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潔麗
在學生的成長路上,表揚與批評是幫助學生成長的兩種聲音,是不可缺的兩個方面。表揚多了,學生會自大;而批評多了,學生會自卑。不把握好其中的“度”,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掌握表揚與批評的方法與藝術。
一
我曾遇到過一個問題學生。這孩子一向無視課堂紀律,甚至經常與老師對著干。剛接班,看他趴著坐,一副無所謂的模樣。我走到他身邊,悄聲提醒:端正坐姿,注意形象。后來在班上,我反復強調:陽光自信有精神,我的形象我代言。私下,我找他聊:“老師不管你過去表現如何,我們要看的是現在,是以后。老師會用發展的眼光看每一個同學。你是你形象的代言人,要注意言行。”初次勞動,這孩子表現很是積極。我及時表揚并拍照發給家長分享,這令他振奮。課堂上,這孩子只要舉手,我盡量給機會,并當眾表揚。盡管他有意識去表現好,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問題還是層出不窮。為了幫他,我專設一個本子來記錄同學們受不了他的問題,并以每周問題次數的減少來肯定他的進步。后來他在我面前表現得更加積極。我也開啟了捕捉他閃光點以及給他制造閃光點的征程。凡事貴在堅持。時間久了,這孩子的轉變顯而易見。
從上面案例可發現:1.正面引導很重要;2.把握契機很重要;3.當眾多表揚;4.批評多私下;5.表揚需適度;6.批評需委婉。“扶正祛邪”是改變學生問題的一大招。它就如中藥里的經方,藥不需多卻力專,能起四兩撥千斤的良效。在班級管理中,尤其是問題學生,堅持“扶正”原則,可常用放大鏡找優點,給動力。至于存在的問題,則看危害性的大與小。適當的寬容不是縱容,學生會從老師對他的寬容中感受到老師到對他的關愛,更容易發自內心想改過,努力改過,最終被轉化將不是問題。
二
班上兩個孩子打架。
我把他倆帶到辦公室,先查看傷情,詢問是否需要上醫院。見一同學有皮外傷,我讓另一同學拿來消毒水,親自幫同學消毒。見其無大礙,我便讓他們跟老師說說事情的來龍去脈,說說自己的問題所在。當弄明白整件事情后,我肯定他們:“你們能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很好!一個巴掌拍不響,今天這事兩個人都有錯。按理,老師該各打50大板,但看在你們都被打過的份上,饒你們這回。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問題,現在要想想怎樣解決?”當“對不起”的聲音響起,此事已煙消云散。
上面案例可以發現:當班主任的都害怕學生打架,畢竟是安全問題。但凡遇到,一定要批評。可如何批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劈頭蓋臉的罵沒用,道理說教也不一定奏效。究竟怎么辦?以筆者經驗:學生之所以會動手,往往是因為性格、情緒控制等問題。首先我們要有同理心。處理打架事件的第一要務是要能感受他們的痛:“身痛”與“心痛”。“身痛”是指身上是否有傷,這需要及時處理;“心痛”則是指動手前后他們心里受的傷,這需要引導他們排解。其次,我們需要教會學生控制情緒,學會自我反省,學會寬容他人,學會解決問題。上面案例中,學生打架本就該批評,但老師一樣能表揚、肯定學生的自我反省。同時老師對學生的寬容就是言傳身教,讓學生學會寬容他人。當從理解和幫助的出發點處理問題時,批評就會散發出一種奇異的魔力。學生感受到的不是指責而是關愛,不是冷酷而是溫暖,自然而然就會接受老師的批評;相反,冷言冷語,就容易傷及孩子的自尊。教育家陶行知說,在教育孩子,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
表揚與批評,這兩者本就不是對立,而是相融。然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柔還是用剛?是表揚多點,還是批評多點?是有聲表揚還是無聲表揚?是當眾批評還是私下批評……這都得見仁見智,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改進。教無定法,適合最重要。總而言之,作為教育者,善用表揚與批評的藝術,就能幫助學生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