整,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降碳潛力,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加強技術產品創新,重點降低制造業能源消耗;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市場降碳積極性。
[關鍵詞] 碳達峰? ?碳中和? ? 能源結構? ? 循環經濟? ? 非物質化? ? 碳價格
[中圖分類號] X32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1-0094-09
[作者簡介] 陳炳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綠色金融等。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對國際社會做出“雙碳”目標承諾后,我國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積極行動,包括將“雙碳”目標承諾具體化、制定碳達峰的行動方案和政策以及更長遠的戰略目標、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推動企業減碳降碳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在既定的時間內實現“雙碳”目標,仍面臨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需要結合我國實際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制定“中國方案”。
一、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一)我國碳排放總量仍處于增長之中
1. 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全球期待中國更快降碳
2021年,我國初級能源消費占全球的26.45%,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家,也是全球各種資源使用最多的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人口規模巨大。與此同時,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2021年碳排放占全球的31.06%,超過美國和歐洲合計數,是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國家。不僅如此,我國碳排放量仍在增加,還沒有達到峰值。我國承諾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更高。
2. 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及其經濟增長將繼續增加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
2021年,我國人口規模達14.18億人,城鎮化率64.72%。目前我國人均能耗3.71萬噸標煤,估計城鎮和農村差距在2倍以上①,即城鎮人均能源消費4.8萬噸標煤,農村大體為1.92萬噸標煤。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費會不斷增加,尤其是城鎮人口的增加,也會加大能源消費量。未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可能提高到70%左右,能源消耗總量按照目前的水平不會降低,只會增加。以最節省的能源消耗計算,2030年前全國人均能源消費高峰至少達到4000千克標煤,能源消耗總量也將達到567200萬噸標煤,比2021年增長8.24%(表1)。如果經濟增長比2021年年均增長3%,到2030年總計將增長30.47%,按照目前技術水平的能源消費情況,能源消費至少增長15%以上,達到603000萬噸標煤。
3. 煤炭占比較高,總消費量仍在增長,降碳難度大
我國碳排放占比較高,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國能源消費量大,另一方面在于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占比較高。2021年,全球煤炭消費160.1艾焦(表2),占全部能源消費的26.9%,如果剔除中國的能源消費,其他國家煤炭消費占全部能源消費比例為16.9%,比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54.66%的比例低得多。我國煤炭消費占全球煤炭消費在2021年達到了53.82%,且過去的10多年里,占全球比重持續提高。不僅如此,我國煤炭消費總量仍在持續增加。
(二)碳排放持續降低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
1. 我國能源、資源短缺,實現碳達峰面臨不確定性和波動性
消費石油、天然氣相對于消費煤炭來說,碳排放較低,但我國是石油、天然氣短缺國家,目前探明的石油儲量大約只能開采17—20年、天然氣20—22年,遠低于國際上許多國家約為50年以上的狀況,煤炭仍是我國的主要能源。而進口天然氣、石油,一方面受價格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受到供應鏈的制約。地緣關系緊張會導致石油、天然氣價格上漲,如俄烏沖突就導致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價格上漲。為確保我國能源安全,不能放棄煤炭發電和使用,這就使得我國的減碳降碳進程相對緩慢或面臨不確定性。
2. 國際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增加,給我國能源進口帶來壓力
2022年11月15日,聯合國宣布全球人口達到80億。從過去30—60年的人口數據看,全球每10年會增加7.8億—8.3億人口,未來還將繼續按此規模增加。預計到206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10億。全球人口增加和城鎮化率的提高,都會導致資源能源消費增加,從而使碳排放增加。雖然全球清潔能源持續發展,但未來5—10年內仍難以滿足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人口增加的能源需求。我國能源進口依然會面臨價格波動的挑戰,對煤炭的需求和使用率壓縮或降低的難度相當大。
3. 碳達峰的峰值及年份未確定,增加后續降碳難度
