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在新一輪教育教學優化改革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幼兒教育改革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幼兒教師應注重大班生活區的創設工作,在其中融入“生活即教育”理念,豐富幼兒生活經驗的同時,促進幼兒綜合能力與素養的發展。本文針對大班生活區創設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立足于幼兒最近發展區、滿足幼兒生活需求的角度上,提出創設大班生活區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教育;大班幼兒;生活區創設
幼兒生活區活動是幼兒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在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加強生活技能。創設大班幼兒生活區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生活即教育”理念,落實高質量的生活教育,有助于為幼兒構建出優質的學習、生活環境,使其愿意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一方面滿足幼兒成長、發展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的提升,保障幼兒教育改革工作順利落實的同時,推動幼兒教育改革進程。
一、大班生活區創設的現存問題
開展日常幼兒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思維、智力、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力求促進幼兒實現全面、健康的成長與發展,對此,教師應注重對生活區的創設,為幼兒構建出優質的生活學習環境,以此做到對幼兒思維、智力層面的啟發,激發其主動參與意識,保障幼兒主動加入到各項區域游戲當中。在此期間,幼兒的獨立自主意識得到提升,生活技能得到提高,生活經驗得到發展,實現幼兒之間的主動交流,同伴之間相互幫助,進而形成優質的生活、學習環境。
然而,通過對實際情況的了解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部分幼兒園教師在創設大班生活區時,仍存在部分問題,尤其是創設物質環境的過程中,過于重視環境的美觀、整潔和衛生,忽視物質環境應發揮出的教育作用,整體環境創設存在缺乏合理性、教育性的問題,制約幼兒生活區活動的順利推進,影響日常幼兒生活教育目標的落實。比如,生活區的游戲材料,未能做到定期更換,導致幼兒長時間使用,長此以往,幼兒失去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致;或是生活區墻飾的布置缺乏教育意義和層次感,不僅影響教室空間的利用率,還會導致室內布置難以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制約幼兒審美意識與能力的提升。
二、大班生活教育優化生活區創設的策略
(一)立足實際情況,優化生活區創設
生活區是培養幼兒自主生活能力的重要活動區域,也是豐富幼兒生活經驗的關鍵路徑,因此,教師應重視對生活區的創設。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優先了解班級幼兒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方面,依據幼兒最近發展區,為其創設出優質的生活區環境,注重對其思維、素養、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強調素質教育。開展日常生活區活動期間,教師要注重整體環境,做到靈活、充分地運用各種教學工具,加強環境創設工作,為幼兒構建豐富且相對真實的教學情境,展現出幼兒活動區活動與幼兒生活之間的關系,以此促進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生活技能,感受到更多生活感悟。
所以,教師創設大班生活區期間,應針對墻面、美陳布置等進行分析,充分利用幼兒熟悉的各種生活區活動資源,借助直觀的形象進行教學,鼓勵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主動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與教師和其他同伴一起交流和分析。這一環節有助于激發幼兒思維發散與創新。此外,教師在創設大班生活區時,可將相關內容進行延伸,實現課內外相互融合,繼而為幼兒擴展學習環境。例如:組織幼兒進行“認識花朵”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扮演“花仙子”的角色,通過卡片、照片、視頻等方式,讓幼兒了解不同花朵的顏色、種類等。當教師結束課堂教學環節后,可針對生活區的布置進行優化,比如可在幼兒活動區的墻面上粘貼各種花朵的圖片、貼紙等,鼓勵幼兒學習這些花朵的結構、顏色和名稱。幼兒還可以收集生活中看到的花朵照片,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了解花朵的名稱和開放時間等知識。為進一步幫助幼兒內化相關內容,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幼兒構建相應的學習情境,使其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中,深入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是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以此加強幼兒的認知、表達、分析等能力。
(二)立足情感教育,完善生活區創設
1.借助情感,為幼兒構建溫馨環境
為幼兒構建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用“愛”引導幼兒、感化幼兒,增強幼兒在學習環節的情感體驗,為其創設出一個充滿愛意的生活區,引導幼兒逐漸喜歡上學習,并善于觀察、發現和探究生活,促進幼兒主動與他人交流,繼而養成優秀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思維。對此,教師設計生活區時,要結合幼兒最近發展區,設計出溫馨的活動環境,這就需要教師在創設生活區、設計游戲方案時,要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面對幼兒,更多地關注幼兒,及時發現幼兒在學習、生活環節出現的問題,進而用溫柔的語言、輕柔的肢體動作等,指導幼兒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為,使其主動改正。
站在大班幼兒最近發展區的角度來說,幼兒已經擁有自主分析的能力和相應的邏輯思維,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借助感化教育的方法,加強對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指導,掌握在適當的時機表揚和鼓勵幼兒,做到尊重幼兒主觀意識的同時,最大程度上激發幼兒的潛力。教師創設生活區期間,應為幼兒創造更多展示自我、獨立思考的機會,鍛煉幼兒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幼兒進行實踐活動,借助多樣化且趣味性較強的活動,培養幼兒審美、實踐等能力。當幼兒之間出現矛盾時,教師要指導幼兒學會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鼓勵幼兒反思并勇于承認自身的錯誤,一方面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為其構建合作共贏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加強幼兒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2.利用實踐,提高幼兒自我管理能力
