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晟蘭
[摘 要]為切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長足發展與進步,本文將對新時期如何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進行分析與研討。本文首先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依據進行了闡述,其次對協同模式構建的注意事項進行了解析,再次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實現路徑,以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成為當前社會各界所重點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其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同時也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較為嚴重的影響。因此,為切實幫助大學生應對心理問題,高校需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以輔助協同、環境協同及教育資源協同等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依據分析
1.1 理論依據
協同學也被稱為協和學,該學科理論的研究重點在于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影響關系。當各個子系統相互影響時,其整體系統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轉變。協同學也是一門相對較為典型的橫斷學科,其可以為當前的問題處理及事物認知等工作提供較為強大的支持,同時其也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思維。
協同效應是協同學的核心思想,協同效應的最大特點便是有序,倘若協同系統中的各個要素之間沒有任何的關聯,都是以獨立的形式而存在的,那么協同系統中的任何結構都將無法形成。
協同思想是對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揭示,當系統的某一個數值到達臨界值時,協同現象將自動出現,這可以充分地說明自組織是當前協同系統進行有序化處理的潛在依據,自組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協同效應的發展。一般情況下,協同系統的自組織性越強,其所能實現的協同效應也就越強[1]。
1.2 現實依據
根據服務的主體及服務對象,高校心理健康輔導模式可以分為三種模式,分別為適應性輔導、障礙性輔導及發展性輔導。三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現實生活中,相對較為單一的心理輔導模式與高校學生的復雜心理之間有著較大的客觀矛盾,想要有效解決這些矛盾,便需要將三種輔導模式進行協同,使得多種心理輔助模式互相配合,從而解決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 協同模式構建的注意事項
在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進行構建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要防止協同模式構建的簡單化。相對復雜的系統是通過其內部的各個要素以非線性的形式進行協同而成的。非線性并不是多種要素的相加,在對協同教育模式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務必防止其簡單化趨向。在協同模式構建的過程中,各種要素要相互關聯并相互配合,形成一個科學有序的系統。
第二,協同模式的宏觀行為及各個子系統的合作效應可以充分地反映其系統的宏觀性質。因此,當前的構建人員可以對其系統要素進行有效的整合,將系統的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在進行協同模式構建的過程中,要分清其系統要素的主次,并將其放置在對應的位置,以此來切實提升協同模式構建的質量及效率。
總而言之,在對協同模式進行構建的過程中,構建人員需要切實預防其簡單化,同時還需要對系統要素進行有效整合,以此來構建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促進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全面發展[2]。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分析
3.1 師資隊伍協同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切實做好師資隊伍協同,以此來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發展。當前,我國從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共有三支,分別為德育工作人員、心理學工作人員及醫務工作人員。其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力軍,三者都有各自的優勢及作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缺陷,因此需要將三者結合,使其可以優勢互補,緊密配合,構建一支高素質且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并以師資隊伍協同的形式,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需要切實做好基礎理論學習。如借鑒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培養模式,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都需要接受長期的學習與培訓,通常都擁有教育專業、醫學專業或哲學專業的學士學位證書。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需要切實提升自身的實踐操作水平。如心理健康教育人員要在導師的帶領下進行臨床試驗,在得到專業的認證資格后,方可獨立進行作業。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需要提升科研能力,在教育中要對細小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以此來不斷地拓寬視野,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除了上述三支力量,高校的管理人員以及其余的教學人員都可以對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全方位的配合,主動地參與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的構建工作,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地與當前的日常教學相結合,以此來切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發展質量[3]。
3.2 教育資源協同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是開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線人員,為切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高校需要充分地整合教育資源,做好教育資源協同,整合社會及家庭等多方教育資源,全方位地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人員需要改善育人環境,并對其組織領導體系進行構建和優化,為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完備的設備及合適的場地,切實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后勤保障。其次,高校教育管理人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其活動的整體性,需要以當前的教學規律為基礎。最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將學生作為主體目標,保證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高校是當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陣地,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除高校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切實做好教育資源的協調工作,與家庭及社會進行聯合,為學生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社會需要傳播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加大宣傳力度。社區也需要切實發揮自身的教育功能,如開展培訓班或組建心理健康關愛委員會等。總而言之,單純依靠學校的教育力量是無法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因此需要對家庭及社會等教育資源進行協同,共同構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確保高校學生的健康成長。
3.3 輔助協同