截至目前,我國碳達峰尚未明確最高限額,也未確定碳達峰的具體年份,峰值年限確定越晚,對碳中和實現的壓力越大。《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主要是指相對降碳。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之所以沒有明確具體年份和峰值,一方面在于各種不確定因素多,另一方面降低碳排放過快,可能影響企業生產、個人就業和收入增加以及居民生活,對經濟發展和安全構成壓力。需要制定一種好的機制,既能保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也能保障經濟安全、居民生活穩定,尤其是能夠有良好的資源、能源保障。但是沒有確定碳達峰年份,后續降低碳排放的難度也會較大,企業一旦形成高耗能習慣,短期就難以下降,只有經濟下行才能導致碳排放減少。
(三)降碳機制不健全和措施力度不足
1. 我國可再生能源占比明顯提高,但依然不足以抵消碳排放的增加
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是降碳的最有效措施。過去20多年來,我國發展清潔能源的成果非常顯著,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比重持續提高,2021年達到28.36%(表3),增長了282倍,近11年增長27.3倍,遠遠超出同期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13倍和2.79倍的水平,也超過了同期德國可再生能源分別增長14.2倍和1.26倍的水平。但就國內來說,與占比較高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比較,可再生能源占比2021年僅為11.32%,難以帶動碳排放的下降。由此可見,人口規模巨大,加之工業化、城鎮化對能源的需求總量仍將維持高位,且未到頂峰,這也給減排帶來壓力。
2. 缺乏高效的市場價格機制
價格和成本是影響供求的決定性因素,價格和成本同時受技術、規模效應、土地、資金成本和資金供給等因素影響。然而,我國目前的減碳降碳,成本和價格因素都缺乏有效約束,企業未能形成自主和自覺的降碳減排行為。
目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市場機制尚不完善,雖然建立了碳交易市場,但2021年碳配額交易只有1.79億噸,全國和各省并沒有確定碳配額分配和降碳計劃,在缺乏碳約束的背景下,碳交易市場難以真正形成。缺乏高效的市場價格機制,每年的碳排放可能依然以較高的速度增長,甚至因為能耗大、排放成本低,可能出現能耗增長快于經濟增長的情況。
3. 減碳降碳和綠色發展的投資支持力度不足
實現“雙碳”目標不僅要減少碳排放,實行能源結構轉型,也要保護好生態平衡,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實行綠色化轉型發展。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基礎設施改造、設備改造和制造、環境治理投入與新能源開發,以及能源技術、新能源技術產品等的研發與投入。據估算,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需要140萬億元人民幣投資(按照2020年價格)。而根據這些數據測算,我國綠色轉型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到2030年估計只有5.93%,為3.2萬億元人民幣投資(表4),投資規模仍舊較小,不足以推動綠色轉型。
(四)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較低
1. 單位GDP能效與發達經濟體存在較大差距
盡管過去10年,我國能源效率有了較大提升,每艾焦產生的GDP從2010年的582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125億美元,提高了93.3%,但與2021年的日本(2783億美元)、德國(3341億美元)、美國(2473億美元)、歐洲(2074億美元)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表5)。從單位碳排放產生的GDP來看,我國的能源效率更低。2021年每萬噸碳排放生產的GDP為16.85億美元,而美國為48.92億美元、德國為67.15億美元、日本為46.86億美元、歐洲為45.04億美元,與發達經濟體差距較大。
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2021年,我國每艾焦產出的GDP為1732億美元,美國2473億美元、歐洲2628億美元、日本3042億美元、德國3810億美元(表6),我國能源效率普遍低于主要發達經濟體,低于美國的43%、德國的近120%、日本的75.6%,甚至低于印度的66.51%,由此可見,我國能源利用確實存在效率偏低問題。
2. 我國人均能耗效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
我國千萬人口的能耗已經超過國際平均水平,接近主要發達國家水平,但GDP水平與之遠遠不相適應,使得減排難度加大。從千萬人口能耗來看(表7),發達國家中,美國、加拿大較高,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較低。我國千萬人口的能源消耗與主要發達國家很接近,但我國生產的GDP即使按照平價購買力來計算,與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我國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以上,能耗是日本的8.887倍,按照日本的標準,GDP應該是47.96萬億美元;我國的能耗是英國的21.96倍,按照英國的經濟規模,我國GDP應該是73萬億美元。即使與印度的能耗與GDP相比,我國能耗是印度的4.445倍,按照印度的經濟規模,我國GDP也應該是45.46萬億美元,但我國并沒有達到。這說明,我國存在嚴重的能源浪費或效率低下現象,或者說能源的再利用效率低。如此低的能效,在經濟增長背景下,要降低碳排放,困難和壓力會非常大。
(五)資源、能源浪費現象嚴重
1. 能源消費結構依然是以煤炭為主,污染治理導致二次能耗投入
雖然我國能源結構在過去10年來有了較大變化,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從2010年的68%下降到2021年的56%(表8),下降幅度很大,但煤炭消費的總量沒有減少,依然在增加。水電、核電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發展較快,但2021年占比只有16.6%,其他則為石油和天然氣消費。煤炭消費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帶來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導致我國成為最大的碳排放國家。而煤炭消費帶來的污染,需要二次能源消耗的投入來進行治理,這導致我國能源效率下降,碳排放增加。
