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既要向學生傳遞豐富的理論知識,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文章分析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小學生計算能力培養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培養與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具體策略,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計算能力
作者簡介:麥正東(1981—),男,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第三十八小學。
計算能力屬于一項基礎能力,小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可反映其反應能力、思維敏捷度以及靈活度等方面的高低。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認識到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積極作用,以及充分分析影響學生計算能力培養效果的因素,進而積極創新教學策略,以更高效地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積極作用
首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計算分為多種類型,學生在進行計算時需要遵循多種計算規則,而不同規則的背后蘊含著不同的邏輯,面對同一問題,教師若能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計算策略,可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使其認識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同策略的差別,促使其不斷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逐漸形成策略意識[1]。其次,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使其加深對反思的意義的理解并學會反思,從而形成反思意識。最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不同的小學生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和生活背景,所以其愛好、思維以及發展方向也都各有差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基于個人思維,靈活運用多種計算策略來解決問題,可使其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努力探索,積極創新,從而培養其實踐創新能力。
二、影響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培養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教學理念
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效果會受到教師教學理念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的過程中,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仍運用傳統教學理念,只重視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認為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就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雖然在這種傳統理念的指導下,部分學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計算能力,但長此以往,學生難以靈活、有針對性地運用多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在傳統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不利于高效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2]。
(二)思想認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和他們的思想認知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前,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夠關注自身計算能力的提升,雖然部分教師會有意識地通過習題訓練等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但是部分學生并不能正確、全面地掌握數學計算方法,其計算精確度以及速度等都還有待提高。
(三)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教師只有保證自身的數學教學方法合理、科學,才能高效地培養和提升小學生計算的準確性與效率等。但是,目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單一,主要通過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來訓練其計算能力,導致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效果不理想。而隨著小學生學習的深入,其面臨的計算問題難度會加大,教師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學生就容易產生挫敗感,其各項數學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消極的影響。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與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若不具備良好的計算能力,其計算的準確性和效率便難以提升,長此以往,學生就容易降低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習自信心不足。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以知識教授以及海量習題訓練為主的計算能力培養方法,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充分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使其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靈活掌握與運用計算方法等。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有針對性地選擇計算訓練方法。比如,低年級小學生具有好勝心強、活潑好動等特點,教師可以引入游戲訓練法,結合學生的學習進度,有梯度地設計從易到難的計算題,并在課前三分鐘通過搶答游戲,引導學生學習,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采取積分獎勵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若學生回答正確的題目難度越高,他們就能獲得越高的分值,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參加游戲習題訓練活動,其反應能力以及計算能力也會獲得提升[3]。中高年級的學生經過前期的學習,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礎性的計算技能,對此,教師可通過自主訓練法和溫故知新法促使學生提升計算技能。小學數學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并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要充分調查班級學生的基礎能力以及認知經驗等,基于學生的特征,多層次、差異化地設計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理念,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
