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物教學目標在于幫助學生進一步探查生物世界的奧秘,使學生了解人與自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構建更符合“雙減”理念和學生成長需求的生物課堂,是每位初中生物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體驗式教學更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來深化生物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發展。為發揮生物學科育人價值,亦為探索全新的生物教學路徑,文章針對體驗式教學展開研究,并結合體驗式教學策略提出構建初中生物課堂的路徑。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初中生物;課堂構建
作者簡介:胡婷婷(1989—),女,江蘇省高郵市城北中學。
學生有良好的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是保障學科教育的基礎。結合初中生的成長特點來看,他們在步入初中前大多未經過系統的生物學習,所以在面對復雜的知識概念時,常出現知識混淆或是理解不當等問題。而體驗式教學既能轉變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又能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生物課程的魅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師有必要借助體驗式教學,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使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實現對生物現象的進一步探索,從而達成初中生物教學目標。
一、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優勢
相較于傳統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可優化教學氛圍。傳統教學模式中,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無論教師、家長還是學生,大多把提高學習成績當作教育的根本目的,基于此觀念所形成的學習氛圍,較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體驗式教學更強調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也就是說,以體驗式教學為主的初中生物課堂不再局限于教與學,而是有效引導學生參與生物實踐。同時,體驗式教學更注重師生以及生生間的互動,學生可在生物課堂中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教師也會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教學策略,這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另外,生物課堂中的體驗式教學更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既讓學生在趣味性生物實驗中獲得快樂,又通過學生自主參與所獲得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始終保持在良好狀態[1]。除此之外,生物學科本身涉及許多自然現象,生物學習經常能打破學生的既定觀念,而體驗式教學能將許多自然現象直觀且清晰地展現出來,既能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動力,真正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熱情。
二、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開展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鍛煉理解能力
就初中生物教學現狀而言,體驗式教學的優勢在于教師能夠基于教學內容創設情境,使學生基于對情境的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學習效率等,實現更為有效的學習。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情境設計時還需重視學生的參與感,簡而言之,就是要營造情境的氛圍。傳統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多集中在課前導入環節,但部分教師為盡可能地推進教學流程,常常將課前導入環節用兩三句話帶過,這種方式明顯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心理的分析、對情境氛圍的營造便成為教師在情境創設時需要重視的內容。
結合實際分析,生物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情境氛圍,主要是通過教學引導、技術配合等方式,使學生感覺知識仿佛近在眼前,觸手可及,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教學實驗活動。而教師顯然不可能將教材上所有的生物知識都呈現于學生眼前,因此還需對教材內容進行重點規劃,做到詳略得當,并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使學生獲得更為良好的課堂體驗,讓學生親手操作、獨立思考,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進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印象。例如,在“藻類、苔蘚與蕨類植物”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嘗試以“模擬生物學家進行實驗”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這一情境的實驗環節便于展開,且相關生物樣本較容易獲得,能夠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學習中,通過動手操作獲得更為綜合全面的知識[2]。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將藻類實驗、苔蘚實驗、蕨類植物實驗分為三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喜好選擇研究對象,隨后根據教材所述內容嘗試開展實驗,最終形成實驗報告,并通過報告會的方式發表實驗結果。在這一情境活動中,學生因角色扮演而充滿了探究興趣,對知識形成了深刻印象,體驗式教學較為成功。
除此以外,對于一些不便全程跟進的、時間跨度較大的課程主題,體驗式教學可通過階段記錄,或是觀察不同個體來實現。如在“被子植物的一生”一課中,課時時間顯然不允許學生完整地觀察植物的一生。此時,教師便可利用信息技術動態地展現植物的生長周期,也可展示同種植物不同生長周期的形象,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差別。在此環節結束后,教師可將活動時間延長1—2周,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長期記錄被子植物的生長變化情況,以實踐驗證教師在課堂中展示的內容,這一教學方式也能讓學生參與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利用合作學習,增強課堂體驗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喜好和想法,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合作。從主觀角度分析,教師教學的對象為全體學生,這意味著教師應縱觀全局地開展教學。而從客觀角度分析,合作學習不但能夠助力學生學習知識,更能夠增強其表達能力,促使其由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實現思想交互與合作共進。因此,合作學習在體驗式教學中的應用需要引起重視。
合作學習在生物教學,尤其是生物體驗式課堂教學中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全程性。體驗式課堂教學并不是一味地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學習課本中的生物知識,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學習與思考,進而在學習過程中增強綜合能力,尤其是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面對問題時能夠主動思考[3]。總而言之,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有效合作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交流和理解,最終群策群力地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提升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能開闊視野,形成求同存異的良好品質。
