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璐
[摘 要]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著教學內容落后、教學方式僵化等問題。本文從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針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和改善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信息化、現代化社會的到來,對我國人力資源的結構和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國民經濟的發展不但需要科學家、工程師,更需要高素質技能型和勞動型人才,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當前形勢下,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世界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數量逐年上升,與此同時,高職在校生的規模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但從總體上來看,職業教育依然是現代教育體系發展中的短板,尤其是近幾年,學生對于職業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在上升,這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對高職學生的實際培養過程中發現,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阻礙其得到良好教育的關鍵因素。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培養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素質,當前,高職院校所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內容大多延續了普通大學的培養模式,部分內容和結構并不符合當下高職學生的需求。而受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高職學生所面對的心理壓力更大,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也高于其他人群。因此,建立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特點的課程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
受社會文化因素和學校環境因素的影響,高職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當中,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思想沖擊,呈現的心理特征也與普通大學生略有差異。與此同時,社交媒體軟件所帶來的大量信息的沖擊,也讓現如今高職學生的心理呈現出明顯的時代性。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1 價值觀念多元化
大學階段是個體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期,受互聯網發展的影響,網絡已經滲透到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高職學生的學習交流也因此變得更加方便快捷,知識面的廣度不斷延伸[1]。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遇到問題后能夠結合問題和環境進行積極的思考,并勇于針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個性化見解,甚至喜歡以成年人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網絡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復雜性特征,也給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網絡中所存在的良莠不齊的信息,對身心發展不夠成熟的高職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甚至一些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認不清理想與現實的區別,這側面表明了高職院校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
1.2 自我意識增強,個性化特征明顯
高職學生的自我意識體現為其獨立傾向明顯,他們想要擺脫他人,尤其是家長、老師的監督和支配。他們開始獨立地看待并評價權威、集體和社會,不再簡單地認同和跟隨,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隨著獨立性的提高,高職學生的自我控制性也有所增強,能夠更加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對自己進行有效地約束。然而,大學生在走向獨立、追求個性化的過程中,又會出現“矯枉過正”的問題,表現得過分獨立,甚至是逆反。
1.3 缺乏自信,學習動機不足
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過去的學習生涯中大多成績不理想,相比普通高校學生,高職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學習適應性不良、缺乏學習動機等特點。首先,高職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依然保留著高中的學習習慣,采用中學時期的學習方法,不善于主動學習,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和節奏。其次,高職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很多高職學生是因為高考失利進入了職業院校,他們大多把這種失敗歸結為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強,這種習慣性的錯誤歸因方式會讓他們在學習中自責,自然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具體表現為不愿意上課、不能集中精力專心聽課、不愿意動腦筋、厭倦學習等。
1.4 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但是過度依賴網絡
“00后”的高職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逐漸成長起來的,他們與網絡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受到互聯網信息傳播特點的影響,高職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強,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再只關注現實生活環境,而是會通過便捷的網絡條件,擴充各種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謀取新的發展。但是,網絡在給高職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部分學生被網絡輿論導向所左右或是對網絡過度依賴,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有的高職學生在網絡環境和網絡游戲中尋找精神的寄托[2],逐漸脫離現實生活環境、逃避社交,不僅嚴重影響了人際關系的發展,也導致這部分高職學生越來越依賴網絡,不愿走出舒適區,心理問題逐漸凸顯。
2 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的現狀
2.1 教學內容落后
高職院校所開展的心理課程,其內容主要以心理學導論、情緒管理以及人際關系、職業生涯規劃等部分為主。與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材相比,可供高職院校大學生選擇的心理健康教材相對較少,只有寥寥數本是從高職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根據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編寫而成的。這導致了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發展不統一,難以滿足現在心理變化迅速的學生群體。而且現有的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和趣味性,很多學生表示在上課過程中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教學內容的滯后一方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無法起到改善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現狀的作用。
2.2 教學形式單一
心理健康課程重在激發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所以有效的心理課程需要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或者根據課程目標設置不同的活動去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但因為心理健康課程是公共基礎課,在實際的教學中采用的多是大班教學模式,每堂課的學生接近二百人,受師資力量、教學場地和上課人數的制約,目前心理課程能夠采取的授課方式還是以講授法為主,課程主要圍繞教材上的理論知識,由教師向學生講解。這種通過理論教學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的教學模式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2.3 教學課時量少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共只有32個課時,分兩個學期授課,這與涵蓋內容較多的心理知識和學生的心理需求是不相符的。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所涵蓋的內容比較寬泛,涉及高職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受課時量的限制,教師要對所講授的內容進行取舍,無法有效關注到學生所重視和需要的知識。
2.4 學生的思想上存在誤區
