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教育是培養幼兒情感、引領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策略。農村幼兒園教師要深入挖掘藝術課程的內涵,在優化教學思路、理清教育主題的基礎上整合多種教學手段,促使幼兒在藝術課程的活動中開心地畫、動情地跳、快樂地做,從而推動幼兒藝術思維的有效拓展。對此,本文圍繞農村幼兒園如何更好地實施藝術教育這一主題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品鑒活動;藝術教育;鄉土資源
作者簡介:陳濤(1989—),女,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第三鋪鄉幼兒園。
在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綜合能力發展的教育大背景下,鄉村幼兒園教師要常思、常改自己在藝術課堂教學中的陳舊做法,用新課改理念和多媒體教學工具架構藝術課堂新模式,啟發幼兒在藝術課程的學習與探究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藝術學習思路,推動幼兒藝術思維的有效發展和拓展。
一、農村幼兒園藝術教育現狀
(一)教師對藝術教育的熱情不高
農村幼兒園地域偏僻、教學資源相對貧乏,部分農村幼兒園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語言和數學學科的講、練、做上,而對幼兒喜愛的藝術學科教學熱情不高。因此,當你來到農村幼兒園,你會發現在音樂課上教師只是在教唱歌,所用的樂器只有電子琴;在美術課上,最受幼兒歡迎的是自由畫和手工制作,教師的引領作用微乎其微。由于農村幼兒園的藝術學科專職教師不足,科任教師難以對藝術課程中的美育元素進行有效挖掘,藝術課堂的教學策略陳舊。同時,學校對教師的年終考核也沒有嚴格按照教學情況來劃定,導致農村幼兒園教師長期忽視藝術課程的教學。
(二)藝術教育活動形式單一、無趣
受農村幼兒園所處地理位置和管理理念的影響,藝術科任教師對藝術學科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沒能適時地反思、分析和彌補自己在執教過程中的不足,教學方式僵硬,藝術教育活動形式單一。譬如,在大班《秀麗的輪胎》(美術活動)的教學中,科任教師從一開始就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畫,直到本節課結束,也沒有看到教師指導幼兒,倒是發現幼兒之間互相幫助和指點。沒有教師的引領,幼兒在課堂上難以保持新鮮感,難以獲得探究的樂趣,其美育意識、行為和品質也難以得到培養。
二、農村幼兒園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一)調節幼兒的不良心理
現階段的農村家庭幼兒大多在鄉鎮的幼兒園接受教育。他們不同于其父輩在鄉間小道、農家屋舍、田野泥沙中玩耍,而是受信息科技的影響,多通過電視或監護人的手機來娛樂[1]。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但對事物的辨別能力較弱,在看電視或刷視頻的過程中極易形成浮躁、逆反心理,加之部分監護人在幼兒教育方面的能力不足,使得幼兒在良好品行塑造的啟蒙階段就出現了偏差。而幼兒園開設的藝術課程,通過在集體活動中唱、畫、跳、寫,既能使幼兒逐漸感知到藝術活動的樂趣和魅力,讓幼兒浮躁的心沉下來、靜下來,提升對藝術活動的認知能力,也能促使幼兒反思和改變,調節幼兒的不良心理。
(二)培養幼兒的藝術情趣
幼兒園開設的藝術課程是學習我國藝術文化的啟蒙課程,也是引導幼兒排解不良情緒的重要載體,更是陶冶幼兒情操、提升幼兒藝術涵養的重要途徑。譬如,在大班《我是小小兵》(音樂活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幼兒觀看視頻和欣賞音樂《保衛黃河》,能夠激發幼兒向解放軍叔叔阿姨學習的愿望;同時,教師可以引領幼兒配合節拍模仿“開炮”“開槍”“吹喇叭”的動作,在情緒激昂的表演中讓幼兒感知音樂的力量,培養幼兒的理想信念。又如,在《歡樂頌》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欣賞兒童演唱的《歡樂頌》,感受振奮人心的節奏;隨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跟著音樂一邊表演一邊進行合唱練習。幼兒園的藝術教材內容豐富,只要教師緊緊抓住“培養幼兒的藝術情趣”這條主線,就能夠帶領幼兒感受活動帶來的快樂,不斷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使其積極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愛國意識[2]。
三、農村幼兒園有效開展藝術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施教能力
幼兒園的藝術課程包含音樂、美術和舞蹈等內容,然而從整體上看,藝術學科是鄉村幼兒園教師的弱項,是鄉村幼兒教育的短板。對此,幼兒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的施教能力。
