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翔
語文識字教學具有基礎性和重要性,基于此兩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需要給予重視。根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外在特點和特征,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衍生的計算機程序,進行教學環節的設置和優化。在小學語文漢字教學中,雖然有記憶等方面的困難,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集中于無法合理進行場景化用詞。因此,教師需要場景化設置,培養教師使用計算機的基礎技能,進而可以根據字詞意義,進行場景化設置等具體教學活動的開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以及傳統識字教學的弊端,提出沖關設置、講述緣起、場景重現三個利用互聯網進行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等輔助手段進行教學設計,在識字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電腦,進行漢字的拆解、組合等動畫或者視頻形式,將漢字的筆畫等內容進行傳授,從基本形態聯系上構建小學生的漢字認知規律體系。但是小學生在具備基本的寫、畫等能力的基礎之上,書寫漢字和認識漢字不會成為最大的教學問題,而是在缺乏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形成的運用能力缺失問題是目前比較常見的問題。因而,教師需要從創建場景化教學的角度出發,思考小學生的識字理解問題,從而將互聯、互動的教學理念和個性化場景設置聯系起來,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率。
一、計算機應用下的教學現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識字教育作為識字寫能力的第一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至關重要。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小學語文識字的教學已經初步“互聯網”化。
(一)巧用設備:多媒體設備的普及使用
多媒體設備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課堂設置,小學語文的課堂設計要積極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多媒體具有極大的兼容性,可以同時具有視、聽兩個方面的內容。識字教學的重點是認識、知道和了解,學習語言的第一步就是認識漢字,多媒體可以用現代化的方式呈現漢字,例如教師可以將漢字的書寫動畫等內容通過視頻的形式呈現。同時,現代教學也注重對教師的多媒體使用培訓。學校配備多媒體設備和音響,教師會定期進行使用設備的培訓,用科學技術輔助新教學的順利開展。隨著教師群體的年輕化,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已成為常態,學校和教育部門也在積極推動多媒體走進課堂。
(二)形式孵化:在線課堂游戲的設置
傳統的課堂教學為增加趣味性,在識字教學環節設置猜字謎等游戲。隨著多媒體和互聯網的使用,教師可以利用更加有趣的互聯網游戲環節。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在線資源,教師只需要在課前充分了解識字游戲規則,設置好課堂游戲環節時間,不需要再制作手工等課前工作。在線課堂游戲由專門開發游戲的專業人員進行設計,具有極大的趣味性,增加了課堂中的互動,將識字環節變成游戲互動環節。互聯網游戲進入課堂,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例如在進行在線拼字游戲時,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同學上臺進行拼貼組合,一方面復習所需知識,另一方面開啟新課堂內容。
(三)內容充實:利用新媒體進行課后復習
小學識字教學的內容集中于拼、寫兩個環節,拼音設置和筆畫書寫的掌握具有寬泛的衡量度。教學中最常見出現的情況就是認識不會書寫,或者組詞但是不會情景化使用。新媒體可以設置多種檢測模式,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單一模式。課后復習是增加學習效果的關鍵一步,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小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在線復習的使用,可以將每一位同學的數據進行單獨統計,如做錯的題目和順序,形成每位同學的獨特的數據,方便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基于識和寫兩個環節,教師可以在利用新媒體時進行復習內容的充實,例如新增閱讀語句和增加之前課文中的句子進行復習,形成獨特的復習順序和方式,增加學習內容的寬泛性。
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傳統策略的弊端
在以往的識字教學中,時常可見教師千篇一律地出示新課要求教授的生字詞語指名“小老師”帶讀,或者采用“開火車”輪讀、全班齊讀等教學形式,教師忽視了每篇課文生字詞的異同情況,看似熱熱鬧鬧、行云流水般的教學活動之后,學生對于生字的掌握情況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原地踏步。
(一)預習環節:機械抄寫
在識字教學的預習環節中,比較常見的就是抄寫。所謂的抄寫就是按照課本內容的順序,進行“三字一詞”等抄寫式記憶,學生容易出現厭煩的學習狀態,部分教師會規定次數和順序等完成作業的方式。傳統的機械抄寫在短時間內會呈現一定的記憶效果,例如學生會在課堂檢測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理解層面的問題。預習作為開展課堂活動的第一步,需要學生初步了解漢字,需要學生在之前的學習基礎上進行再次學習。每位同學的學習基礎不同,抄寫對于已經掌握結構或者對需要學習的漢字有基本了解的同學有效果,但對于不了解構字法和對詞語陌生的同學來講,是被動和消極的接受式學習。抄寫等機械式學習需要在現代化的教育中進行擯棄,用有效學習取而代之。