2. 物品使用壽命短,資源能源浪費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品質量和使用壽命雖有提高,但也存在不穩定甚至下降問題。這在日常生活消費品方面非常突出,從鞋子、襪子到小型家用電器、電腦、家具、廚房用品等,往往使用不到幾年就會壞掉,產品更新速度太快,雖然推動了GDP的增加,但也造成能源消耗和資源浪費問題。又如,我國普通建筑的設計壽命只有50年,很少能達到100年。即使按50年計,往往30多年就會拆除。如果按照實際使用壽命,100年內我國建筑物將建造三次,按照每次相同的建筑耗能和碳排放計算,100年內的碳排放相當于100年壽命建筑的3倍,顯然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道路、橋梁、管道、大型設備等,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而主要發達經濟體如歐洲特別是德國等,建筑物、道路、地下管道、大型設備等的使用壽命大都在百年以上,大大節省了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減少了碳排放。
3. 資源再利用不足帶來能耗浪費
礦石資源的大量進口,帶來運輸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生產的礦產品只有礦石的一半左右。如果將資源放在境外冶煉,可以大大節省運輸、加工等能源消耗。此外,資源循環利用不足,很多廢舊物品回收利用不足。如廢舊衣服、鞋子、電子產品、酒瓶等,鋼鐵、有色金屬、紙張的廢舊利用率與國際比較處于低位。國外建筑垃圾回收中,鋼鐵、有色金屬等產品妥善處理后可以回收,而我國目前較少。國外建筑垃圾回收率高的可達到95%,而國內只有5%,循環利用率占比較低,也加大了能源消耗和利用。
二、實現“雙碳”目標的政策思路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共同減碳降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政府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既是一種道義,也是一種責任,更是政府信用的體現。中國對國際社會進行“雙碳”目標的承諾,也是向世界宣告,中國愿意與世界一起實行碳減排和碳控制,確保地球溫度在本世紀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這并不是僅我國努力就能夠實現的,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要將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品以廉價、普及的方式推廣到世界各國,尤其是人口大國和可再生能源資源大國,建立周邊國家、區域內國家乃至全球聯通的全球電網,真正構建低碳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建立美麗世界和地球美好家園。
(二)增強目標意識,推進“雙碳”科普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1. 將“雙碳”目標和意識普及到每個組織和個人
實行“雙碳”目標,僅僅依靠國家戰略和政策還不夠,必須在全社會普及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和行動落實到每個個體、單位、組織機構、家庭,讓其參與到降低碳排放、實行綠色發展轉型行動中。要對個人、單位、組織機構等的碳排放進行計量,制定自愿的減排、凈零排放目標進度表等,乃至個人、組織、機構、家庭減碳降碳操作手冊。
對于組織機構,尤其是企業,要開展節能降耗評比乃至考核,并建立起適當的懲罰和激勵機制。既讓企業主動、積極參與,使企業的能效提高,降低企業成本,又不影響企業的生產和收益。本質上就是從細微處入手,從點點滴滴做起,實行節能節約,積小成大,由微到顯。
2. 制定碳達峰碳中和具體路徑和操作實施辦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我國來說確實存在諸多挑戰,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過于緩慢,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而是要積極、主動、穩妥,有計劃、分步驟、多渠道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一是制定碳達峰峰值和時間進度表。我們明確力爭在2030年前碳達峰,不應理解為2030年達峰,而是要積極主動、快速降碳。要制定“雙碳”目標的進度表和降碳數量規模,并落實到年度、行業、重點企業。要求重點企業、大型企業借鑒國際經驗和做法,制定“雙碳”目標,明確凈零排放時間,制定減碳降碳措施,深入到每個經營環節。
二是制定明確的降碳措施。首先是宏觀戰略和政策上的措施,包括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氫氣能源開發利用,核電項目安排等。其次是確定重點排放行業、企業的減碳降碳總量和強度計劃、進度,并進行督導和檢查。如煤炭替代,落實到行業、企業要有具體計劃、投資安排,清潔能源項目及其區域布局,天然氣、石油資源開采和進口計劃、保障措施,包括海外天然氣、石油市場的開拓等。再次要有產業結構調整安排,尤其是對高耗能產業的轉型發展做出制度和進度安排,促進高耗能行業的綠色發展。這些措施辦法最好以法律和規定的形式列出,便于具體執行和操作。
三是鼓勵能源技術開發創新。減碳降碳也需要技術創新和開發。要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余熱循環利用;加大氫能源技術、氫電池技術等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碳捕捉、碳匯集、碳利用等技術和工藝,通過物理、化學技術等,使碳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加強碳排放技術的研究、開發,建立內循環機制。