幼兒園教師要做到隨學隨用。當自己在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方面存在困惑時,就要多方面且多角度地學習和深造,抓住每一次的學習機會進行自我優化、完善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會學會用,活學活用。譬如,在每個學期放假前,幼兒園就要安排好下一學期的科任教師,讓教師利用假期的空閑時間補課學習。在每個學期的開學前三天,可以組織園內教師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理論。又如,在每一個周末,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自行學習下一周的教學內容,并設計詳細的教學方案,就連音樂課中的節拍、美術課中的顏色配制這些看似非常簡單的內容也要做好準備,確保自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出現漏洞。除此之外,藝術學科的教師還應該在課后積極撰寫教學反思,分析并總結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以促使自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流程不斷更新與升級。
農村幼兒園要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過程進行考評,以促使教師不間斷“自我充電”。每一個人都難免出現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和惰性,因此,幼兒園的管理者要制訂詳細的工作考評方案和激勵機制,激勵教師為振興鄉村教育、提升幼教質量的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藝術學科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方式。在熟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對施教策略和方式方法進行升級[3]。譬如,在中班音樂課《小星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跟著節拍做動作,也可以讓幼兒隨著音樂跳舞,將音樂課變成“音樂+舞蹈”課,從而提升幼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又如,在中班美術《彩色的路》一課的學習中,可以將歌曲《走路》貫穿于整堂課:“跟隨伴奏進入角色—根據歌詞感受色彩—聽著音樂嘗試作畫—創編動作介紹作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音樂與舞蹈相結合,改變了單一的教學模式,擴大了課堂教學容量。
(二)利用鄉土資源豐富課堂
農村幼兒園受到地域和資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學輔助材料和設備與縣鎮相比差距較大。但是,農村幼兒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的幼兒園與山為伴,幼兒可以真實地感知到泥土的潤滑;有的幼兒園與田地相鄰,幼兒可以來到田間與風一起歌唱,與草一起跳舞,與農民伯伯一起繪制豐收的畫卷……農村幼兒園教師要合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讓幼兒到大自然中尋找藝術靈感,從而促進幼兒藝術思維的發展。
教師可以引領幼兒親近大自然,感知自然界中的風吹鳥叫、雨打雷鳴,與自然界融為一體。譬如,在大班的美術活動《我愛大自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幼兒去大自然采風,在行進的過程中,讓幼兒一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一邊觀賞身邊的景物。幼兒在陽光明媚、鮮花盛開、綠樹成蔭的環境中盡情體驗,心情十分愜意。幼兒有了觀賞基礎,拿起畫筆就有了創作素材,能夠主動打開準備好的紙和筆,繪制自己心目中的美麗鄉村。有的幼兒畫的是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給樹澆水的場景,有的幼兒在畫中表現的是山清水秀,還有的幼兒將“誰知盤中餐”反映在了圖畫中……美術教學與鄉村生活相融合,增加了美術課程教學的真實感和親近感,使幼兒能夠在生活中感受藝術,又能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推動了幼兒藝術思維和表現能力的全面提升。又如,在大班音樂課《秋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體驗秋天,讓幼兒手拿秋葉,采摘秋花,與教師一起合唱《秋天》,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師還可以促成家校合作,引領幼兒觀察家鄉風土人情的變化,培養幼兒的觀察和探究意識。在藝術學科教學中,除了可以在大自然中授課,教師也可以讓幼兒與家長一起搜尋更多的鄉村文化,譬如當地的飲食文化、鄉村建筑、自然景觀和民間藝術等,為幼兒的藝術創作積累更多的素材。這樣的活動安排,既能加深幼兒對自己所處地域的鄉村文化的認知與了解,也能培養幼兒的觀察意識和探究能力。
(三)寓藝術故事于教學之中