(二)課堂環節:課文內容理解
孤立的、機械式的記憶只是短暫記憶,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牢記生字,掌握漢字音、形、義構字的規律。因此,在識字教育環節中,教師會設置課文內容理解的環節幫助學生進行應用式理解。部分小學語文的課文情景對于缺乏生活經歷的學生會形成理解障礙,不同地區、不同成長環境的學生,理解程度不同。傳統的課堂設計中,教師只是將需要認識的漢字進行課文內容中詞語的套用解釋,例如在進行“組詞”時,將課文中的詞語進行劃分,部分漢字會出現強行劃分的狀況,導致課文內容理解出現偏差。長此以往,對于詞語的劃分和漢語語法的學習形成錯誤學習方式的培養,阻礙高等級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對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造成不良影響。
(三)課后作業:組詞造句
在教學環節設置中,課后作業作為量化課后復習的方式,成為“雙減”的重要工作內容。在傳統的語文課后作業中,比較常見的就是造句。課后作業作為符合遺忘規律和認識熱點的教學環節設置本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由于急于求成和缺乏科學依據的設置,課后作業已經成為學生的負擔。在識字教育的環節中,組詞造句的作業設置模式已經過時,漢字的語境極其廣泛,需要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在實際場景中進行運用才能增加記憶,才能更好地理解詞語的內容,將詞語內容進行深化。傳統課后作業的組詞造句環節,最大的弊端在于缺少語境,使用單一的想象語境,造成理解偏差。
三、場景化思維走進小學語文識字課堂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科育人”為主旨,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展與提升學生的語言思維,并適切融合教育信息技術,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最終助力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一)識字有效性:沖關設置
識字教學的有效性在于會積極利用所學內容完成內容寫作,也是通常所指的“作文”。因此,有效性是一個比較長遠的角度,沖關設置類比于等級游戲的規則,將效果變成累計式增長,而非獨立時間段內的單一衡量。“沖關設置”除了上述含義之外,在實際教學中主要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循序漸進性。教師要用長遠的目光進行教學課程設計,在預習階段設置基礎認識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設置重要理解環節;在課后作業中設置復習鞏固環節,將課堂前后的環節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語文教學識字的教學既是小學語文階段的基礎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只有做好基礎的認字學習,才能進行語文理解的學習。識字教學的有效性,從沖關設置的角度出發,體現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重要性。
(二)識字科學性:講述漢字緣起
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科學性,只有運用科學理念進行知識的傳授,才能培養科學人才。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育中,有部分教師認為,由于學生的基礎認知不同,因此漢字起源教學法缺乏基礎性,會形成知識斷層。漢字構詞、形成等緣起知識,是極為豐富的詞義語境,學生進行角色化扮演,發揮充分的想象力,進行模擬真實參與,將知識與游戲融合,寓教于樂。單一的知識性傳授,難免會造成接收滯后性。運用科學的教學環節設置,將科學知識與漢字緣起等游戲、娛樂等活動結合,將突破語文識字教學的困境。科學識字必須以學生的言語活動為中介,且漢字呈現必須以書面語言為載體。即數量上要滿足學生大量的閱讀需要;質量上要滿足學生發展規范、典雅書面語語感的需要;層次上要定位于學生書面語言的“最近發展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置大量的閱讀場景,幫助學生進行詞義理解。
(三)識字趣味性:多場景重現
小學教師要采用適宜、巧妙的載體,注重情境的創設,提高教學效率,發揮每個識字教學環節的最大效能。多場景出現,符合學生的記憶和遺忘規律,重復出現在不同的文章、句子、詩詞、活動等學習環節中,將學生的詞語進行場景式重復,增加識字學習的趣味性。教師應破除新授知識與學生原有知識間的屏障,創設適合生字教學的情境,架設生字合適的載體以推進教學,并結合文本語言讓學生感知生字語言環境,再配合相應的圖片,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漢字音、形、義的巧妙融合。此目的在于教師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傳統的知識體系在注重結構性的過程中缺少了發散性,發散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運用場景設置等環節,增添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要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科學性,需要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以學生為本,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漢字規律與互動規律,通過巧妙地重現語境的有效策略,提高識字教學質量,以有效促進學生識字能力的提高、核心素養的提升。在積極運用互聯網的同時,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與新時代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同步發展,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