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新
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一輪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實施活動化、結構化、情境化,以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為此,新時期高中語文新課堂,應新在“教師、學生角色的新定位”“課堂教學范式的新建構”以及“課后作業布置的新設計”等多個課程元素之中。通過活動化、結構化、情境化的課程設計,打造高中語文新課堂,引導語文課堂高質量發展。
一、教師角色新定位,堅守語文育人之“道”
教師不應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轉變教育思路,嘗試走下“神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以引導者的身份實現創新教學,促使學生在身心無壓力的前提下順利掌握知識,得出結論,悟出語文育人之道。
例如,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應嘗試轉變自己的角色,以更加平等的姿態走近學生,引導學生。從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入手,討論、分析工匠精神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學生的人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發現文章從時代要求入手,引出工匠精神的話題,之后又尋因溯果從為什么、怎么做兩個角度進行闡述,分別站在個人、企業和國家的立場上,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和作用,文章結構層層遞進,逐步升華了主題。教師緊密貼合課文內容,設計了層層深入的問題,加強了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找到了科學的閱讀思路,最終順利掌握了重點知識,并領悟了工匠精神的內涵。
二、學生角色新定位,懷揣語文學習之“味”
教師想辦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這就需要讓學生加強知識探索。為此,教師要豐富學生角色,使學生除了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者以外,還是知識的探索者。另外,教師還要采取科學而有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主動探索,以此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保障學生探索的順利性。
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寫景和抒情散文,作者采取了非常樸素、典雅,且充滿詩意的語言,將荷塘和月色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景色結合起來,并在寫景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呈現出了無法言說的憂傷和淡淡的喜悅之情。教師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班級學生的現狀,總結出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往往是感知景色比較容易,但感知作者賦予景色中的情感卻相對困難。因此,教師決定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們自主探索,降低散文學習難度。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結合文眼,探索文章的整體結構,并從結構中總結行文線索。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探索積極性明顯提升。通過討論分析,學生不難發現文章是以作者的心情,即心里頗不寧靜開始的,同時也是作者觀景的心情結束的,那么中間的景色描寫自然也就是為凸顯人物感情服務的。情—景—情就是文章的行文線索,也是隱藏在觀景路線下的暗線。
三、課堂教學范式新建構,創新語文課堂之“術”
教師要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模式創新,通過靈活應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技術,豐富課堂的聲色,增加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進而緩解學生的課堂學習壓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例如,《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是我國近代詩人毛澤東的作品,毛澤東通過描述長沙的秋景,回憶了青年時期的革命斗爭,同時也表達了革命青年以國家命運,甚至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整首詞讀起來非常大氣磅礴,需要學生用心感受。為此,教師決定應用信息技術,營造合適的學習氛圍。
首先,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就以微課的形式為大家播放了毛澤東的人物事跡,節選了各種歷史紀錄片以及影視片段,成功抓住學生的眼睛。另外,教師還配合微課視頻,進行口頭補充,幫助學生認識到了毛澤東是我國近代歷史上的偉人,他的作品都展示了自己廣闊的胸襟和遠大的志向,值得我們學習。
其次,教師結合詩歌的上下闋,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了詩歌中描述的場景,比如寒秋時節,湘江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等場景,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了作者筆下的美景,不由地也產生了贊嘆之情。在直觀的景色支撐下,教師抓住機會,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詩歌內容,感受毛澤東在描述這些美景時都采取了什么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結合自己看到的和讀到的內容,總結出了詩歌采取的是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的描寫方法,比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一描述就是遠景,同時也是靜景,而“百舸爭流”“鷹擊長空”等這些則是近景,且是動景。這樣的描述方法使詩歌的景色呈現出了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最后,教師從互聯網上搜尋了很多大家朗誦這首詩歌的視頻、音頻,在課堂為學生播放。在聲情并茂地朗誦下,學生深刻感知了詩歌的節奏,同時也躍躍欲試,想要自己朗誦。于是教師趁熱打鐵,安排學生自由朗誦,可以模仿視頻中的大家朗誦,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誦,課堂教學也在學生的朗朗讀書聲中圓滿結束。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不同的課型,利用各種手段,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的效度,是我們要不斷思考和努力的。
四、課后作業布置新設計,鞏固學習成效之“本”
作業創新也是高中語文教學創新的重要環節。傳統作業設計理念和模式的弊端不容忽視,要求教師轉變作業設計思路,根據大單元教學要求,設計體系化的、思維性的、多樣化的、綜合實踐類型的作業,以達到保障學生的課后學習效率和提升語文素養的要求。同時,教師還要加強作業驗收,及時驗收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沁園春·長沙》一課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以后,設計了如下作業。作業1:動手畫一畫,結合《沁園春·長沙》內容,畫出富有生機的湘江秋景圖,并在美景旁邊寫下詩歌內容;作業2:提煉《沁園春·長沙》中的論點,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深刻對詩歌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應用;作業3:小組朗誦活動,以小組形式完成詩歌朗誦,并在課堂上展示,教師作為評委選出最終的優勝者;作業4: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盡情展示自己的文筆,將詩歌內容翻譯成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并參加班級投稿活動,由教師和其他同學選出文筆最佳的幾篇在班級展示。
教師結合學生在課堂上對詩歌的掌握情況,設計了4項作業,學生只需要選擇其中一項完成即可,這就打破了傳統作業設計思路的單一性,使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完成作業的壓力自然也就較小。
教師基于高效作業理念設計作業,不僅完善了作業設計思路,也設計出了多樣化的作業,使學生有選擇完成自己喜歡的作業的機會,無形中增加了學生課后學習的自由度和開放度,實現了有針對性的作業設置。最后所有學生都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選到了自己心儀的作業,完成作業的質量自然也就較高。同時也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成果,不僅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能看到與他人之間的差距,使學生們在肯定自己的基礎上同時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