四是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碳匯。我國森林覆蓋率目前為23%左右,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城市化過程中企業圈地、人口聚集和樓群、廠房等建筑物積聚,使得植被覆蓋受到阻礙,不利于森林和植物碳匯的提高。未來應聚焦城市綠色化改造,增加城市森林、濕地、公園和綠色地帶,提高綠色覆蓋率。尤其是北方城市,要選擇不同樹種,確保冬天植物能夠吸納部分溫室氣體排放的顆粒物,同時減少碳排放企業的布局。
五是在制度上先立后破。減碳降碳的關鍵在于實行能源結構轉型,轉型不是要消除、放棄煤炭,但也不應持續不斷地擴大煤炭消費乃至產能,而是要適當降低煤炭消費總量,增加非煤炭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乃至確定2030年和2060年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以及能源消費總量。沒有煤炭比例下降和消費總量持續下降的計劃,減碳降碳便很難實現。制定了計劃,就要在保障能源消費供應平衡的情況下,發展、開發非煤炭能源替代煤炭,既降低碳排放,又保障能源供給,也不影響經濟和生活。
(三)深化能源結構調整,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為此建議:
1. 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投資
2000年,我國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不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占全部能源比重為7.3%,2005年7.4%,2010年9.4%,2015年12%,2020年15.9%,2021年16.6%。可見21世紀以來,每5年我國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比重在加速提高,預計到2025年為21%,2030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28%(國家規劃2030年為25%)。這一比例的提高,再加上天然氣和石油使用量的增加,煤炭消費總量將大大下降,將助力我國碳達峰的實現。
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僅為11.3%,德國達到18.45%。作為太陽能產品最多的國家,我國需要大力普及和安裝太陽能發電、供熱設施,發展太陽能采暖、空調技術。同時,借鑒德國等國經驗,將電網接入家庭和企事業單位,使家家戶戶、每個單位都可以將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自發電等輸入電網,這樣未來我國的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完全可以超越德國,達到20%以上,加上其他清潔能源的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有望達到28%。2021年我國石油、天然氣消費占比27.4%,比2016年增長2.6個百分點,只要增加從俄羅斯、中亞、海灣國家的天然氣、石油進口,預計到2030年將提高到35%左右。按此發展,到2030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可以下降至37%左右,就可以實現碳達峰的目標。
當然,僅僅依靠進口能源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建立起可再生發電網絡體系,讓可再生能源發電在全國,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之間可以聯通。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廣建筑節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動綠色發展,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一是調整能源結構。各地應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發展風電、太陽能利用技術。加快建設智能電網,引進有關技術,將西部光伏、風電通過電網連通輸送到中部、東部。通過統籌規劃,減少棄風、棄光等現象。二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通過煤炭液化等技術提高其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通過減少煤炭消費,降低污染治理的能源消耗。三是普及建筑節能。對新建筑物提出標準化節能要求,在不消耗能源的情況下做到室內冬暖夏涼、光線充足。對存量建筑進行保溫層改造,借鑒德國經驗,用50年時間實現全部存量建筑物的節能保溫改造。四是改造采暖設備,使設備智能化、可調節化。建立根據外界溫度變化而調節采暖供熱的制度和操作規則。北方采暖季,室內溫度不應超過16—18攝氏度。采暖季的前15天和后15天,根據氣溫變化情況,減少供熱供暖浪費。落實到家庭,可根據供熱和溫度自行調節閥門。
3. 實行能效考核,提高能效指標的約束力
近幾年,我國的碳排放超過美國與歐盟碳排放的總和,但與主要發達經濟體比較,我國單位能耗生產的GDP水平較低。如果我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可以在目前碳排放或能耗水平的基礎上,創造出兩倍的GDP,因此節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是我們未來長期面臨的重要任務。節能降耗,關鍵在于從技術、設備和熱能循環利用上做文章,對企業能效指標進行考核,對企業高質量發展進行考核,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有了價格機制和能效、高質量發展考核,企業自然會進行技術改造和節能降耗,提高能效。再輔之以學習、推廣發達國家和國內企業節能降耗的案例和經驗,能效就可以大大改善。
(四)挖掘降碳潛力,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
1. 提高產品質量和使用壽命
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經驗,提高產品質量和使用壽命。國家應立法規定,對公路、鐵路、橋梁、住宅等基礎設施和民用建筑提出新的壽命期限要求,從過去的平均使用壽命30年左右改為100年,并提供80年保固維修期內所需要的零配件,折舊年限可以是30年或50年,并采取“誰建設,誰維修,且免費維修”的原則,以防止偷工減料、劣質工程以及道路反復維修,增加成本和能耗。
2. 設計好城市地下管網和馬路
