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摘 ?要:“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學校、教師、家長要合理減輕小學生作業負擔。對教師來說,作業數量的減少意味著質量要相應提高,自身擔負的責任也更大。為此,教師必須從思想和行動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控制好作業的總量并解決作業的設計問題,實現少而精、精而有趣的作業設計目的。文章基于“雙減”背景,針對小學語文童話文體作業設計展開研究。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童話文體;作業設計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并不只是對“量”的調整,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還要注重提高“質”。教師應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圍繞童話文體形式特點,從作業布置時間、形式、層次等多方面入手,優化作業內容,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一、“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原則
(一)以文本內容為抓手,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童話文體作業設計要以文本內容為抓手,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當下語文教學流行群文閱讀,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教學方法,將文體相同的文章組合為一個單元,再圍繞單元主題進行作業設計。想要保證作業的質量和效果,教師要明確作業目標和評價標準,在內容上推陳出新,采用作業超市、生活體驗的形式,讓作業更具趣味性、創新性和實踐性,有助于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加強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探究。教師還可以創設帶有情境的作業,在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進而主動參與到思考和探究中,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二)基于學生立場,考慮學生學習全過程
作業設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尤其是語文作業設計,要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為了增強學生的主觀體驗,教師可以圍繞文本內容,結合生活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基于此,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得到有效凸顯,加上教師不斷改進作業形式和內容,使作業設計內容更加多元化、新穎化,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參與到作業的完成中。
(三)發揮學科優勢,精心設計特色作業
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積極發揮學科優勢,圍繞文章主題設計具有學科特色的作業;還可以對課堂知識進行適當延伸,有效銜接課內外的教學,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作業中享受學習的快樂,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二、“雙減”背景下設計小學語文童話文體作業的策略
(一)設計好作業時間
從教學角度來講,作業時間一定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如果學生完成作業時間較長,會產生厭煩感、無力感,學習效果反而會下降。作業時間較長,還會壓縮學生的睡眠時間和娛樂時間,嚴重者還會影響第二天聽課效率。
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應分為書面作業和開放性作業兩類,其中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建議不超過1個小時,開放性作業設計要重視控制探究問題數目。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減少無意義的抄寫作業,結合文章內容、主旨設計探究性作業內容,學生在課后完成作業時,需要回顧課堂所學知識及掌握的知識點,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達到復習的目的。
以《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例設計作業,為了同時兼顧作業的“質”與“量”,教師應設計多樣化探究性作業,具體內容如下:
【教材鏈接】
1.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紅頭的旅游路線:嘴—( ? )—( ? )—( ? )
(2)紅頭的心情變化:害怕—( ? )—( ? )—( ? )
2. 填上適當的詞。
勇敢的( ? )高興得( ? )
笑瞇瞇地( ? )拼命地( ? )
【小試牛刀】
3. 用畫線詞語仿寫句子。
(1)我要是一答應,就會被青頭發現。
(2)青頭大吃一驚,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頭牛用尾巴輕輕一掃,青頭就給摔到地上了。
【靈活運用】
請輕聲讀課文,從描寫青頭行動和語言的句子,感受青頭( ?)的品質。
作業的容量雖小,卻考查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耗費時間較少。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內容,教師還可以編制自評表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填寫表格,提高教學效率。
(二)設計好作業形式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盡量避免設計機械單調、重復性較強的作業或懲罰性作業。作業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形式上也必須要多樣化,單調的書面作業較為枯燥,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而形式多樣且具有一定實踐性的作業更受學生喜愛,還能激發部分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以《一塊奶酪》為例設計作業,為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環節的作業內容:在教學前設計預習作業,讓學生熟讀課文,結合自己的理解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內容可以是字、詞等基礎知識,也可以是對故事內容的梳理或是感悟等,為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正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課堂作業,圍繞文本內容制作探究學習單,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閱讀課文內容,理清課文主要寫了( ? )?指揮小螞蟻( ? )時,一塊( ? )引發了一場風波,并用簡潔的小標題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根據學習探究單的內容,學生需要先以較快的速度默讀全文,勾畫出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再與小組其他成員展開討論,提取句子中的關鍵詞,將學習單填寫完整。在成果匯報階段,要說清楚童話故事中“螞蟻”和“奶酪”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教學結束后,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計課后作業:1.結合課文理解完成課后習題;2.復述課文內容,并和小伙伴交流討論;3.小組合作編寫新的童話故事:如果你沒有閱讀過這則故事,猜猜奶酪和螞蟻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螞蟻隊長會說什么話?有什么想法?又有哪些動作?由此,學生可以加強對童話故事的了解,認識到故事中蘊含的道理,進而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設計好作業層次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展開分層設計。首先,教師應通過日常觀察和測試結果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程度,并將學生分為多個層次,逐一進行作業布置。作業可以設置為三層,第一層的內容較為基礎,針對基礎性較弱、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第二層內容為提高層,針對自我學習能力不強、思維能力較好、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第三層內容為發展層,適用于知識接受能力強、成績優秀的學生。這樣的作業設計既可以面向全體,又能夠照顧到個體的差異性,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師還可以在學生面前認真批改作業,加強面批、面改,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答疑。以《小馬過河》為例設計作業,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已經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內容,分層作業設計如下:
【基礎】
1. 找出文章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組詞。
2. 在括號中填上適當的詞。
一( ? )老馬一( ? )麥子一( ? )小河
一( ? )老牛一( ? )松鼠一( ? )伙伴
3. 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詞。
( ? )的小馬( ? )的小河( ? )的松鼠
( ? )的老牛( ? )的麥子( ? )的老馬
【理解】
1. 按照課文內容填空。
(1)老馬告訴小馬:“孩子,( ? )別人說,( ? )不動腦筋,( ? )試試,是不行的。”
(2)他下了河,小心地( ? )。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 ? ),也不像松鼠說的( ? )。
2. 學習完這篇文章后,有哪些啟示?
