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落實素質教育中有關學生學科能力、學科素養的培養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與歸納法,深入研究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總結了相應的教育培養路徑,包括激發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利用翻轉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加強創新能力訓練等,以期為相關教學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創新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王亮(1980—),男,江蘇省蘇州市草橋中學校。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要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核心素養,具備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具有創新創造活力,能積極主動運用信息科技高效地解決問題,并進行創新活動。為落實新課程標準與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應深入研究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路徑。創新能力是學生夯實學習基礎、獲得長遠發展的關鍵,因此圍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研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這正是信息技術課程所具有的創新特性的來源。基礎性是指信息技術課程是學生養成信息技術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學生開展涉及信息技術的學習活動的技術基礎;綜合性是指信息技術學科內容的全面性,不僅包括計算機基礎技術,還涉及人文等要素,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創新空間;實踐性則是指信息技術課程鼓勵學生親身實踐,為學生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將得到有效提高。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創新特性,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能使學生依托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更加全面科學地理解信息技術及其創新內涵;另一方面,以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為載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落實。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使學生在遇到各類問題時能主動采取更加具有創造性的方式予以解決,并生成有價值的成果,同時促進學生的反思,使學生在再發現與再生產的過程中實現長足進步、長遠發展??偠灾?,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圍繞初中生的特點,革新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方法,以此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1]。
二、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路徑
(一)基于背景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多數初中生都對網絡世界充滿興趣,所以他們在上信息技術課時往往熱情高漲,但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不僅會抗拒學習,還會在課堂中利用網絡之便偷偷開小差。由此可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在情緒價值的引導下保證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為了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將以下內容融入教學中。
1.信息技術發展史
信息技術是一門采集、接收、存儲、處理和傳送信息的技術,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發展歷程包括語言的形成、信息技術革命、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發展等。雖然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但其發展歷史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聯。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的故事,或是結合當前普遍應用的手機、互聯網等,讓學生理解何為社會信息化,以及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意味著什么,從而促使學生萌生出較強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創新實踐。
2.信息技術應用
信息技術發展史可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主觀能動性,但要將信息技術學習落到實處,教師還應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介紹信息技術的應用,尤其應貼合學生感興趣的方向,從而為學生帶來創新的靈感,加強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創新性。
(二)利用翻轉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時,教師應深刻認識到這門學科的獨特性以及時代優勢,積極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作用。對此,教師可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前,教師應確保各項設備齊全且功能正常,可以進行屏幕廣播、資源發送、作品展示、學習監督等活動,滿足師生雙方的教學與學習需求[2]。以“遮罩動畫”一課為例,教學實踐如下。
1.課前導入
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使用Camtasia Studio等軟件進行微視頻制作,然后將微視頻上傳至線上平臺供學生學習、瀏覽與下載,讓學生提前知曉課堂教學內容,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提前預習,掌握基礎知識,為之后課堂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微視頻時長不宜過長,最好控制在10分鐘之內。相較于紙質版的課前導入教案,這種貼合信息技術課程的導入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且隨聽隨放的學習方式更能滿足新時期下學生的學習習慣與需求,學生即便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夠暫停和做標記,然后通過線上平臺與教師溝通交流。課前導入環節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的質量,還有助于教師采集與整理學生自學的反饋信息,做到精確匯總,促進課堂教學內容的合理調整與有效優化。
2.課堂教學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教授學生利用Flash軟件創作動畫的基本操作,尤其是遮罩圖層的含義與建立方法,并選定某個主題,要求學生在課上完成相應的Flash作品。教師應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引導、組織角色以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制作動畫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主電腦的監督功能確保學生的學習狀態,或是進行課堂巡視,及時給予學生幫助與引導,并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以此促進課堂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讓學生在相對獨立的情況下完成作品制作,有利于學生獲得較高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促進其經驗內化。若是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教師應給予各組學生充分的互動交流時間,引導學生在共同創作的氛圍中增強團結精神與良性競爭意識[3]。