重新設計城市地下管網,所有地下管網建設集中到城市的某個領導小組辦公室,消除部門之間不協調帶來的城市道路反復開挖。絕大部分管網應集中到地下通道,地下通道要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行人,乃至進入小型機器進行維修、安裝,地下管網可以與排水系統結合設計。城市道路地面要設計可直接移動路口,以便利進入地下管網和排水系統,而不需要開挖馬路。一方面節約了資源,降低城市水災風險,另一方面會大大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
3. 提升循環經濟效率
提高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垃圾的回收和再開發利用率。我國廢舊物資、工業和建筑垃圾數量巨大,但回收開發利用不足,只要有好的政策和價格機制,就可以變廢為寶,大大降低碳排放,既節約資源,又提高效率,還可以降低成本。如廢鋼利用比鐵礦石冶煉鋼鐵大大節省了能源消耗,降低了碳排放。
(五)加強技術產品創新,重點降低制造業能源消耗
1. 發展新能源技術和產品,深化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發展新能源技術和產品。未來化石能源將被逐漸淘汰,清潔能源尤其是氫能將成為能源技術和產品研發的新方向,并帶來產業結構的巨大調整,也會給環境污染治理帶來根本性的轉變。氫能和太陽能的使用不僅不會產生污染,也不會帶來碳排放,而且會帶動經濟發展。
二是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生產的計算機化或者說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或者說工業4.0),是未來的新方向。這種計算化、智能化、無人化與能源技術和產品創新相結合,不僅能源消耗低,產品價值也高,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
2. 推動產品輕型化、非物質化,大大降低碳排放
非物質化趨勢是制造業值得特別重視的另一個趨勢和現象①,如個人計算機的發展,在30年的時間里,非物質化運動將計算機單位內存的重量減少到只有1981年的1.3*10的負9次方。按照1981年的重量/內存容量比來計算,2011年全球銷售的計算機總重量應為840千兆噸,相當于全球每年消耗的金屬、塑料、玻璃和半導體總量的兩個數量級,約為美國每年消耗材料總量的200倍。這種非物質化,同時體現在制造業與服務業經濟比重的變化,美國制造業占GDP比重在1950年為27%,1970年為23%,2000年為13.3%,2010年為13.5%。
制造業產品的輕型化、非物質化,是值得重視的發展方向。我國人口多,資源消耗量大,而地球資源總體是有限的,我們必須走資源能源節約、提高效率效能的發展道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消耗來獲得更多的經濟發展和繁榮。全球人口未來會繼續增加,消耗的資源和能源將更多,對世界資源的供求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因此,材料技術、科學的創新和革命是一個大方向,要降低材料消耗,將各種廢棄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使產品和設備輕型化、高效能化。
3. 以制造業的信息化、現代化推動節能降耗
制造業的信息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制造業的信息化趨勢,帶來了制造業產品價值鏈結構的變化,各種軟件、信息服務甚至包括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成為價值創造的主體。但在國際貿易中往往反映不出來,原產地規則帶來很多問題,即便最簡單的產品也可能來自多個國家生產的零部件組裝,如果將原產地指定為最終的組裝工序所在國,會人為擴大該國出口額。
未來制造業的發展,將以計算機化制造(核心在高智能人才而非廉價勞動力)、大數據(計算機處理能力和數據儲存量均達到無限程度)、信息傳播(無線的有線世界)等為支柱,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六)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市場降碳積極性
用好市場機制,不僅可以助力碳減排,也有利于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過程中,也要用好市場機制,通過價格、財稅等政策,調動企業污染防治積極性。
1. 充分發揮價格機制作用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各種消費品嚴重短缺。之后,我國進行相應改革,包括提高糧食價格和放開農產品價格、實行工資與績效掛鉤等,大大提高了農民、企業和工人的積極性,經過10年改革,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同時也解決了消費品短缺問題,15年左右的時間,便出現了階段性消費品產能過剩的情況。這說明,只要有好的價格機制,市場會產生超越預期的效果。“雙碳”問題不比糧食、消費品短缺問題更難,問題在于設計出好的價格機制。歐洲對碳配額之外的超排采取罰款制度,每超過一噸罰款100歐元,對促進企業減排、節能、能源使用結構調整以及技術研發投入,產生了良好效果。當大部分配額指標基本能夠達到,則可根據情況調整配額指標,同時建立起碳交易市場,發揮碳價格的作用,促進企業減排。
價格機制可以體現在獎懲兩個方面:一是對超排實行罰款。超排10%以內,每噸罰款價格為燃料成本和治理、投入成本合計金額,據此計算,預計我國的污染物排放成本和治理成本合計達到1000元人民幣;超排10%以上,每噸罰款1200元。企業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其價格低于罰款標準。排放低于配額的,每噸獎勵1000元人民幣,由地方財政或中央財政從罰款基金中出。二是對用電等進行差別化價格。所有單位、家庭的核定額度內電價為國家或地方標準價格,超過額度10%以內,電價提高50%;超過10%以上,電價提高100%;低于用電額度的,予以獎勵,獎勵資金來源于超額用電罰款。企業為非清潔能源自發電的,計入使用額度,而為清潔能源自發電的,不計入額度。為確保碳價的有效性,免費配額要根據企業節約能源和技術進步的情況,以及“雙碳”目標實施的具體進展不斷調低。
2. 建立綠色金融機制
制定詳細規范的綠色信貸。對達到綠色轉型政策和標準要求的,降低貸款利率;未達標的,實行正常利率;超過標準和要求一定范圍的,則提高利率。一旦發現企業有偷排等行為,予以重罰,并列入失信黑名單,限制其銀行貸款等。制定較高的罰款數額標準,讓企業認識到必須加大環保投入,否則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市場機制提升企業減排的積極性。