3. 生活中是否遇到過與小馬類似的困難,大家是如何解決的?
【拓展】
以下活動二選一:
1. 與同學合作,圍繞童話故事制作課本劇。
2. 小組合作,嘗試改寫或仿寫童話故事。
在學習課文后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分為基礎、理解、拓展三部分,明確區分作業的任務難度。同時合理控制作業數量,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實情和語文基礎逐個完成學習任務,進而鞏固課堂中所學內容,達成有效復習的目標。教師則要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明確指出他們知識面中的薄弱點,并適當調整之后的教學方案,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快速發展。
(四)改變作業評價
除了以上的幾點策略外,教師還需要對作業評價方式進行優化,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評價作業時應將過程性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的關注,并給出綜合性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激勵性的評價要求加大對學生表現的關注力度,盡可能將學生所有的優點都羅列出來,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特別是對學困生,要針對其優點給予及時的鼓勵,也要委婉指出其不足,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
以《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為例評價作業,為了加強學生對文章表達形式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促進思維的發展,教師應加強面批講解,根據不同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不同問題,給予不同方式的指導答疑。
【基礎】
問題: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急性子顧客在幾天內提出幾次做不同衣服的要求?慢性子裁縫是怎樣對待這個顧客的要求的?
學生錯誤回答示例:冬天;裁縫店;4天;4次;答應。
小學生在思維上存在一定的惰性,在回答問題時會選擇較為簡潔的語言,直接說出問題的答案,不能說這種回答方式是錯誤的,但卻不完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面批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大家對課文了解得非常透徹,但在回答問題時,如果能適當擴展語言,則可以更完善地回答問題,有效減少失誤。再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運用完整的語言說出答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糾正自身的錯誤,完整地說出了答案:故事發生在冬天,地點在裁縫店中。急性子顧客4天內提出了4次要求,裁縫每次都會答應顧客的要求。基于此,學生先獲得了教師的肯定,再被教師指出自身的不足,可以有效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培養學習熱情。
【發展】
問題:哪些語句體現了顧客急性子的性格特點?
學生錯誤回答示例:第2自然段中“我想做件棉襖……請問師傅,您準備讓我什么時候來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第5自然段中“顧客噌地一下跳起來:‘這么慢啊!”。
學生找到的答案是正確的,但并不完整。因此,在面批的過程中,教師要先肯定學生的解題方法,再指出第7自然段中也包含正確答案,鼓勵學生按照文章順序,從前到后、逐句閱讀,借此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拔高】
問題: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裁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這一題目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并沒有標準的答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部分學生在解題中會出現跑題的情況,教師在面批中可以帶領學生重新分析文章人物,在反思和總結中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錯誤并糾錯,進而促進綜合能力提升。
三、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實施是對教育的又一次改革,教育想要取得效果,不能弄虛作假,也不能急功近利。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認識到傳統作業存在的問題,明確“減負”的價值,對傳統作業的優勢要接續、傳承,而對其中的弊端要改善和優化,從小處著手,腳踏實地,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及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收婉.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與互聯網+融合策略探究[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1):142-144.
[2]嚴峰. 巧借關聯思維優化課堂作業設計[J]. 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2):30.
[3]王麗華. 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0(34):164-165.
[4]陳久勝. 優化作業提高教學質量[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1):131.
[5]靖靜. 作業多元化設計策略[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1):212.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