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進榮
“三全育人”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多數人總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教育學生的任務應是班主任和文化課教師的,與體育教師無關。其實不然,“體育—德育”這一理念使得德育的工作體系更加完善。在德育工作中,積極地運用“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并且使其更好地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一、以體育為基礎,堅持“體育—德育”模式
從以往的研究中能夠了解“體育—德育”模式在教育界的支持度非常高。為了充分保證兩者結合之后的效果更加理想,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其充分的融合,不能存在偏頗。
德育從根本上是為了培育出更加優秀的人才,不管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要做到位。所以在踐行“三全育人”教育思想的時候,一定要確定明確的德育方向,不斷提升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德育認知,同時,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體育。
對于一個人的生活以及學習來說,心理健康是最基礎的條件,同時心理健康可以更好地引導和激勵學生學習。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積極地引入心理教育,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以及心理狀況。所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從他們的基本需求出發,正確的引導學生最終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通過有效的融合,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會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
二、以理論實踐結合為本,堅持主體性教育
德育體系的發展具體來說就是來源于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當前內容非常的豐富,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方式卻比較單一。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各種理念為基礎,最終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然而,就當前學校的德育教育情況來看,基本上還是課堂教學比較多,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只是對學生進行一些德育知識的灌輸。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保證和個人更好的互動,并且產生更好的效果。
不管是小學德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終都是針對學生的教育,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小學的體育老師都是各種學習活動的主體。然而,在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單純充當一個知識傳授者,而是要將自己所掌握的各種德育知識以及理念,通過正確的引導方式傳授給學生,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遵循心理知識里面的共情基礎,和學生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系,并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教育效果。
三、借助“互聯網+”創建新型平臺
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要充分地結合互聯網,探索出更多科學的教育途徑,“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推出了“互聯網+體育”新模式。
近年來,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使用微信以及微博等等,通過這些軟件來打發自己的休閑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媒體的分享以及各種知識的閱讀,也進一步加強了人與人的溝通。而對于小學德育過程中積極引入心理教育層面而言,通過新媒體的方式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可以通過微信以及微博平臺進行校園內各種事情的傳播,鼓勵學生在平臺下進行互動,發表自己對于事件的看法以及理解,這樣會獲得更高的學生關注度。在獲得了學生關注之后,可以通過公眾號進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識,以及各種道德故事的發布,進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和情緒。
其次,體育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媒介的使用情況,同時通過微信等各種聊天軟件和學生積極的溝通與聯系,也可以及時的查看學生發表的各種動態,了解學生的心理以及道德狀況,一旦有任何問題都能夠第一時間察覺。
第三,學校也可以專門打造一個知識問答的相關平臺,其中可以發布各種與政治思想,道德等等相關的題目,并且積極鼓勵學生進行答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積累各種知識。
此外,學校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進行一些榜樣事件的宣傳,這樣可以讓學生培養更加健康的心理狀況,以及正確的道德觀念。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