(二)帶領學生深入探索算理知識,幫助其靈活運用數學公式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若不能充分了解數學計算的規律,在后續計算中應用相關公式時就很容易出錯。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公式及其規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索算理知識,了解數學公式的算理[4]。例如,在“小數乘法和除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設計這樣的計算題:0.6×9=?在學生運用數學公式計算前,教師可先通過學具來展示公式算理。對此,教師可將10根小棒捆成一小捆,作為單位1,捆出9捆,之后從每捆當中抽出4根小棒,也就是每單位1捆小棒減去0.4根,共減去0.4×9根,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發現1×9-0.4×9=0.6×9。如此,學生就可以對小數乘法的算理產生深刻的理解。學生在明白算理后,就可以更深層次地掌握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在后續的學習中能更靈活地運用公式。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部分小學生計算能力不強,并非由于其沒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而是其對數學計算缺乏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很難主動進行數學計算的學習與訓練。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探索新型教學模式,以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教師可將枯燥的數學計算與生動的場景融合起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覺參與數學計算,不斷提高計算能力。例如,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有趣、生動的計算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屏幕播放課件,課件展示的畫面上,8只青蛙蹲在一張大大的荷葉上,隨后有2只跳下水。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荷葉上還蹲著幾只青蛙?教師可以基于此教學情境進行動畫制作,引導學生了解加減法的基本知識,培養其基本的計算能力。教師還可在該動態情境中設置遞進式的問題,分別展示2只青蛙跳下水、3只青蛙跳下水……5只青蛙跳下水的畫面,通過提問,逐步使學生掌握減法知識。學生通過觀看生動、直觀的動畫,可清晰地看到數量不斷減少的青蛙。教師演示青蛙跳水的過程,可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計算思路,從而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
(四)以創新多元的訓練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第一,教師要創新口算能力訓練方法。口算能力是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部分,也是基礎的數學學習技能,小學生口算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觀察能力、反應能力的高低,良好的口算能力可使學生更高效地學好數學。當前,部分中小學高年級學生在遇到兩位數加減法計算題,如32+17、16+27等時,仍需要先在草稿紙上列出豎式再解答,這就是學生口算能力欠缺的典型表現,列豎式會明顯增加學生的做題時間,降低其做題效率。雖然在題目做完之后,學生可通過列豎式的方式來檢查,但列豎式不應該成為學生的常規做題步驟。所以,小學數學教師特別是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師應創新口算能力訓練方式,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把握好課前三分鐘的時間,為學生出十道口算題,并讓其限時口算出結果,到達限定時間后,讓同桌之間相互交換口算本,以列豎式的形式驗算結果,批改對方的口算題,最后,教師統計學生口算題目的正確率,以了解學生的口算能力。讓學生交互批改,可加強生生互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口算游戲,強化口算訓練。比如,教師可設計“湊24點”撲克游戲,先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讓每組學生每人在數字為1—10的撲克牌中選出4張,之后開動腦筋,通過加減乘除法得到結果是24的算式,最先算出的就贏得這4張撲克牌,之后按照這種規則重復進行,直至游戲時間結束,最后看看哪一組贏得的撲克牌數量最多。這類口算游戲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口算興趣,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第二,教師要積極創新估算訓練方式。估算訓練有助于使學生轉換計算思路,在判斷以及觀察中尋找最便利的問題解決方法。在小學數學計算學習中,學生主要在比大小類的題目以及驗算中應用估算,學生若能夠高效運用估算方法,對提升解題效率很有幫助,所以需要加強估算訓練。比如,對于51×99這道題,教師可教授學生估算方法:因為51與50接近,而99和100比較接近,那么,估算這道題目的答案應該在1500上下。隨后,教師可讓學生自主設計計算題,并進行估算。如設計題目“621+796=”,在估算時,學生可將其列為600+800的算式,則計算的結果應該在1400上下。估算可幫助學生在計算復雜的題目時減少出錯,也可培養學生筆算前先估算的習慣。
(五)加強日常監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若想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不僅要使其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還要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使學生盡量減少錯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對此,數學教師需要加強日常監督,告誡學生自覺養成仔細檢查、認真審題的計算習慣,督促學生在計算前認真辨析題目當中的符號以及數字等,指導學生切忌出現漏掉小數點、計算順序出錯等問題。在日常督導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完成計算后自覺檢查驗算,告知學生無論計算題目難度如何,均要認真檢查,以及時發現錯誤并改正,逐漸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5]。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部分小學生書寫得不夠工整,字跡歪歪扭扭,劃線不用尺子,在后續的計算中,就很可能會因為認錯前面所寫的數字等而導致計算結果出錯。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都認真書寫,保證字跡規整,逐漸培養其優良的書寫習慣。
(六)利用好計算糾錯本,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
糾錯本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生通過整理與歸納計算錯題,可對自身的計算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明確后續的學習方向。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空余時間整理平時訓練以及測試中的計算錯題,分析錯誤原因,并進行反思。教師也要定期收集小學生的糾錯本,對學生容易出錯的題目進行記錄和整理,結合相關易錯題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題目,并用在計算練習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既關系到教學效率及質量,還會對其他學科的教學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分析影響學生計算能力培養與提高效果的因素,積極地探索與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參考文獻]
馮利峰.如何增強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界,2021(51):56-58.
張志強.針對“粗心大意”問題提升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J].新課程,2020(51):180.
姚華美.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優化策略探微[J].小學教學參考,2021(35):89-90.
許秀英.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小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方法[J].吉林教育,2021(36):49-50.
張成龍.如何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培養學生細心習慣[J].中國教師,2020(S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