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
在完善微課資源建設和應用上,通過開發并應用配套的本土非遺舞蹈課程微課教學資源、探索教學模式等研究中進一步提煉更優化的傳承實效。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薄弱環節時,再通過反饋會、驗收會、匯報會等等一系列活動來進行深入研討。下面重點從思想認識、資源優化、應用渠道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把握本土非遺舞蹈課程微課資源建設的科學性
在研究中發現,由于當地制作“本土非遺舞蹈”微課的教育工作者人數不多、技能不夠強、知識儲備不夠扎實,參與當地本土非遺文化傳承的(學校)教學基地數量比例較低等多方面原因,在不同程度上減慢了本土非遺舞蹈類微課資源庫建設的進度,導致當地“本土非遺舞蹈”的微課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廣度和深度上仍有拓展和深挖的潛力。想建設好廣東省“本土非遺舞蹈”的微課資源,要加強對“本土非遺舞蹈文化”保護的認識,培養一批精通“本土非遺舞蹈”并且具有制作微課技術的教師,方能推動微課資源建設進度。
(一)要強化微課資源在“教”中起到的效果認知。通過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豐富課堂非遺舞蹈微課教學資源,不但加速了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同時,微課資源結合了教材內容資源和課堂教學設計資源,能具體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難點,彌補老師教學中存在的技能不足,填充展現展示模式單一的薄弱部分,還能使課堂中的多個教學環節做到環環相扣。
(二)要強化微課資源在“學”中起到的效果認知。將非遺舞蹈文字類靜態資源資料轉換成動態的視頻資料,使得書面化文字類靜態元素變得真實化、再現化、立體化、情境化,使之靈活靈現,將學習者身臨其境地帶入到非遺舞蹈的發源地開展學習。教師通過播放微視頻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們運用直觀法觀看視頻的方式,學習傳統非遺文化知識。這種觀看微課的方式比教師運用講授法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把握本土非遺舞蹈課程微課資源的系統性
任何一種教學資源,都需要具有系統性,也是教學過程中的必然準則。通過制作非遺舞蹈有關的微課教學資源,用現代信息技術為運作載體,讓本土傳統文化更好地得到傳承保護。在保護傳承這些文化的同時,達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開發多個本土文化的音樂舞蹈拓展性課程、豐富音樂課堂教學資源、豐富和填補音樂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等目標,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優化結合。
在制作思路上,在將本土非遺舞蹈的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過程中,開發以“本土非遺舞蹈”內容為主、兼顧中小學各學段的藝術課程標準和國家教材編寫思路,編制系統性的微課教學資源。通過以現代數字化技術制作,以數字化作品的方式呈現,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舞蹈教學資源的系統性融合。比如:從非遺舞蹈的歷史淵源和由來、發源地的地理環境、傳承現狀和傳承人、相關的知識鏈接和拓展、表演面具和道具的特征、表演形式和表演順序、音樂特點和伴奏樂器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理論性、科學性、開拓性、創新性和實用性的系統歸納和優化。
在制作步驟上,通過開發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課堂教學改革等一系列實驗中進一步提煉更優化的教育理念。按照“非遺舞蹈文化發源地采風收集資源——提煉和優化采風原始資源中具有教育價值的元素——開發鄉土非遺舞蹈課程——匯編課程配套的教學用書——制作課程配套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網絡共享——教學用書與教育部審核教材內容整合——鄉土課程與國家課程融合,國家課程校本化——在常規課堂教學運用”等步驟開展,進行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研究,實現“建設微課資源——教學實踐——再補充資源——再實踐。”
在制作內容上,把每一項本土非遺舞蹈通過提煉和優化,制作成系列微課,按照“由來篇、教學篇、欣賞篇”的內容制作。由來篇主要是對非遺舞蹈的歷史淵源、發源地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舞蹈表演形式、舞蹈道具和音樂等進行介紹;教學篇主要是針對非遺舞蹈的動作元素進行分解和示范;欣賞篇主要是非遺舞蹈的藝術作品的展示。同時,我們要突出提取非遺舞蹈文化的精髓,把優化濃縮的知識點融進微課中,運用信息技術使得微課達到高效而具有吸引力,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形成高效課堂。
三、把握本土非遺舞蹈課程微課資源的實用性
再好的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應用,必將失去其價值。要有效地應用現有資源,必然要選擇使用相應的方法和模式,才能將資源輸送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達到教學目標。這些資源可多渠道、多工具、多模式地應用到教學中,利用教育智慧平臺、教育類軟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現代化教育手段,根據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需求,在課堂中選擇性運用不同內容的微課資源進行教學。
這些資源可以多種形態呈現,可直接以視頻方式在手機或電腦等播放軟件直接呈現;可運用圖像識別和云空間技術,將微課教學資源轉換成二維碼,“一課一碼”,再將系列二維碼制作成碼課碼書呈現;還可把資源上傳到“教學資源云平臺”“人人通”“教育信息網”等網絡教育平臺,通過“互聯網”網絡呈現等等。多種呈現形態并存,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資源共享,深化微課資源在教學中的實用價值。
四、把握本土非遺舞蹈課程微課資源的教育性
發揮好本土非遺舞蹈課程微課資源的教育性,達到育人價值。本土非遺舞蹈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項非遺舞蹈都濃縮著當地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是一個多學科的綜合文化體系,有著獨特當地地域文化、技藝和歷史沉淀的綜合藝術。是藝術學科各模塊多元化研究的載體,是政治(道法)、歷史、地理、語文人文等多學科研究的載物,其有著精神文明、技藝審美、核心價值觀等育人價值,所有的微課資源都必須圍繞著育人的教育目標來建設和應用。
開展本土非遺舞蹈課程微課資源建設和應用,補充了當地學校美育教育中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微課資源庫,增強了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在多學科教育教學中知識面的聯系性和關聯性,增加了各學科的本土非遺文化微課教學資源。通過多學科共同建設和應用這些微課資源,共同參與本土非遺舞蹈課程的美育教學,達到學科融合“大單元教學”等方式的音樂課程改革模式,激發本土非遺舞蹈的美育育人功能。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