在幼兒園的藝術課教學中融入民間藝術故事,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增加幼兒對藝術課程學習的憧憬度,從而幫助幼兒搭建起學習鄉村文化和民間藝術的興趣。作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通渭縣幾乎家家墻上都掛有書畫,而書畫又是陶冶人們性情、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食糧,幼兒教師可以將書畫這一家鄉的品牌文化滲透到幼兒藝術課的學習中。譬如,在中班《線條寶寶去旅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本縣或本地的書畫名家,如魏岳嵩、冉萬昌、劉小農、魏建軍等人的作品拿到課堂上讓幼兒欣賞,并將作者的書畫創作故事與幼兒分享,讓幼兒初步了解書畫內容和作品特征,從而培養幼兒的書畫鄉土情懷。又如,在大班《奇妙的剪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白板或其他教學媒體,將家鄉的剪紙文化展示給幼兒。當幼兒看到自己家的親戚或自己家鄉的叔叔或阿姨手拿剪刀剪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時,當幼兒看到家鄉的叔叔或阿姨登上電視臺講述剪紙藝術時,幼兒的眼神中充滿了自豪。
在網絡環境下,農村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搜尋本地的藝術信息和藝術趣味故事,并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幼兒能夠時時感知可敬、可親、可學的鄉村藝術和鄉村文化。譬如,教師可以將搜尋到的“通渭小曲文化”“通渭蕎圈文化”“通渭溫泉文化”等通過視頻或動畫融入音樂、美術或手工課之中。這樣的教學設計會在農村幼兒純樸的心靈中,播下追尋和探究鄉村藝術和鄉村文化的種子,從而發展幼兒的藝術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開展鄉村藝術品鑒活動
要使農村幼兒園的藝術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味,課堂教學中的藝術品鑒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內容。在藝術作品的品鑒教學活動中,科任教師要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組織幼兒觀賞,既要提升幼兒對藝術品鑒活動的熱情度,也要讓幼兒在品鑒作品的過程中視覺和感官都能得到一定的“震撼”,引發幼兒對藝術作品的向往和對藝術課程的喜愛。譬如,在大班的音樂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地方民歌,如《步步高》《放馬山歌》《沂蒙山小調》《腳夫調》等,讓幼兒鑒賞。教師可以先對歌曲創作的背景做簡單的介紹,然后對歌曲中涉及的樂理知識進行分析,讓幼兒對作品內容有所了解,最后讓幼兒通過反復聆聽歌曲或樂曲,感知作品內涵。在品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蘊含在作品中的德育理念向幼兒進行滲透,從而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藝術思維與藝術意識。又如,在小班美術課《滾珠畫——煙花》的學習品鑒活動中,教師可以將作畫的趣味性融入其中,增強幼兒作畫的興趣。首先,教師讓幼兒說一說過年給自己留下的美好回憶;其次,讓幼兒拿著手中的學具——彈珠,在教師的指引下創作煙花(教師可以將放煙花的安全常識做簡單說明,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最后,幼兒進行作品展示,讓其他同學評論。這一活動有助于發展幼兒敏銳的藝術觀察能力和分析表達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幼兒園藝術課程科任教師要立足本園的教學設備和辦園特色,在充分理解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地利用鄉村自然環境和鄉村文化的豐富資源,讓幼兒在感知鄉村藝術和鄉村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品鑒能力。同時,農村幼兒園的領導也要和科任教師一起,不斷豐富農村幼兒園的鄉村文化活動室,為農村幼兒園高效開展藝術教育提供資源保障。
[參考文獻]
肖年燕,辛均庚.民間童謠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運用的價值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0(7):94-96.
皋潤璽.試析民間藝術文化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滲透[J].才智,2020(10):163.
易曉明.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新取向[J].幼兒教育,200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