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勝男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工作中,教師要積極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提升其綜合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要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設計主題,指向價值觀念進行建構,讓學生拓展各種資料,教師要關注他們的即時動態并加以引導,還要調動各種社會力量設計出符合學情的實踐活動。最終使綜合實踐活動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策略;初中道德與法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自身興趣愛好出發,并結合實際生活發現問題,用科學探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綜合實踐活動,體現出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提升自身實踐能力。
一、基于生活體驗,確立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要面對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根據他們的生活變化而變化,其主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有哪些生活中感興趣的主題,圍繞這些緊密聯系生活的主題展開探索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對哪些生活問題感到困擾,圍繞其困惑點確定主題。
如圍繞“創新改變生活”這一課,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生活體驗,設計多種不同的活動主題。如有的學生對現代科技的了解不夠深刻,那么教師可以設計資料搜索、自主探究方面的活動,如設定主題為“了解生活中的創新技術”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需要通過上網瀏覽、采訪調查等方法了解過去和現在的區別,看看有哪些創新技術是近十年出現的。有的學生對科學技術有一定了解,但是不知道自己要如何運用創新思維更好地改造社會,那么可以設定主題為“我的創新好主意”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要結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展現創新想法,例如和小伙伴一起創編新曲、編寫劇本,為父母烹飪新式菜肴,用有新意的方法解答數學題等等。還有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對創新和生活的關系認識不夠深刻,則可以設計主題為“互聯網的優缺點”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以辯論的形式開展活動,說說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困擾,分析如何才能揚長避短,怎樣利用互聯網改變世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學生還可以說說創新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興趣,還是能創造大眾的幸福生活。這樣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其主題就更加豐富,學生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項目。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彈性,不要被限制在條條框框中,圍繞同一個問題,教師可以設計若干不同的主題,滿足所有學生的體驗和研究需求,學生可以分小組參與到不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如此一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就有了可選擇性,他們也能彰顯出自主性。
二、指向價值觀念,自主建構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他們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關鍵階段,教師要把握住這個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完善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服務社會”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在社區中的角色責任,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明確參加公益活動的積極意義。教師可以設計“服務社區,體驗愛心”活動,為社區貢獻自己的一片愛心,學生可以結合社區的具體情況和自己的能力自主設計活動內容。如有學生發現本社區有很多老人,由于子女不能在身邊照顧自己,所以他們只能獨自在家,不僅生活不方便,也很不安全。針對這種情況,聯系了社區有關負責人,組織了社區助老小隊,學生和成年人一起思考自己能為老人做什么。如成年人可以給老人搬運重物、代買食物、日用品等等,孩子則可以利用休息時間陪伴老人,以消除其孤獨感。在實踐活動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說說該活動給了自己什么啟迪?學生可以圍繞“奉獻自我,能讓自己得到什么”“如何衡量付出和收獲之間的平衡關系”等問題展開討論。如有學生提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一開始得不到老人的信任,他們還認為自己別有企圖,但是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讓老人消除了誤會,最后成了忘年交。看到老人的笑臉,讓我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以后還會長期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繼續奉獻一片愛心。”親身的實踐體驗勝過百次說教,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要友愛待人,也看到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意義。
在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中,學生自主建構各種知識,并提升了自我道德修養。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了解了什么是集體主義原則,提升了法治意識,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放式的課堂體現了以生為本,能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全面提高自我認識。
三、打破時空界限,拓展資源
道德與法治是綜合性學科,課程內容涉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等各方面的內容,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開放性的學習時空,讓他們利用網絡有目的地自主搜索資料。又或者在實際生活中觀察、討論,以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源,讓實踐活動的內容更為豐富。
