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花
2022年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也提出:勞動課程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在小學里開展勞動教育更需重視勞動課程的合理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起始水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職業體驗課程,則是一個很好的實施途徑,學校可以以《課標》中指引的“任務群”設計合適的職業體驗課程,讓學生在親身實踐和學習中,加深職業認識,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一、小學職業體驗課程設計的必要性
所謂職業體驗就是讓學生在真實職業情境中體驗職業工作內容,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勞動觀、職業觀及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小學而言,開設職業體驗課程能促進學校落實《課標》中各年段的“任務群”,能較好地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的啟蒙教育,能幫助學生在職業體驗課程中提升對不同職業在社會中的作用的認識,較好地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在勞動實踐中,從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激發創新意識,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二、小學“混合式”職業體驗課程設計的優勢
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職業體驗課程,就是基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是把傳統課堂和網絡課堂相融合的課程,是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改變學習方式,創新學習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課程。“混合式”職業體驗課程有效彌補了單一的網絡課程缺乏實踐和體驗的不足,也彌補了傳統職業體驗課堂資源少,受時空限制,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講解和學習,忽略對該職業的深度了解和探究以及職業價值的理解的不足。
三、小學“混合式”職業體驗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引領職業課程。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 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小學“混合式”職業體驗課程在設計上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目標設計其具體課程目標。
(二)以“線上+線下”形式促進對職業內涵的理解。比如低年段的職業體驗課程,可以根據課標中“任務群”要求,設計“校園清潔”小能手、“家庭收納師”智多星、小小“廚師”顯身手、辛勤的“小菜農”、奇妙的“剪紙”萬花筒等職業體驗課。體驗前利用互聯網推送該課程的圖文資料、微課、微視頻、繪本、課件等,指導學生認識體驗職業的特點,了解體驗職業的勞動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職業體驗過程中,教師、家長、該職業的代表進行現場示范講解或線上展示;同時注重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體驗過程的展示和體驗成果的展示;利用大數據和網絡平臺的優勢,開展線上和線下的解惑和進行個別指導,以及開展相應的測試、評比、總結。
(三)以“體驗活動”習得職業基本知識和技能。小學職業體驗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堅決落實好“體驗活動”環節并且落實好四個措施:一是在體驗過程中,要指導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二是在體驗過程中,要設計相應的示范、展示、評比活動;三是在體驗過程中,要強調勞動的安全和勞動紀律;四是在體驗過程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奉獻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及精益求精品質;四是在體驗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該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勞動者的艱辛,學會尊重勞動成果和不同職業的勞動者。
(四)以“多元評價”保障職業體驗課程質量。在小學職業體驗課程實施過程中,“多元評價”為課程質量保駕護航。多元評價體現在:勞動對象“多元”,包括學生、老師、家長、勞動指導專家、勞動代表等;評價內容“多元”,包括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紀律、安全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勞動習慣、勞動成果、勞動感悟等;評價形式“多元”,包括口頭評價、紙筆評價、線上評價、各類勞動成果展示、勞動能手等榮譽稱號評比、師生評比、家校合作評比、專家和勞動代表評比等;評價的時間“多元”,包括即時評比、階段評比、中期評比、總結評比等。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