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
科普童話也叫做知識童話,主要采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為學生介紹科學知識。小學時期的學生思維發展和理解能力較弱,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特點決定了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充滿童趣的、具有想象色彩的童話故事等內容。科普童話抓住了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和對科學的追求心理,運用簡單的語言為學生講解科學知識,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科普童話占據著一定的比例。科普童話與科學童話存在區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科普童話的講解,分析科普童話的文體、語言運用和思想價值等內容,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補充學生的科學知識。
一、科普童話類文本概述
科普童話是指采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童話故事。在科學知識的普及基礎上加上一種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象征的手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其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
科普童話具備童話故事的基本特征,趣味性語言和故事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受到學生的廣泛喜愛。科普童話的內容與科學知識有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探究興趣,形成科學思想。
二、小學語文科普童話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難以動搖的知識本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認為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科普童話類文本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其中的科學知識,關注的是“科學”和“知識”。這樣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雖然能夠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但是不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科普童話的呈現方式是童話,其中展示的內容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形象的物體,那么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想象力發展將受到限制。
(二)過于現實的客觀呈現
優秀的童話作家都會選擇在遵從現實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虛擬形象的創作和童趣的表達,借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的想象表達客觀事物的特征,方便學生的理解。在小學語文科普童話中,故事大多數都是擬人化表達,內容也豐富,情節大膽。但是沒有脫離對生活的客觀呈現,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揮。
(三)絕大部分是編者編寫
經典作品是經歷幾代流傳下來的,具有較高的學習價值。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不乏科普類童話文學作品,其中包含著重要的科學思想和優秀的寫作方法等內容。但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科普童話多數是由編者編寫的,失去了時代氣息和經典代表性的科普童話雖然質量較高,但是缺乏一定的經典性和無可替代性。
三、小學科普童話類文本的應用價值
(一)為學生科普知識,宣揚科學精神
科普童話中介紹的內容是真實、嚴謹的,采用的文體是童話,語言充滿趣味性,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科學知識。科普童話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學生介紹大自然,引導學生在探索大自然中動植物的秘密的過程中產生探索的欲望,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在科普童話的學習中,學生能夠了解到許多神奇的動植物,在科學嚴謹的事物學習中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讓學生體會科學文體的表達方式
科普童話的語言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夸張、擬人、比喻等手法的運用將原本復雜晦澀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學生在獲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掌握科學知識,獲得能力的提升。在趣味性閱讀中,學生收獲知識,得到啟發,產生思考。小學是學生基礎知識積累的時期,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時期,通過科普童話的學習,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也將得到發展。
四、科普童話與學生想象力發展的關系
(一)激發學生對未來世界的探索興趣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能力和素養,形成科學精神。在了解科學世界、掌握科學規律的基礎上更好地融入生活。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科普童話能夠將抽象復雜的科學知識轉化為虛擬的形象,在充滿童趣的表達和展示中為學生講解科學知識,吸引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科學世界的欲望。
(二)保留學生天真的思維方式
在科普童話中,大自然的一些生物都具有生命,花草樹木都會說話,有自己的感情,能夠做出不同的回應。這種語言表述方式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童話的角度解釋科學原理,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理解科學知識,也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對科學知識提出問題,產生探究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形成探索宇宙、破解科學難題的理想精神,通過科學造福人類。
(三)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
科普童話既是學生了解科學與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的一種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輔助學生構建科學知識框架、在離奇的幻想中突破時空限制的一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也有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五、小學語文科普童話類教學策略
(一)分析文體境界,把握兒童本位的準確定位
科普童話是兼具“科學性”和“童話性”的文體形式,既關注內容科學性,也關注語言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接觸的世界是有限的,學生的生活經歷也不足以支撐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學生的形象思維與科學知識的抽象性特點相違背。教師在教學中最好選擇學生能夠理解的、充滿童趣性的故事講解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將科普童話以形象具體的方式展示出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文1“和大人一起讀”教學中,學生主要學習的是《小松鼠找尾巴》的科普童話。學生通過閱讀和分析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通過找花生知道花生是生長在地下的常識。大部分學生只見過花生,但是不知道花生究竟生長在哪里,是根部、莖還是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花生的根、莖、葉、花朵等部位,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花生在哪里?”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小松鼠與鼴鼠的對話,看著多媒體中花生開的花和鼴鼠描述的“花生可好吃啦”,學生和小松鼠一樣在腦海中幻想一大片成熟的花生,想象花生的味道。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故事結尾,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卻沒有看到花生。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每天”說明什么?表達出小松鼠怎樣的心情?最后小松鼠看到了什么?小松鼠一直等了多久?當它發現沒有花生的時候,它會想什么?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小松鼠,通過“每天”去看花生表達出小松鼠急切的心情。在漫長的等待后,小松鼠沒有看到大片的花生,心中不禁開始發問:“花生到哪里去了?是被誰偷走了嗎?”在學生的疑問和探究中,教師揭開土地下的秘密,學生發現原來花生的果實生長在地底下,掌握了大自然動植物生長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幾種植物,讓學生猜一猜這些植物的果實生長在什么地方。
(二)明確語言運用,讓語言表達更富童趣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通過語言的使用和分析掌握文本內容,通過語言之間的聯系構建起文本之間的聯系,分析語言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內涵。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模仿和練習,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科普童話的講解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表達效果,在童趣、準確的語言表達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1第二課《我是什么》教學中,文本主要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解釋了水變成云的過程。文本段落的語言表達充分體現了科普童話文本表達的層次分明和條理性特點。比如其中“有時候我穿著白衣服……又把紅袍披在身上”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將云在不同時間和天氣下的顏色進行描述。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水還會變成什么顏色,然后通過排比句的形式進行仿寫。學生在分析和仿寫訓練的過程中掌握了科普童話的語言表達特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分析掌握科普童話的語言特點,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將文本知識內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且將其應用在寫作和實際生活中。
(三)辨別思想價值,激活學生思維靈性
兒童的世界充滿幻想,他們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幻想的故事充滿冒險與驚奇。新穎的故事和變換的故事情節對兒童來說充滿吸引力,想象為他們的世界增添了無限色彩,讓他們時刻充滿生機與活力,對世界充滿期待與幻想。科普童話正是基于兒童這一身心發展特征出現的,是滿足兒童的閱讀和學習需求、從兒童視角出發進行自然界動植物描寫的。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文4第十四課《小蝸牛》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閱讀和分析后總結文本的主要內容和思想,并且通過討論說出自己的感悟。大部分學生只能從表面分析出“不放棄”的道理。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在學習中的每次進步和每個階段的學習為例,讓學生了解學習中也需要這種不怕苦的精神,永遠保持樂觀的心態,永遠學習和進步。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資料,比如《蝸牛去旅行》,或者與蝸牛有關的兒童歌曲,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感受蝸牛身上的寶貴品質。在小學語文科普童話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點一點地接觸大自然,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探索未知的科學世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接觸的自然世界是有限的,大自然中的科學知識是無限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科普童話類文本的講解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奧秘,通過科學思維分析和解釋自然現象,在了解自然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產生敬畏心理。通過科普童話的學習,學生對科學的了解更加深入,在學習中產生科學價值觀和探索大自然的意識。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科普童話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童話故事的閱讀中了解大自然,分析文本語言和文本內容,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尊重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本性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