開展幼兒生活區教學活動時,教師應重視對幼兒實踐能力的鍛煉,加強其動手操作能力和自理能力,這樣有利于促進幼兒實現健康、全面的成長。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充分分析班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借助多樣化的游戲材料,提高幼兒自我管理、動手實踐等能力。例如:帶領幼兒進行“彩色拖把”的游戲活動。面對大班幼兒教師可組織其進行常規性的值日活動,在這種需要幼兒實際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教師很容易掌握幼兒的自理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比如,部分嬌生慣養的幼兒在擔任值日生時,出現桌子越擦越臟、綠植澆水太多、桌椅擺放不整齊等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加強幼兒勞動意識和能力,教師可結合拖把這一勞動工具,組織幼兒進行實踐活動。
首先,教師為幼兒準備一個長度為80cm的塑料棒作為拖把的桿,而后,用一些廢舊的棉布制作拖把的頭,并在拖布的把手上纏繞多種顏色的彩帶或即時貼,顏色豐富的拖把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幼兒的目光;其次,當教師發現幼兒對拖把產生興趣后,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幼兒討論:“拖地時,你習慣怎樣拿著拖把?”“哪一種拿拖把的方式能夠將地面擦得干凈呢?”此時幼兒會積極參與討論,并喜歡用彩色的拖把拖地;最后,教師鼓勵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制作“彩色拖把”,教師選出其中最實用、最漂亮的幾個拖把,放在生活區,供幼兒值日時使用。
3.尊重幼兒,引導幼兒參與區域管理
通過對幼兒實際情況的了解,大部分幼兒具備較強的規則意識,每每看到不遵守規則的現象時,總會憤憤不平或是向教師、家長“告狀”。結合這一情況,教師可趁著幼兒規則意識較強時,與幼兒進行討論和交流,如:“說一說生活區的規則有哪些?”“你認為生活區游戲規則中還可加入哪些內容?”等。在教師的逐步指導下,讓幼兒參與到區域管理當中,一方面發揮幼兒自身的規則意識,另一方面鼓勵班級所有幼兒,學會自覺遵守的習慣。
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引導其形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教師在創設生活區時,可讓幼兒將規則繪畫成標記和標識,并將其粘貼到生活區,督促幼兒時刻遵守規則。當幼兒直接參與到區域管理環節時,會使其不自主地產生一種責任意識,進而自覺遵守區域游戲規則,長此以往,有助于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三)立足因材施教,創設個別化活動區
個別化活動區是指幼兒能夠自主選擇的一種學習區域,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手段。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獨立思考和自理的能力,開始愿意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師可利用大班幼兒的這一特點,為其創設多樣、豐富的個別化活動區。
1.借助教學材料,融入生活化元素
教師在創設個別化活動區時,應為幼兒提供一些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材料,吸引幼兒目光的同時,提升幼兒的操作質量,以此保障教育目標的實現。例如:創設以“百變造型”為主題的生活區。最初,幼兒會根據教師提供的“梳頭發步驟圖”練習簡單的馬尾辮造型,只用到“造型百寶箱”中的梳子和橡皮筋。在多次操作后,幼兒已經逐漸掌握這種簡單發型的梳法,為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教師可增加“造型百寶箱”中的頭飾,如帶有彈簧的發夾、帶有小珍珠的塑料繩等,再結合多樣化的“造型工具”,鼓勵幼兒自主創造多樣的發型,教師可給幼兒拍照,并將照片發送到班級家長群中。這樣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增強幼兒的審美意識,有利于對幼兒思維、能力層面的培養。
2.借助主題活動,落實個別化活動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教師開展日常幼兒生活區活動以及創設生活區時,應保障各種教學活動的主題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對此,設計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幼兒最近發展區,不斷細化主題目標,在主題活動的背景下創設個別化學習、生活活動區,為幼兒提供深入學習、相互交流的機會。例如:在傳統節日主題的活動中,教師可在生活區中布置多種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典型物品及操作材料,如元宵節的花燈、端午節的粽子和龍舟、中秋節的月餅等,這些物品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熟悉傳統節日,還能激發幼兒產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進而激發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又或者在“我要上小學”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利用彩紙引導幼兒自主制作筆套,鼓勵幼兒在動手制作時,感受到手工活動的樂趣所在。既動手又動腦的實踐活動,可以加強幼兒對生活教育的體驗,促進其充分表達自己將要上小學的喜悅情緒。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大班幼兒創設生活區時,教師應積極組織幼兒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幼兒思維、智力的發展;借助多樣化的游戲情境,指導幼兒將學習活動與生活相關聯,找出其內在聯系,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鞏固幼兒基礎知識與生活能力;此外,教師要用愛意為幼兒構建出優質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以此推動幼兒實現全面、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寶花.基于幼兒生活,構建畢業典禮——大班畢業典禮組織的思與行[J].幼兒100(教師版),2022(6):17-19.
[2]沈澤煒.淺談“區中區”視角下提升大班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實踐策略研究——以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為例[J].教師,2022(8):84-86.
[3]姚秀娟.關注幼兒生活,生成適宜課程——以大班生成課程“南瓜恰恰恰”為例[J].早期教育,2022(5):50-51.
[4]呂佳.大班幼兒生活過渡環節的自主優化策略[J].讀寫算,2021(2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