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輝
在語文高考的范圍內,古詩詞的鑒賞已經是必考題型,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三的復習活動中,要“唱好三部曲,打好組合拳”,對古詩詞進行重點關注和有序復習。
一、巧用“日?!狈e累,知人論世
在高三的復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課本、對過去“日常”的古詩詞積累進行回顧和應用,邊回顧邊品味,在深刻體會詩詞里蘊含的思想感情的同時,完成古詩詞復習的任務和目的。
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復習活動時,可以在回歸課本的同時,依靠雙向細目表,采用完成思維導圖的形式,以時間順序、感情類別、地點變化等來引導學生完成對詩人、詩作的深入理解,并進一步拓展相關知識。以宋代的大詞人蘇軾為例,他的詩詞多狂放不羈,別有韻味。教師便可根據其作品類別,引導學生按照某種特殊的方式來進行梳理,例如以感情類別為積累方式,那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作此篇,兼懷子由”,可以詮釋為中秋之夜思念兄弟蘇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以理解為對亡妻的思念之情;《冬景》中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也就自然歸納成對友人劉景文的依依不舍之情。這樣的“日?!狈e累,將幫助學生有效地完成詩歌知識的分類與鞏固,成為高三古詩詞復習期間的“靈丹妙藥”。
二、授予“打漁”方法,掌握技巧
在高三這個臨近高考的緊張時期,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復習教學活動時,要從班級學生的實際條件出發,完成考試范圍內古詩詞內容和知識回顧的同時,還要傳授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方法,并幫助學生掌握提高古詩詞鑒賞的能力和技巧。
比如,以“審清題干,留意注釋”這一復習技巧為例,教師除了指導學生注意在常規的習題設計時,命題人往往會在題干中給出有效的提示,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或明確考查的方向和關鍵點,或暗示解答的重點和途徑外,還要引導學生恰當地運用注釋內容,聯系所學知識,知人論世去理解詩詞本身的風格、背景、情感、時間等內容。拿2021年語文新高考全國1卷中的詩歌鑒賞題為例。該題要求閱讀和鑒賞楊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馬》,第二題的題干要求理解第二句中“委婉勸告”的意思。如果平時教師引導到位,學生在做題過程就能很容易注意到注釋1和2分別有對第一句“江州白司馬”和第二句“惠遠”“東林”的解釋,并從學過的課文《琵琶行》中“江州司馬青衫濕”一句,聯想到白居易此時的處境,用“代入法”推想白居易此時可能產生的種種情緒,再根據題干中“委婉勸告”的答題提示,從而能夠比較準確地回答該問題。
三、精編“個性”習題,學會遷移
遷移意識是一項實踐性強、應用率高的方法和思維,是古詩詞復習中非常有效的能力提升方法。在高三這個緊張的復習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個性化的習題訓練,將課內外的古詩詞內容進行有效連接,實現古詩詞知識和鑒賞能力的遷移,通過閱讀——理解——消化——遷移——使用的過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閱讀思維和意識,以此來逐漸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古詩詞過程中,可以通過開發校本教材、建立題庫等途徑,運用多種形式來設計個性化習題。例如在復習贈別詩類別中,可以以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的回歸復習為例,在這首詩詞中有這樣一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處的楊柳暗含惜別之意,教師在講解這首詩詞時引入漢代人灞橋“折柳贈別”的風俗,為學生解析了詩詞的基調和背景。復習時,教師便可以引入另一首含有同類“折柳”元素的詩歌,同樣將“折柳”作為鑒賞的關鍵之處,設計出新的題目,在學生獨立完成后由學生進行講解、互評、補充,從而幫助他們完成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達成高效復習的效果。教師通過個性化習題的設計,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完成探與悟的過程,讓學生逐步完成課內知識向課外能力的遷移,將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必備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和新高考的影響下,高三的語文教師要正視古詩詞的復習教學和引導,要創新古詩詞的復習思維和方法,引導學生愛上古詩詞、體會古詩詞和鑒賞古詩詞,從中完成古詩詞鑒賞習題的講解和引導,達到高考的要求和標準,并幫助學生儲備古詩詞文化和底蘊,有效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