例如,在學習呼吸作用及相關生物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將不同的蔬菜或水果作為研究對象,進而形成不同的合作小組。各個小組圍繞選定的對象,對呼吸作用展開研究,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控制變量法,研究不同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在溫度、濕度變化的情況下是否存在明顯的差異。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既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對象進行研究,也能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過程中聽取他人的意見和想法。如兩名學生選擇了相同的水果,在合作小組中兩人研究方向不同、所研究的變量不同,但卻能夠就自身觀察結果進行交流,從而獲得“雙倍”的知識,對呼吸作用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三)基于理論知識,創建實踐活動
初中生物教材包含學生在初中階段需掌握的生物知識點,但教材篇幅有限,無法直觀呈現更全面的知識,所以,其中許多知識和生物現象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體現了開展初中生物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實踐活動是開展體驗式教學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初中生處于思維發展過程中,相較于理論知識學習,他們對實踐活動的興趣更為濃厚。為將體驗式教學落于實處,教師有必要結合生物理論知識,創建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借助理論知識開展實踐,反過來又能根據實踐結果探索生物理論知識,以此促進學生生物學習水平的提高。初中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關鍵時期,所以借助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生物現象,使其更深入地探究生物知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4]。實踐活動可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強化學生學科素養的目的,除此之外,在設計實踐活動時,教師還需重視對學生思維的開發,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學習技巧和方法,以此確保體驗式教學的有效性,為生物課程的進一步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愛護植被,綠化祖國”一課期間,教師需明確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并掌握這些植被的具體生存情況,由此形成“綠化祖國”思想和愛綠、護綠的意識。為幫助學生進一步突破學習難點,教師需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并向學生傳達當前我國所推行的環保理念,組織學生借助信息技術,自主調查我國不同地區的植被種植規劃。此外,教師還可在一些具有環保意義的節日,如植樹節時,帶領學生利用現有學校資源或是社區資源,參與到種植活動中,并對所種植植物的生存情況進行定期記錄和總結。在種植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開展班會,組織學生撰寫關于生態系統保護的計劃書。為避免學生無法獨立完成此類實踐活動,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這些活動不但能夠引導學生了解我國不同植被的類型和生存環境,更讓學生在搜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綠化祖國”思想,有利于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也能使學生明白學習生物知識的意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與生硬灌輸的教學方式相比,體驗式教學能真正通過自然引導的方式,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自主探究,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感知生物學科的魅力。
(四)融入信息技術,培養問題意識
問題是促進學生思考的有效途徑,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師也能認識到這一點,通過設計生物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初中生的知識水平相對有限,許多學生雖然對生物現象具有好奇心,但常因知識儲備不足或是學習能力有限而難以解決問題,從而逐漸喪失學習熱情。因此,初中生物教師不但要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更要合理設計問題。信息技術可將復雜的知識內容以更清晰的方式呈現,緊抓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教師有必要利用信息技術更全面地展現生物知識,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改變枯燥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感受生物知識的神奇,進而達到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例如,“血液循環的途徑”一課的學習重點在于合理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了解血液成分在血液循環中的變化,并掌握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5]。為落實體驗式教學,教師可先將本課重點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如用視頻展示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狀態,并在學生觀看完視頻后,提出以下問題:心臟的哪一腔是血液循環的開始,循環途中流經何處,最終又會流回心臟哪一腔?血液在循環過程中,其成分會出現哪些變化,又在哪一處開始變化?這些問題融合了血流循環的方向、種類、特點等知識點,展現了不同難度的相關知識,學生對問題開展分析,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本課知識點,進一步理解和區分動靜脈和毛細血管,從根本上增強對本課知識的印象。此外,用信息技術呈現生動的畫面,有利于營造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提高。
結語
體驗式教學屬于“雙減”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方法,其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為將體驗式教學充分應用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師有必要明確體驗式教學的優勢,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教學計劃。首先,應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情境,以此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次,借助合作學習促進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吸收更多的學習經驗。再次,結合理論知識落實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最后,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問題探究橋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生物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進而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邢馨元.體驗式教學在初中生物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2.
余科祥.體驗式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J].天津教育,2022(8):73-75.
張建軍.體驗式教學與初中生物的有效融合[J].新課程導學,2021(33):69-70.
李響.情境體驗式學習:初中生物教學轉型的必由之路[J].天津教育,2021(31):87-88.
李立堅.體驗式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思考研究[J].考試周刊,2021(6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