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林
★讀書之人總有書香氣質,當我們手捧一本書坐在暖暖的日光下,內心總有漣漪,或沉湎于書中哀婉延綿的情感,或蕩漾于書中如詩如畫的絢麗,或回味著字里行間旖旎的風景,只要深入其里,就能意會字節間流淌著的作者心語,一陣閱覽之后,我們內心會不自覺地發出一聲幽嘆、高呼一聲吶喊 ,絲絲縷縷的感動將會在心底間泛出亮麗的色彩,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一、文本之思
《驛路梨花》的作者是已逝著名軍旅作家彭荊風,他是一位始終對生活抱有熱情的作家,即使在蒙難的歲月里,依然用文學表達著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文學給予了他無盡的力量。這篇文章既是他的一篇回憶之作,又是一篇賦予了時代色彩、時代熱點的文章。說是回憶之作,是因為文中的故事寫的是他20世紀50年代進入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時的經歷,寫作時間是1977年,這個地方特有的瑰麗風景、民族的個性服飾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讓他魂牽夢繞。說是賦予時代色彩,是因為當時黨中央提出讓廣大青少年深入學習雷鋒精神,雖然文學為時代發展服務,但作者不贊同那種空喊口號的、生搬硬套的人物性格塑造手法,而更傾向于用“感動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讀者”(彭荊風《深情寫梨花——談〈驛路梨花〉的寫作》),于是,作者把目光聚焦到云南邊疆的少數民族,這里民風淳樸,風景秀麗;同時他們好客、熱情,而作者本人更是在這里養過病,受過熱情的款待、悉心的照顧,他們從不講“雷鋒精神”,但恰恰踐行的就是雷鋒精神,于是作者幾乎用“時空穿越”的手法將20世紀50年代的樸素經歷賦予了70年代的潮流思想,并且時至21世紀的今天依然散發著動人的情感,這份永不流逝的清新梨花香味,從20世紀飄到了21世紀。《驛路梨花》題目本身其實出自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原意是“使者寒食節祭掃陵墓的時候,一路春風處處梨花盛開”,無非表達陸游對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喜悅之情。所以,作者引用詩歌的關鍵句,別有深意,表達的是對邊疆人民純凈心靈的贊美。
二、文本之美
(一)聞花香,求主人——解決三個懸念,澄清兩個誤會
全文在神秘的氣氛烘托中開始。只要有足夠的文學閱歷,就知道這樣的意境營造和氛圍烘托肯定有不一樣的寫作目的。文中的開頭講到“我”和老余在一個行山的夜晚,忐忑不安,因為一直都沒有找到人家落腳,這是一座“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連在“邊境地區生活過多年”的老余都焦急起來,忽然出現的梨花無疑給人無盡的希望,而且“白色梨花開滿枝頭”,這是多么難得的奇遇?。【拖窭嫌嗨f的:“有梨樹,前邊就會有人家。”現實更是如此,小茅屋帶給作者和老余無盡的感動,“溫暖的火、噴香的米飯和滾熱的洗腳水,把我們身上的疲勞、饑餓都攆走了”。這份無私的奉獻在山谷中開花,梨花香味在山谷中回蕩,然而作者對主人的尋覓卻曲折感人,一系列的懸念便在作者和老余心中生根。這所小茅屋房門反扣著,屋里十分的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但白木門板上用黑炭赫然寫著“請進”兩個字?!斑@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發自內心的自然產生的疑問,形成第一個懸念,領起了全文。當前來送米的瑤族老人來的時候,“我”和老余同時抓住他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但出乎意料的是——瑤族老人不是小茅屋的主人,而不過是一個過路人。第一個懸念已經澄清,但又有第二個懸念——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誰?據這個瑤族老人說,應該是哈尼族的小姑娘梨花,“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此刻的我們分明地感覺到一股清新的花香在字里行間飄過,溫暖心扉。后來,“我”和老余、瑤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時,看見了梨樹叢中閃現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她們“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瑤族老人也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表達了作為受幫助路人的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說:“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痹瓉碛质且粋€誤會,但第二次誤會澄清了,接著產生了第三個懸念——解放軍戰士為什么蓋房子呢?