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華
十幾年來,教學反思已經成為了影響教學的重要思想之一。反思之路長且遠,但必然是一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專業化”的重要路徑。本文著重從收獲、教訓、疑惑、難點、創新、再反思的層面分析和總結,希望為一線教師的提升提供啟發和借鑒。
一、反思收獲,凝聚優勢
作為兼有管理工作的一線歷史教師的我,總是享受每一節的歷史課,因為課堂總會給我帶來驚喜,令人振奮和滿足。這些成功,也許是預先設計的課堂小做法居然達到了預期目的,也許是課堂上突然發生的事情被自己巧妙化解,也許是講著講著忽然迸發的靈感,也許是自己試圖進行的改革小嘗試居然能行,也許是與學生進行交互活動非常成功的經驗,也許是在課堂上自己突然的感悟……這些真是老師的成就感,更是老師的寶貴財富。如果不及時反思,這些有益的收獲也許就一閃而逝,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課后及時總結,最好再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積累足夠的素材之后,歸類、整理、提升,探尋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經驗,這樣必然會提升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甚至會開啟課改小思路,一定能凝聚優勢,形成自己與眾不同且有效的教學風格。
二、反思教訓,彌補不足
盡管在備課時,老師們會十分仔細,考慮慎之又慎,但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常見的諸如備課時對教材處理不恰當,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事情估計不足,對每個內容理解不夠導致講述有偏頗,甚至可能出現講解(處理)力不從心等。這些問題一旦出現,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折射出老師的短板所在。我們只有及時對它們進行回顧,課后趁“新鮮”及時梳理,深刻反思,甚至進行深入的探究,把它從引以為戒的教訓變成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變成不斷鞭策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以及彌補不足的契機。
三、反思疑惑,解惑釋疑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會不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上課的時候,學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疑問,有的在課堂上還無法及時解決,但這些問題,可能恰恰反映出我們教學上的盲點。凡學科中的“盲點”,大都有如下情形:考綱未提及或提及卻一筆帶過,教師未講或講得不夠,導致學生在該知識點形成“誤區”“盲區”;而學生卻形成思維定勢,結果在考試中作出錯誤選擇,導致失分。但是教師如果將這些從學生反饋上來的疑點整理下來,認真推敲、琢磨出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和掌握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將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考前的復習。還有,老師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和經歷,正在授課的時候,突然發現對某一個知識點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解釋得不夠透徹,講著講著卡住了。這也是我們的“盲點”。我們也把它記錄下來,加以研究,使之明白透徹,將會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學。
例如在講到游擊戰時,學生們興趣十足,因為影視中早把“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等的戰術講得再清楚不過了。“老師,國民黨軍隊用過游擊戰術嗎?”有的學生問。好問題!反思自己,上課時照搬了教材:一整套的游擊戰術就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這沒有錯。但是國民黨會用嗎?深入了解歷史就會發現,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是初期,國民黨軍隊也積極組織開展過游擊戰。有一年高考還考過。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指導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找答案,還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來給學生點撥釋疑。
四、反思難點,化難為易
突破教材難點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關鍵點。難點難點,教材難講,學生難懂。假設我們把每一節課、每一個單元、每一輪教學的教材難點的處理措施、上課效果、改進設計等都記錄下來,加以分析、探討,再形成一定的做法,整理成冊,教師就掌握了一項化難為易的“必殺技”,必利于提升處理教材、提升學生突破難點方面的能力,從而強化理解教材的效果。個人覺得,學生掌握得如何才是檢驗教師反思是否成功的試金石,而其中的關鍵點是如何設計新穎的課堂教學。不同的學生,就相應地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當然,這需要我們重視學生,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決不能忽略學生,自己顧自己地講一套。現在的課程標準,更注重教材整合,活用教材,準備好材料,進行重新設計、拓展、整合,化難為易。
五、反思創新,更進一步
每上一節課,每結束一個單元,每完成一個學期的教學任務,作為教師都應該讓自己劃出專門的時間,沉靜下來,認真總結,深刻反思。知識點解讀的誤區有突破嗎?這樣啟發學生妥當嗎?知識訓練到位嗎?知識點上有新發現嗎?教學方法上有新的措施嗎?可以試一試總結摸索一些教學規律嗎?
及時總結得失,及時取舍,及時歸納,揚長避短,更進一步,能極好地為自己未來的教育教學提供幫助,也能為以后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六、反思自己的反思,精益求精
我作為一位從事多年一線教學的歷史教師,認真反思自己,專業學科知識是扎實的,但也清醒地意識到,教師的綜合素養是多方面的,教育教學理論的豐厚程度,教材解讀的廣度和深度,教學方法和學法的融合程度,學生學情的把握程度,課堂組織的靈活程度等,這些都影響我怎么樣科學而又有重點地去反思、去總結、去歸納、去創新。
我們在反思過程中不能只注重“面”,應是精準對標,對一小點內容一針刺入,打通經絡,理通脈絡,收獲健康。
我們在反思中還要注意做正確的問題歸因。假使我們先入為主,總認為有些問題的原因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是無法改變的,那么我們就會越來越冷漠地對待問題,也更不愿意尋求幫助。因此,我們正確歸因并指導學生積極歸因,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這太重要了。
當然,一篇好的教學反思還應該有教育教學理論的支撐,為解決方案找到科學依據,并與實踐相對照。
反思之路,長且遠。但一定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先“就事論事”,再超越“就事論事”,期待從“一滴水中照見太陽的光輝”。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