圍繞“延續文化血脈”實踐探索活動,學生需要打破時空界限自主搜索各種不同的資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拓展的內容、形式、手段等角度入手,引導他們學會如何拓展資料。在“內容”方面,學生要試著用思維導圖整理思路,看看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搜索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資料,如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區,收集拉薩、西安、內蒙古等各種地方的文化,還可以用對比法看看不同地區的習俗有哪些異同點,還可以從意義入手,說說探訪文化血脈有什么積極意義。在“形式”方面,學生也要具有開放性的視野,他們可以選擇上網搜索相關的史料增長見識,也可以向歷史、地理老師咨詢或與之討論,又或者來到博物館從實物史料中獲得信息。在“手段”方面,學生可以用各種方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如可以采用“關鍵詞”法,將資料按照不同的關鍵詞進行分類,可以根據地區不同分成“內蒙古、新疆、黑龍江”等,并將相關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又如可以根據資料的呈現方式,將文字資料整理成表格,將圖片、視頻收集到各種不同主題的文件夾中。在完成了資料收集后,學生要自主分析,用個性化的方式整理歸納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最終撰寫調查報告說說對中華文明的認識。
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靈活處理各種教材內容,開發并挖掘各種課程資源,進而建構多樣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設計出更新穎的實踐互動。學生可以在搜索資料的過程中展現出創新性,主動挖掘信息和發言交流。由各種資源滲入的課堂成為了“一池活水”,學生的實踐能力會有所提升。
四、關注即時動態,凸顯主導
學生道德認知和思想情感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的影響來形成和發展的。在組織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也要起到主導作用,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當發現他們陷入困境或者出現爭執的時候,教師就要及時引導,提供教學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樣教師就成了活動的參與者、幫助者,也是整個實踐活動的促進者。
圍繞“情緒的管理”這個主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他們切實了解各種情緒的具體表現,追溯情緒的來源,思考如何消除負面情緒。該活動分三個環節:在導入環節中,學生要互動討論說說有哪些情緒,并分小組選擇探究主題。教師在引導中要幫助他們分析什么是消極情緒,什么是積極情緒,它們分別對人有什么影響。在活動環節,學生要分小組搜索有關資料并解決情緒問題,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是強是弱,參與活動是否積極。如有學生因為活動內容出現了爭吵,教師則要加以疏導、調停,可以讓他們圍繞當前的矛盾,思考如何消除同伴之間的隔膜。學生提出了“交流法”,相互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耐心說服對方;“冷靜法”,先各自思考問題,在冷靜后再討論。在總結歸納階段,學生則要說說自己對情緒的認識。教師此時要引導他們辯證思考問題,并學習如何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如可以探討一下怎樣將負面情緒轉變成正面情緒,負面情緒是否一點積極作用都沒有,喜悅等正面情緒如果積累過多,是否會產生反面效應。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就找到了探索的方向,學習效果自然能提升不少。
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問題并共同分析,然后試著一起解決問題。教師的介入能引導學生提升自主性,更好地消化理解課堂中學到的各種知識,并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認識問題的能力。
五、調動社會力量,協同共進
綜合實踐活動使得道德與法治課堂超越了單一課堂的時空界限,能讓學生面對整個社會。教師要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如社區居委會、醫院、企業等等,組織他們參與到綜合性更強的社會活動中。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體驗中體現創造性,也讓課堂呈現出開放性。
在設計“多彩的職業”主題實踐活動的時候,如果能得到社區居委會、企事業單位等的幫助,則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前的職業現狀,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教師可以將該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在“參觀訪問,了解職業”環節中,聯系企事業單位,讓學生切實了解各種職業,通過實地觀察、傾聽講座等方法收集信息,了解有哪些新生的職業。在“調查研究,參與實踐”環節中,教師尋求居委會的幫助,組織學生參與到力所能及的社區崗位中,如擔任家庭糾紛調解員,幫助社區居民解決家庭矛盾。又如可以擔當“垃圾分揀員”,監督各個家庭是否注意垃圾分類。在“展望未來,制定計劃”環節中,學生要結合調查環節收集到的資料,思考自己將來打算從事什么職業并制定成熟的計劃,分析現在開始要如何努力。如有學生認為將來成為居委會工作人員能造福社會,可以研究如何提升外來人口的歸屬感,讓他們融入到社會中。在計劃中,他認為自己要努力和他人交流,學會如何待人接物,不斷提高情商,將來才能更好地勝任居委會工作。
學者巴班斯基認為課堂教學的教育作用不僅取決于教學方法,而且取決于教學者的組織形式。優秀的教師善于將各種社會力量綜合調動起來,讓學生到企業參觀,投入到社區公益活動中,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的形式,而且也提升了教學效果。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在實踐活動中提供必要的條件和設備,充分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動手、動口、動腦,最大程度解放他們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的狀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結合學生特點完善綜合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則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形成良好的品德。
【參考文獻】
[1]趙建偉.綜合實踐活動視角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組織與優化[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6):39-40.
[2]黃傳美.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構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J].教書育人,2021(10):58-59.
[3]何華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策略分析[J].家長,2020(3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