運用好財稅政策。凡是運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能夠大幅度減排的,可給予稅收優惠;創新環保技術、設備,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大貢獻的,可給予稅率優惠,或進行財政補貼;對超排和環境污染企業,在債券發行、股票發行以及信托、基金投資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
完善碳市場和碳價格形成機制,讓碳市場真正促進節能減排。一是對行業、企業進行碳配額分配,配額根據“雙碳”目標進行調整,建議可每兩年調整一次。免費的配額應不斷降低,從而保持碳價格穩定乃至有一定上升趨勢,促進企業有積極性以低于配額的排放進行生產。二是對超排要進行有效處罰,處罰要有威懾力,金額要超過企業的排放成本、治理成本和監管成本之和并略高,促進企業減碳降碳。三是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對企業碳排放進行核查、驗證。四是允許將碳配額交易資產化,可以進行資產抵押、融資等。
[參考文獻]
[1] 黃海霞,程帆,蘇義腦,等.碳達峰目標下我國節能潛力分析及對策[J].中國工程科學,2021,23(6):81-91.
[2] 瓦科拉夫·斯米爾.美國制造:國家繁榮為什么離不開制造業[M].李鳳海,劉寅龍 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EB/OL].(2021-10-27).https://www.mee.gov.cn/zcwj/gwywj/202110/t20211027_958030.shtml.
[4] 莊貴陽,周宏春.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之道[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1.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Chinas Dual Carbon Goal
Chen Bingcai
﹝Party School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After establishing the double carbon target, China has carried out positive actions, including concretizing the commitment to the dual carbon target, formulating action plans and policies for carbon peaking as well as longer-term strategic goals,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carbon trading market to promote carbon reduction and lowering of carbon by enterprises, which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we are still facing great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is still in growth, the uncertainty and volatility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large, the carbon reduction mechanism is not sound and the measures are not strong enough,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are low, an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is serious. Combined with China's development reality,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lies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promoting the world's common carb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enhancing awareness of dual carbon targets, promoting dual carb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ely and steadily promoting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deepening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effectively improving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apping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improving resource recycling efficiency;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product innovation, focusing on reducing manufacturing Energy consumption; play the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 to stimulate the market to reduce carbon enthusiasm.
Key words: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zation; Energy Structure; Circular Economy; Dematerialized; Carbon Price
(收稿日期:2022-12-15? ? 責任編輯:羅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