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
【摘? 要】本文在研究高中語文教學中,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踐行“立德樹人”的要求,分析了學科素養與立德樹人的內涵;列舉相應的教學策略,包括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科素養及人文情懷、彰顯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營造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加強思維引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借助作文教學,踐行立德樹人教育觀。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立德樹人;學科素養
一、學科素養與立德樹人概述
(一)學科素養
“學科素養”概念的出現,在我國實施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歷程上建下了一座里程碑,為高中語文教學指出了更為明確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所謂學科素養,全稱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當形成的一系列必備品格與關鍵素質的總結,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四維度,每一維度的素養都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立德樹人”的號召下,語文教師應積極轉變過去死板、老套的教學方法,將目光放長遠,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挖掘語文教材中,有著核心素養培育功能的部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充實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學生對
語言文字的感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體
驗,鍛造學生的人格,使學生盡快成為社會需要的
人才。
(二)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要求廣大教師將“立德樹人”視作現代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矢志不渝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學生盡快成長為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新時代進步青年。語文學科有著鮮明的人文特征,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在語文課堂中,借助文質兼美的文章熏陶學生的精神世界、鑄造學生的精神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為學生終身的成長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為達到如上目的,語文教師應積極解讀“立德樹人”精神,不斷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失時機地利用語言文字的魅力,喚起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愿望,發揮語文學科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基于學科素養與立德樹人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近年來,在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引起了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的共同關注。目前看來,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進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相比過去變得更為先進,更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以及整個社會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教師應結合“立德樹人”“學科素養”教育觀,進一步加強對各種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研究與應用,使語文課堂煥發新生。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核心素養及人文情懷
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知識內容的形象性、生動性更為突出,抽象性強的內容較少,符合高中生的學習特點。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鑄造學生的精神品質,教師可借助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使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為學生營造真實、生動的課堂情境,在多種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喚醒學生的情感追求,使語文教學變得更為發人深省,直至將人文素養與學科素養根植于學生的內心與腦海。為做好此項教學工作,教師在平時應多研讀教材,分析其中有哪些部分,是適合以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的,例如,對于那些名家創作而成,體現著作者對人生、情感的思索,有著鮮明的感情色彩的文章,就很適合使用情境教學法來教學,如在教學《我與地壇》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音樂《命運交響曲》,啟發學生的思索:貝多芬與史鐵生在人生經歷上,有著怎樣的共同點?引導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文章中作者展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品質,調動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及人文精神,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彰顯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目前看來,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并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中,習慣跟隨著教師的講解,亦步亦趨地完成知識學習,這實際上是極不利于學生的人格成長的,易使學生走入“死讀書”的困境。課程改革高度肯定了“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教育理念,倡導廣大語文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人翁”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習興趣的驅使下,自主完成整個知識探索過程,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踐行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環節。為達到如上目的,教師在平時可多使用“問題驅動類”的教學方法,以一系列啟發性、探究性強的問題,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為學生出示一些與“母愛”“孝道”有關的詩詞,喚起學生對這一主題的思索,如《游子吟》等,之后可為學生提出如下問題:文中1~3節點明了“我”與大堰河有著怎樣的身份差距?作者通過反復的詠嘆,表達出了怎樣的情感?文章4~8節是怎樣塑造大堰河的形象的?大堰河有著怎樣的品質?文章9~11節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結合12~13節,分析本文的主題是什么。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合作探究,期間可為學生播放抒情的音樂,以喚起學生對孝道的思索,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教師可在教室中巡回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學生經探究,會得出如下結論:文章1~3節說明“我”與大堰河的階級出身不同,但這不影響我們有著骨肉一般的感情,作者通過反復的詠嘆,為全文引出了濃郁的抒情基調。文章4~8節描寫了大堰河持家的情境,說明大堰河有著仁愛善良、勤儉的品性,表達了作者對大堰河的眷念與感激,文章9~11節,表達了作者對大堰河的同情及對世事的控訴,結合12~13節,引出了本文的主題——贊美、謳歌勞動人民并對勞動人民致以深切的同情。在得出如上結論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成長,在此基礎上,學生會深刻地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知識探索的成就感,樹立起堅定不移的學習語文學科的信心。同時,在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的影響下,學生會對文章中的大堰河產生真切的同情,對舊社會對人的壓迫產生更為深刻的思索,這有助于在學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鼓舞學生盡快成長為符合時代要求的進步青年,從而力所能及地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這顯然是符合“學科素養”教育觀及“立德樹人”的要求的。
(三)營造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
語言文字講究以情動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濃郁的感情氛圍,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引領學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并給予學生相應的資料,供學生進行探索,在了解作者的成長背景、當時的時代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經歷,講講文章為自己帶來了怎樣的感受,使語文課堂的情感氛圍變得越發濃郁,潛移默化地促進各種學科素養及道德品質在學生腦海中的生成與發展。以《孔雀東南飛》的教學為例,在指導學生通讀文章后,教師可為學生出示相應的資料,為學生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控訴封建禮教的殘酷之情的。教師可指導學生畫出文中描寫劉蘭芝人物特征的語句,如“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對這一人物的同情,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想通過本詩表達怎樣的內容,學生經過討論,會得出結論:作者借助劉、焦二人的故事,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寄托了人民群眾追求戀愛自由與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到這一教學環節時,學生會對封建社會的殘酷產生更為深刻的體會,從而認識到當今生活來之不易,在形成良好的文本賞析能力的同時,形成一定的人文情懷,這有助于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彰顯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四)加強思維引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不斷向著文章中縱、深方向延展而去,使學生的學習思維變得更為深刻且靈活,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內涵,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回應“學科素養”教育觀及“立德樹人”的要求。以《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循循善誘的教學語言,指導學生思索文章的深層次內容。為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設疑,如提問:“大家知道本文的題目是什么意思嗎?”此時學生大多會回答不知道,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分析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性格特點,明確“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解讀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以及這一形象的時代意義,增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與發展。
(五)借助作文教學,踐行立德樹人教育觀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踐行立德樹人教育觀的重要載體,這是因為作文體現著高中生的所思、所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關聯,因而教師能夠較為方便地從學生的字里行間中,察覺到學生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能夠較為輕松地借助特定的作文主題,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傳遞至學生的心中,這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素質,為學生給予有效的德育引導,最大化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踐行“立德樹人”。
教師可從如下角度出發,借助作文教學,實行語文德育:首先,借助作文主題,實行德育教育,如在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時,教師可給予學生類似的作文題目,同時給予學生相應的材料,讓學生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在下筆過程中,流露更多的真情實感,寫出自己真實的感悟;其次,借助作文評價,實施德育教育,在為學生撰寫評語時,教師應做到認真負責,切勿三言兩語、千篇一律地為學生撰寫評語,教師可針對學生在作文中體現出的人性閃光點,給予一定的鼓勵,若學生存在消極心理,也應給予一定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起健全的人格,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學科核心素養及立德樹人教育觀的指導下,語文教師應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德育元素,通過一系列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同時借助文質兼美的文章,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需求,彰顯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熏陶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真正符合“素質教育”要求。
【參考文獻】
[1]謝開.語文教材插圖及其美育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1(9):70-71.
[2]謝其頎.高中語文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初論[J].文教資料,2021(17):218-219+163.
[3]楊樺.關于高中語文新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教育文匯,20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