在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諸多高校所采用的協同模式一般為“個別輔助”模式,該種協同模式有著較強的計劃性,需要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一些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身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障礙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隨之發展,以團體為主要輔助對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開始得到全面的關注與重視。與“個別輔助”相比,團體輔助的適用面相對較廣,其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特征,高校學生普遍有著從眾心理,容易受到團隊中其他成員的影響,因此很多學生都喜歡團隊輔助協同模式。同時,團隊輔助協同模式還可以為高校學生提供一些特殊的社會生活機遇,借助團隊的影響力,給團隊成員帶來一定的益處,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生活經驗,改善原有的不良行為及習慣。此外,團體輔助協同模式還可以有效地幫助高校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集團性及組織性是團體輔助協同模式的重要特征,可以促進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發展。但是在應用團體輔助協同模式的過程中,也不是完全舍棄“個別輔助”協同模式,而是需要將二者充分結合,多管齊下,使得二者優勢互補,從而切實提升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切實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及社會價值[4]。
3.4 環境協同
環境協同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的協同,也是當前高校的文化環境。高校需要最大限度地對自身的環境優勢進行挖掘,以此來為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良好的文化環境,形成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高校文化及環境都是高校的潛在課程,其所能發揮的教育作用有時遠比其課堂教育更為深遠。因此,高校需要切實構建環境協同模式,積極建設并發展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從而使學生真正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務。對于大學生而言,高校環境及高校文化有著諸多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便是其代表功能之一。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幫助。因此,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地融入校園文化。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進行協調整合時,將學生作為主體。同時,家庭環境及社會環境都與高校環境看齊,家庭環境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而社會環境可以使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始終保持自我清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5 機構協同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各個高校對于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絕大多數高校都構建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組織機構,同時安排分管領導,對心理咨詢中心、學工處及院系的心理健康組織進行有效的領導。并在實際的工作中,將其進行充分的整合,使工作可以有序地向前推進。
高校管理人員在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進行協同的過程中,可以組建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并構建與之相關的下設組織,如年級心理教育輔導組織、班級心理教育輔導組織及院系心理教育輔導組織,從而使當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協同系統更具層次化。
除此之外,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還需要立足實際,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監護機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有效的監護。
3.6 教學活動協同
教學活動是當前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現實載體。在教學活動中,蘊含著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進行充分的了解與掌握,以此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需要始終著眼于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及心理變化規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析與研究學生的心理結構,以此來更好地制訂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尋找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構建長效的學生激勵機制,使得學生可以在教學協調模式下發現自我,并對當前的教學活動中所收獲的經驗及體會進行整理與消化,全面促進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
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的實現路徑
4.1 構建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保障機制
高校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構建完善的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保障機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真正地實現高校的全方位育人作用。高校管理人員、行政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等都需要堅定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學生所思、念學生所念,學生一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及時對其進行干預,切實保證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
4.2 做好線下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構建
首先,高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同時做好教育宣傳活動,并在當前校園內部開展學生喜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沙龍漫談及朋輩教育競賽等,以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激發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情,使得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學習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從而真正地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水平。
其次,高校需要在線下建立心理咨詢室,以此來為學生開展綜合性的心理咨詢服務。可以根據所接待的學生的不同情況,采用多元化的輔導形式,如團體輔導、個別輔導等,使得學生的基本心理訴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最后,高校需要對當前的心理咨詢形式及手段進行創新升級,完善當前的心理咨詢工作,通過多樣化的心理咨詢手段,如沙盤治療、催眠治療等,來切實應對學生的心理危機[5]。
5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不僅可以提升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質量,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空白,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員需要借助多元化的協同模式,從多個方面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高校學生的后續學習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卓瀟,姚本先. 高校心理咨詢倫理的結構與優化——基于Nvivo11的質性分析[J]. 衡水學院學報,2023,25(1):113-119.
[2]劉湘玲,王俊紅.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路徑研究[J]. 教育觀察,2023,12(2):30-32,36.
[3]季海菊. 汲取、滲透與轉化——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 中國文化與管理,2022(2):49-65,258.
[4]李大偉,劉紅,王剛.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研究——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的運用》[J]. 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2):1928.
[5]李嫚嫚. 新形勢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J]. 大眾文藝,2022(24):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