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文
PCK這一概念,最早是美國教育學家提出的,指的是一個教師的知識結構,發展至今其含義更為廣泛、準確,代表的是學科教學知識,包含了一般教法知識、有關學科學習的知識以及學科知識點。一般來講,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師所掌握的物理學科PCK知識會增大,其交集也越來越大。因此,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構建初中物理PCK和案例設計,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教育信息化2.0下的初中物理課堂,既要以可接受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學科知識,也要讓教學更加契合實際、契合新課程標準。
一、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初中物理PCK構建
基于舒爾曼以及格羅斯等人關于PCK的研究,以及我國初中物理教學實際情況,筆者對初中PCK結構進行了改進,構建了契合初中物理教師特點的PCK結構,以期作為分析初中物理教學的基本框架,具體如下所示: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以及我國初中物理教育實際情況來看,對于初中物理PCK,多數初中物理教師對“物理學科的知識”有充分的認識,但對“關于學生的知識”“物理教學策略的知識”這兩個模塊缺乏充足認識與了解。因而,筆者認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初中物理PCK的構建,要從主題最核心的內容及教育價值,內容之間的聯系,學生既有知識與經驗及會出現的困難,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實際操作及價值挖掘這五部分入手。以下是圍繞初中物理中關于“牛頓第一定律”內容,對物理PCK構建進行具體闡述:
(1)“牛頓第一定律”最核心的內容與價值。在講授某個特定主題之前,教師要先對其內容有明確的認識。在“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前,教師要先明確“牛頓第一定律”在初中物理學科的教育價值、教學重難點以及對學生情感態度、科學精神的價值。構建初中物理PCK中,教師要先對初中物理涉及的概念、規律以及被發現過程的背景知識有充分的認識,明確“牛頓第一定律”在學生物理學習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物理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唯有對學科知識有著廣泛且深入的認識,才能落實教育信息化2.0、新課程理念,快速對學生的問題及想法做出反應,面向學生創造積極探索、互動交流的學習環境,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提高教學成效。
(2)“牛頓第一定律”相關內容之間的聯系。初中物理教學中每一章節的內容,都具有內在聯系,并不是華麗的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讓學生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方法解決未知問題,讓學生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記住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而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背后所蘊含的共性、代表性的知識點,學生通過逐層學習這些知識點,能形成具有統攝性的觀點或思維方法,并能將新知與舊知串聯起來,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師要在講授未知知識時,注重于已有知識、生活現象、物理方法的聯系,避免陷入表象性概念、解釋之中。
(3)明確學生既有的經驗與知識、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講課之前,教師要形成預先進行學習分析的思維,需要了解班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習知識點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以便于最大化地利用學生既有經驗,在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案例以及選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因而,教師要利用好測試、新媒體軟件以及課堂等,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疑難,在備課的同時“備學生”。
(4)促進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策略。使用怎樣的策略,基于教師對前三個方面的理解與認識,為了確保學生能學好“牛頓第一定律”,選取教學策略時要立足于學生思維視角,以幫助學生學習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選用信息化手段、有效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牛頓第一定律”的教育價值。
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初中物理PCK案例設計
如下圖2,是初中物理教師PCK的構建過程。基于建構主義、布魯克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教師明確了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去收集作為背景的教育知識以及一般PCK,從而明確自身的教學思路、選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不斷地修正教學計劃、教學方案,力求實現高效教學。這也正是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愈加關注PCK,注重提高自身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的原因。
下面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設計基于初中物理PCK結構的主題案例,筆者在結合既有文獻的基礎上,瀏覽了網上大量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案例資料,作為案例設計的依據。所設計的案例內容(節選)如表1。
結語
初中物理知識點復雜、抽象是不爭的事實,從PCK視角來看,學生難學的原因,與學科本身、知識前后聯系以及教學策略選擇密切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要對難點內容進行解析,并給出恰當的教學設計,以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成效。雖然,筆者所構建的初中物理PCK以及設計的案例,尚不成熟,但教師們可以在實踐中進行一定的調整,立足于學生認知情況,靈活地選擇策略、選用教學案例,確保初中物理教學能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學會學物理、學得好物理。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