高職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依然存在誤區,一方面,部分學生認為只有有心理方面疾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3],而他們普遍認為患有心理問題、精神問題的人就是“神經病”“精神病”,并且部分學生對于患有精神性疾病的人有排斥心理,從而不能客觀地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另一方面,部分高職學生認為心理健康知識無關痛癢,即使認真學習了,也沒有實際的作用,所以相比而言,他們更愿意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提高上去。
3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進對策
3.1 明確課程的性質和定位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課程的開設旨在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培育其心理健康意識,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質,使其掌握調節心理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并優化心理素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的發展。同時,教學內容的選取也要體現高職學生的特色,從高職學生目前的需求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3.2 精選教材,提升課件的制作質量
新形勢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依然采取大班教學模式,針對現有的這種教學模式,想要提升教學質量,就需要教師合理采用多媒體教學。首先,教師要精心選取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教材,同時也不能拘泥于教材內容,根據每節課的主題和課程目標,有效結合熱點內容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豐富教學內容。其次,教師要提升教學課件的質量,課件是現代教學中常用且必備的手段,也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一環。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明確教學的重點內容和內在邏輯,善于將文本資源、網絡視頻資源和社會資源相結合,做好排版工作,突出課件的實用化、簡單化和視覺化,以這樣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授課質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不同于一般學科的教學,因為這門課程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掌握相關心理概念、學會相關心理知識,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在上課的過程中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和發展自我,所以這門課程更關注的是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針對這樣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就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講授法,目前常見的適用于心理課堂的教學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案例教學法、互動體驗法、討論辨析法、游戲參與法、角色扮演法等。個性化教學模式的融入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對于教師而言,其在探索個性化教學的同時,也能夠逐漸找到適合高職學生的多元化教學思路,進而尋找到適合學生的、適合不同學習主題的教學形式。
3.4 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最根本的問題是學生在課程中扮演的是一個“接受者”,而不是一個“感知者”[4],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更多地借助于教材上的知識點,而非學生的感知,造成了學生不能從課堂中獲取其想要獲取的知識。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看作一個能夠讓學生觸發心靈的思考、切實緩解不良情緒、獲取愉悅感的平臺,而非簡單地拆分教材的內容和章節、羅列出不同的知識點和心理學概念,要求學生去掌握。后者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感覺課堂乏味,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轉變教學理念、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自在的環境,拉近師生的距離,通過自主討論、自主探究和自主表演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然、主動地融入其中,用心感受、自我體會,從而水到渠成地達到教學目的。這種參與課堂所帶來的真實的感受比單一的知識在學生的腦海里停留的時間更長。
3.5 搭建心理健康的網絡教育平臺
互聯網的影響力體現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于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挑戰也是全新的機遇。如何更好地借助網絡平臺的優勢,搭建符合當前高職學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是需要我們去重點關注和思考的。這不僅可以打破線下教育的局限性,幫助學生拓寬掌握相關心理知識的渠道,同時還能夠作為輔助課堂的形式逐漸達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目的,打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刻板印象,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活動參與度,使其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當中。因此,學校要抓住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著力構建面向本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習教育平臺,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識,滿足不同的受眾群體的喜好,做好相關工作。
3.6 改變課程評價體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目前,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考核方式依然以記憶考核為主,通過“出勤率+期末考試”確定最終的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已經脫離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初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身心健康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課程目標是課程考核的依據,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和高職學生的心理現狀,考核方式的設置應當走出試卷的禁錮,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理論,用一張試卷決定他們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檢驗的是學生是否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動力,是否能夠解決在實際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在考核方式的改進中,高職院校可以加大過程考核的力度,采取心理測驗、撰寫自我成長報告、演繹心理情景劇、做社會調研等方式來考核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起單純地讓學生去理解和記憶一些概念,這種考核方式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而學生通過情景劇和實際調研也更能發現自身的問題,有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對自身的心理狀況也會更重視。
4 結語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是適應學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改革的過程中既要把握課程的目標和定位,選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課程主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明確心理課程考核體系應當遵循的原則,注重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同時整合網絡平臺的資源,延伸課程載體,創造多元化的學習機制,在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基礎上,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石明月. 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構建 [J]. 科技視界 ,2022(11):102-104.
[2]焦蕊. 淺談當代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及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9):244-245.
[3]張佳楠.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對策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1):59-61.
[4]王興立,白潔,孫斌,等.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5):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