到小說的最后,通過哈尼族小姑娘的描述,我們終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這群解放軍戰士學習雷鋒精神,為了方便過路人而建造了小茅屋。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承了下來,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過了照料小茅屋的任務,瑤族老人、“我”、老余等過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盡力照料小茅屋。最終,百川歸海——他們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未來還有很多。一朵朵的梨花顯然就是雷鋒精神的顯現,它扎根在深山之中,盛開在深山之上,香飄十里,溫暖人心。
(二)梨花白,昭世人——簡單一所茅屋,傳遞一份真情
“一朵梨花,院落闌干雨”,梨花沁人心魂。當哈尼族小姑娘澄清了所有的誤會,一份感動便從心底涌現。哈尼族小姑娘、老獵人、可愛的解放軍戰士所做的一切不就是當代雷鋒精神的反映嗎?尤其是那些可愛的戰士,本來他們只需趕好自己的路,畢竟軍情、軍令十萬火急,不能因“雜務”影響任務,但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修建茅屋的壯舉,當然他們也沒有因此而荒廢任務,這不但是高超技能的展現,更是光輝精神的體現,也就是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傳承。老獵人呢?也是如此,他堅守著一份“無言”的約定,去歸還糧食,不也是純凈的心靈的體現嗎?至于哈尼族小姑娘,她們從解放軍的手中接過了這份“無言”的承諾,“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藥的機會來照料這小茅屋”,讓這簡簡單單的小茅屋涌動無限的感動,而她們的妹妹又從姐姐們的手中接過了這份守護的承諾。他們從來不說“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也不曾說這是“雷鋒教我的”,他們只是默默地為這條驛路踐行一個“雷鋒人”樂于助人的自覺,一所簡單的茅屋,就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那就是雷鋒精神。而作者更是不說“雷鋒精神”,他巧妙地借用了這潔白的、年年盛開的、處處盛開的驛路梨花來喻情、喻志。在文學上,用花來作某種象征,從古到今都不乏經典。像梅蘭竹菊“四君子”:梅花象征不屈,蘭花象征幽雅,竹子象征君子,菊花象征隱士。本文的“梨花”的內涵卻“一語多關”:它既是云南邊疆獨有的雪白的梨花,它開滿枝頭,潔白如雪;同時又是哈尼族小姑娘的名字,她充滿朝氣,淳樸熱情;也象征著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熱情助人的美好品質。更為重要的是,“梨花”是當代雷鋒精神的偉大體現,它代代相傳、熠熠生輝。回首往事,20世紀70年代,全社會掀起了一股社會主義的新風尚——“向雷鋒同志學習”。作者利用梨花的自然美,讓“梨花”這個物象與社會思潮自然、和諧地融合,充滿詩情與畫意。一所簡陋的茅屋見證著美好心靈;一群樸素的人,一份真摯的舉動,讓人不覺淚流滿面?;蛟S真像作者所寫的那樣——“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边@份絕妙的意境,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流淌。
三、梨花之魂
《驛路梨花》寫的雖是“梨花”,但蘊含著報恩、無私、奉獻之意?!对娊洝ご笱拧分性f:“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自捯舱f:“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逼卟实脑颇嫌楷F雷鋒默默無聞的舉動,也帶給當代的我們無盡的感動,這份感動就像涓涓細流,在我們心間流淌,纏纏綿綿;也如盛開在心靈陽臺上的嬌艷的玫瑰,在我們的腦海中,香飄十里。時光匆匆,半個世紀已經悄然飄逝,可能那些哈尼族小姑娘已經成為家庭的母親、祖母,而作者也年華已逝,但舊時梨花滿樹飄香,當代茅屋情暖驛路,這一份山間默默無聞的舉動繼續滌蕩著人的心靈,讓人于平淡自然之中泛起陣陣漣漪。感謝《驛路梨花》,讓人們感恩山間巧遇,讓人們感恩緣分的相遇,這份感動讓人們撥開迷霧,內心始終溫暖、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