3.課后總結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是育人,所以教師應及時落實課后總結,給予學生有效反饋,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同時解決學生作品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疑惑,依托完整的課堂教學,提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效果。當學生完成Flash作品制作后,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點評,分析其優點與不足,給學生展示作品的空間,或鼓勵學生自由走動,觀看與借鑒其他學生的作品,這一方面能營造相對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課后作業也可以以課堂作品為基礎,要求學生根據他人的建議或自己的想法進行作品優化,這在深化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還及時地促進了學生創新想法的“變現”,強化了“教—學—做”的銜接,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高效信息技術課堂的形成。
(三)在教學工作中強調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強調“一題多解”,具有變通性、靈活性等特點,是創新靈感的來源之一,因而教師應該在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其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創新思考。
以“訪問與評價網站”一課為例,網絡作為當今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網站。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法,先向學生拋出問題,如:你常去的網站有哪些?這些網站是由什么人創建的呢?這種不具備唯一答案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學生給出回答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理解,談談評價一個網站好壞的標準有哪些?”這一問題的答案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藝術性、美觀性、科學性、技術性、創新性、思想性等。在此之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堂任務,即讓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網站評價標準來建立一個“好”網站。經過接二連三的問題引導,學生已經對建立網站這一課題進行了大量思考,所以他們會以更高的積極性來完成任務,并積極解決遇到的難題。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在他們發散思維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與提升,同時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也能隨之提高[4]。
(四)加強創新能力訓練
為更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積極革新現有的教學方法,適當加強創新能力訓練,培養與鞏固學生的創新能力。針對初中生,信息技術教師可采取以下訓練方法。
1.發現法
所謂發現法,是指圍繞教學活動,主體通過自身發現或創造獲得新經驗的過程。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落實發現法能給學生帶來學科學習與實踐的直接經驗。以“畫基本幾何圖形”一課為例,為使學生能夠熟練進行相關操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試一試”和“練一練”開始,先試著畫出各種隨機圖形,嘗試選定圖形、刪除圖形和移動圖形等功能,獲得相關操作的直接經驗。在選擇發現法開展相關教學工作時,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圍繞“給出問題情境—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結果歸納與應用升華”這一流程框架開展教學工作,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環節的調整,從而使學生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觀點,獲得解決信息技術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2.提倡想象
想象是人腦加工改造現有表象的心理過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學生充沛的想象力以及廣闊的想象空間,能夠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例如,在面向初中高年級學生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時,為提高其創新能力,教師可以使其接觸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讓他們認識到開發者可以通過編程來實現自己的想象,同時感受編程的無限潛力。簡單來說,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課程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學會自主創新,以此實現創新能力培養目標。
3.頭腦風暴法
所謂頭腦風暴法(Technique of Brains-torming),主要是指適用于多人的,在討論過程中沒有限制的思維碰撞。以Adobe Photoshop軟件教學為例,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法,引導學生對Photoshop軟件中的圖像復制、比例調整等功能進行嘗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Photoshop軟件的廣泛應用,最后總結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思維和想法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在討論時可能會出現五花八門的觀點,但教師要確保討論不脫離實際與教學主題。所以在應用頭腦風暴法時,教師應注重良好課堂環境的營造,同時尊重學生提出的各種想法與問題,并做好總結工作,使學生的創新想法成型,從而使其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實現信息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的提高[5]。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與鍛煉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關注,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關系到學生日后的知識學習以及發展。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應深入研究如何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以此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于丹.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27):188-189.
王瑜.落實任務驅動,提高實踐能力: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任務驅動教學的應用[J].數碼設計(下),2020,9(5):170.
崔廣軍.以“讓學引思”為理念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研究:以蘇科版“應用表格布局網頁結構”一課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0(32):83-84.
張甜,秦懷斌.STEAM理念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以DoPBL教學模式為例[J].辦公自動化,2020,25(23):24-26,43.
余嘉明.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初中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為例[D]. 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