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烏溪江,主源發于浙江省龍泉市青井披云山,次源發于福建省浦城縣石子巖大福羅峰北麓。兩源流經龍泉,至遂昌縣龍洋鄉外龍口匯合,是浙江省第一個立法保護的河流。主流全長161.3公里,衢州境內長63公里。20世紀50—80年代,先后建成黃壇口水庫(水電站)和湖南鎮水庫(水電站);20世紀90年代初,被劃定為市區唯一集中式供水飲用水水源地,是衢州市的“大水缸”;2015年,設立了浙江省面積最大的國家濕地公園——浙江衢州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近年來,衢江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市、區發展戰略,緊扣水源和濕地保護兩大目標,建機制強管理,控污染保生態,抓民生促共富。上下聯動、部門聯合,科學謀劃、綜合施策,拼搏奮進、銳意進取,開創了適應區域發展的濕地與水源保護新模式。
衢州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北起黃壇口水庫大壩、南至湖南鎮水庫衢江區與遂昌交界龍鼻頭處,范圍為黃壇口水庫和湖南鎮水庫水域以及水庫兩側第一山脊線內的陸域,總面積約124平方公里。公園于2009年12月經原國家林業局批準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015年12月正式通過驗收,是浙江省面積最大的濕地公園。2016年10月,入選衢州市首批“五水共治”示范教育基地;2017年1月,入選浙江十大“最美濕地”。濕地水質常年維持在I類、II類標準,域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堪稱“浙西南的物種基因庫”。
建章立制 規范管理強保障
以29個區級相關單位和5個庫區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成立水源與濕地保護領導小組,建立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出臺衢州市烏溪江飲用水源(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工作考核辦法,推動水源和濕地保護工作部門聯動機制的有效運行。與庫區四個鄉鎮聯合組建4支共22人的巡護隊伍,及時發現、實時報告、妥善處理各類破壞水環境、濕地生態環境的行為。制定《衢州市烏溪江飲用水源與濕地巡護員管理辦法》《衢州市烏溪江飲用水源與濕地巡護員考核辦法》《衢州市烏溪江飲用水源與濕地巡護隊管理抽查制度》等系列巡護隊伍管理和考核制度。并建立網格化管理、日志臺賬記錄、GPS巡護考勤系統、巡護隊長月例會制度等日常巡護制度,切實發揮“保護之眼”的作用。建立市綜合執法局衢江分局烏溪江大隊,現有3人駐局辦公;衢江公安分局派駐民警1人;設立衢江森林公安警務室;衢江檢察院駐水源保護局檢察官辦公室等,為開展聯合執法提供人力、物力支撐。構建形成了以水源(濕地)中心為主,領導小組、派駐機構和巡護隊伍為輔,庫區群眾積極參與的“1+3+N”的保護管理模式。
重拳出擊 鐵腕治污見實效
迎難而上、破難而行,借中央環保督察東風,開展濕地公園內黃壇口飲用水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工作,僅用20天就完成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唯一一個自然村65戶154人整體搬遷,創造了“衢江加速度”。該項工作受到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搬遷工作組被評為全市“十大最美年度人物”。關閉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碼頭,并完成區域內太陽島、臥龍山莊、水月灣、湘思島、月亮島等5個景點農家樂去功能化和收儲工作,建成取水口水上隔離帶1.3公里,圍繞黃壇口一級水源區建立約4.6公里沿庫陸上隔離帶,實現了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封閉式管理。依托遠程視頻監控、無人機等手段,協調開展聯合執法,共同處理保護區內捕魚和非法垂釣行為24起,形成了有力的震懾。建立黃壇口水庫長效保潔機制,實現黃壇口大壩200米警戒線以上水域—湖南鎮破石大橋約650萬平方米,單程25公里水面的全面保潔。每年打撈湖上漂浮物百余噸,明顯改善水環境。水域、陸域雙管齊下,重治理強保護,從源頭出發,確保“一江清水流出衢江”。
綜合施策 資源保護出成果
積極爭取上級各類專項資金,通過補植綠化與封育保護等手段,開展湖南鎮生態恢復項目、破石鳥類棲息地修復、項家河床棲息地修復項目、沿庫濱岸林相改造等項目10余個,建成生態涵養林12個,沿線林相改造累計達35公里。投入約2000萬元,建成牛頭灣生態修復示范地147畝。開展生態緩沖攔截區建設,項目總面積約2.6萬平方米,緩沖帶岸線長約350米,建設截排水溝總長約1300米,沉沙池27座,種植植物及其他攔截措施約1700米,地表植被恢復約1.46萬平方米,消納濕地約750平方米。該項目列入浙江省22個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之一。項目建成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為全省實施生態緩沖攔截區項目建設提供示范樣本。分期分段對破石溪、白塢口溪、湖南溪、坑口溪等入庫支流開展綜合治理,項目概算約4000萬元。每年人工放流增殖漁業資源2次,累計放流夏花3000萬尾,冬片共計約11萬公斤。據2020年綜合科學考察成果顯示:公園內有維管束植物1415種,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伯樂樹、榧樹、櫸樹、野蕎麥、香樟、花櫚木、毛紅椿、香果樹等9種;公園內有脊椎動物325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有中華秋沙鴨、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云豹、黑麂5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鷴、小天鵝、鴛鴦等18種。“浙西南物種基因庫”保護成效顯著。
心系民生 助推共富辦實事
“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以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痛點、堵點為實際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注重庫區產業發展。新建小微通信站22個,新建及修建碼頭6座,解決農民飲用水困難自然村7個。建設千年農夫小鎮,發展特色民宿;組織并扶持水庫沿岸村莊進行老化板栗林改造。累計種植二年生油茶苗7.8萬株,發放有機肥390噸,完成了約1380畝的板栗林改種油茶項目,惠及238戶。引導庫區產業轉型升級。鼓勵發展新型、有機農業,設立烏溪江水源保護區產業轉型補助資金,扶持保護區內茶葉、中草藥、林下經濟等生態產業,帶領庫區百姓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向“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轉變,切實提高保護區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兩山”轉化彰顯實效,山水鄉愁里的精神富足愈加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