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香
作為廣東省級課題“初中語文‘誦—品—列—作—改引詩入文寫作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探究”的主持人,我采用“讀抄結合、強化養成、推廣應用”等策略進行“引詩入文”這個課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采取讀抄結合,儲備詩詞知識
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的基礎,厚積而薄發,積累詩詞是“引詩入文”的寫作基礎。我采用多種渠道擴大學生閱讀量,多種形式積累詩詞寫作素材。一是帶領學生走進詩詞的海洋,組織學生閱讀《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人間詞話》《蒙曼品唐詩》《康震古詩詞81課》《葉嘉瑩古詩詞課》《酈波品唐詩宋詞》《經典古詩詞200首》等。二是培養學生閱讀詩詞的習慣。朗讀、背誦、抄寫是積累詩詞寫作素材的好方法。利用每天的早讀課、晚讀課和課外活動課,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閱讀詩詞書籍,摘抄和批注,為積累詩詞知識,進行“引詩入文”寫作教學活動做好充分準備。
二、采取三大強化,養成三大習慣
在“引詩入文”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采取“三大強化”的策略進行教學思考與課題探索。
(一)強化巧構思,養成“快”習慣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作前,先列出行文思路,采用“快”的方式,即“快審題、快表達、快修改”的策略。“快審題”就是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看清要求,確定中心。“快表達”就是要求學生在10分鐘內根據思路,列好寫作提綱,書寫工整、快速完成。“快修改”就是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仔細品讀,理清思路,點明主題,突出中心,修改錯別字和標點符號。從而強化訓練學生“巧”的構思,增強“快”的意識,養成“快”的習慣。
(二)強化勤練筆,養成“寫”習慣
為讓學生養成“寫”的習慣,在“引詩入文”寫作教學研究中,我首先強化片段訓練。每周安排1節語文課,進行“引詩入文”作文訓練。語文老師或學生任選詩句或選定詩句,列出作文要求,寫200~300字的片段。如學生可在摘抄本里自選3~5句詩詞寫一個片段;又如“定字寫片段”,選擇含有同一個字或意象的詩詞,寫一個不少于200~300字的片段。其次是整篇訓練:每周五老師出題或學生出題,要求學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至少引用3句詩詞。再次是點評交流:學生練筆后,小組分享,班內展示,教師點評。不同形式的練筆,不僅提高了學生儲備詩詞知識的積極性,而且更好地調動了學生運用詩詞知識能動性,提升“引詩入文”寫作能力的主動性。
(三)強化面批改,養成“改”習慣
許多老師在學生的作文本里批注了非常細致的評語,但這些專業評語,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堵冰冷的墻,好像是“墻外無心,墻內苦笑”。為破解這個“困局”,在“引詩入文”寫作教學中,我采取了“面批改”的策略。星期五布置作文,星期一收齊作文,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對每個學生的作文進行“面對面”批改,耐心細致,因“篇”施“改”,循循善誘,鼓勵為主,逐一指出學生作文需改進的地方,約定修改后再面批的時間。既尊重了學生,又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習慣,激發學生“引詩入文”的寫作熱情。
三、采取多方宣傳,積極推廣應用
課題組多渠道推廣課題成果,多方位表彰學生作品,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一是每次組織的活動都頒發獎狀,語文教師拍照發班級家長群。二是語文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撰文投稿,教師附上評語,每月爭取發表一篇作品。三是組織的活動都撰寫活動推文,利用學校及課題組微信平臺推廣。四是課題組教師編輯印制《青藍文藝》,收集整理所有活動中的學生優秀作品。五是利用學校宣傳欄3個版面張貼學生優秀作品。六是以縣“城鄉協同”為紐帶,課題組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把課題組的優質課送教下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不僅對課題成果進行有效推廣與應用,而且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了更多的平臺,促進了城鄉校級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更好提高“引詩入文”寫作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