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可為 吳逸波 魏宏
摘 要 為加強生態文明背景下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古樹名木保護,綜合運用文獻調研、現場調研及歸納分析等方法對平潭地區古樹名木保護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闡明平潭古樹名木所具有的多重價值。結合平潭地域特色及國家相關政策,確定古樹名木規劃保護利用的原則與目標為:整體保護,因樹制宜,信息化管理,近遠結合,公眾參與,建設管控,定期反饋;保護方案為:圍欄保護,樹體損傷處理,生長環境改良,有害生物防治,樹腔防腐填充修補,樹體支撐加固,防雷措施,枝條清理;利用方案為:保用結合,地域特色場所營造,承載鄉愁與歷史故事,舉辦創意活動。
關鍵詞 生態文明;古樹名木;鄉村振興;福建省平潭縣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65
古樹通常是指樹齡在100 a以上的樹木,它們是經過大自然優勝劣汰后所保留下來的活態文物;名木一般是指國內外稀有的、具有歷史紀念價值和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1]。古樹對于研究區域氣候變遷,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有“活文物”的美稱。古樹作為傳統村落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有效保護。為此,學者們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傅徽楠等針對快速城市化對古樹名木保護所帶來的影響,揭示了上海市現存古樹名木的種類、生長狀況和生境特征與空間分布,分析評價了其保護現狀,指出了現有古樹名木保護措施與政策的不足,制定了上海市古樹名木保護專項規劃控制導則,提出了保護區、控制區和影響區的概念,以及相應的強制性和引導性標準[2]。常瑋等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以廈門海滄古樹名木的保護規劃實踐為例,采用GIS與時空數據分析,剖析古樹名木時空特征,研究古樹名木與城市之間的空間關系,構建古樹名木分單元、分級管理管控、分類引導、信息化管理的保護規劃方法,為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方法與技術支撐[1]。范小莉等在山東古樹名木普查數據的基礎上,根據分級標準及相關概念,將古樹名木分為3個等級,以具體古樹名木為例,著重概述了山東古樹名木的獨特保護意義,并針對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保護建議[3]。申家軒以北京市大興區古樹名木為研究對象,探討大興區古樹名木在生長及保護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建議[4]。也有學者對古樹名木生長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研究,從而制定針對性的保護策略。姚劍飛等針對黃山風景區古樹名木的基本概況,從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詳細分析了影響古樹名木生長的因素,將影響因素分為2大類19小類,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山岳型風景名勝區及生境相似地區古樹名木的保護提供借鑒[5]。丁昌云等通過對泰州市主城區古樹名木資源進行調查,分析古樹名木衰弱的原因,將原因分成2大類6小類,并提出保護措施,為古樹重煥生機提供理論依據[6]。莊春夏針對佘山國家森林公園豐富的古樹名木及后續樹種資源,在總結其生境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古樹生長勢的因素(2大類7小類),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7],特別是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加強保護古樹名木的思路,為未來古樹名木的保護、病蟲害防治手段開拓了新視野。
以往學者研究主要針對古樹的分類分級、古樹生長因素及保護利用策略,對于福建平潭地區的古樹名木保護與利用研究還未見報道。當前,平潭綜合實驗區開發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些具有多重價值的古樹名木應如何進行保護與利用,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針對平潭地區古樹名木,在生態文明背景下,對平潭古樹名木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古樹名木的保護與利用策略,以期對平潭古樹名木保護利用提供借鑒。
1 ?古樹名木保護的意義
1.1 ?見證歷史,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平潭古樹名木數量稀少,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它們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包括了海島自然與歷史文化變遷,它們也是平潭傳統村落景觀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樹記錄著平潭海洋季風氣候變遷,具有極高的生態、經濟、人文和社會價值,同時也有著重要的科研、觀賞和歷史紀念價值[8]。加強平潭古樹的保護,是平潭國際旅游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對維護海島生態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是傳統村落重要的風景線
平潭的古樹名木令人賞心悅目,為傳統村落的自然及文化景觀增色,是村落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樹名木在調和濱海風貌與石頭厝傳統建筑景觀、突出平潭地域特色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論是自然遺存還是人類先祖手植的古樹,都是自然界優勝劣汰競爭機制中的強者。經歷千百年歷史滄桑的古樹,無疑是平潭植物景觀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存在。
1.3 ?是平潭海島居民的精神寄托
在平潭傳統村落中,古樹對于島民是吉祥的象征與感情的寄托,如北厝鎮山利村村委會附近的榕樹,樹齡約300 a,是山利村最古老的樹,胸徑約390 cm,樹高約16 m,冠幅約29 m,蔥蔥蘢蘢,枝繁葉茂,氣根發達,盤根錯節,綠蔭蓋地,樹下張燈結彩,象征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它像一把巨大的太陽傘屹立于山利村村委會廣場邊,時常有村中老人在樹下乘涼閑聊。對于北厝鎮山利村來說,鄉愁凝結在這棵300余年的古榕樹里,而對于山利村村民來說,無論身在何方,這棵老樹都在村民的心中,向人們傾訴著歲月的滄桑。
2 ?平潭古樹名木現狀
平潭具有豐富的古樹資源,依據《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LYT 2738-2016》及《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樹齡100 a以上的可稱為古樹。平潭現有古樹名木31株。其中,二級古樹(樹齡300~500 a)4株、三級古樹(樹齡100~300 a)20株、名木7株,分屬3科4屬5種。平潭古樹名木以榕樹為主,約占77%,木麻黃、筆筒樹分別約占10%,華桑約占3%。
榕樹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及東南亞國家,是園林綠化樹種。榕樹綠葉濃密,樹冠寬大,能有效吸收有害氣體,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改善景觀。在福建多數地區,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要在大門上插榕枝,稱“插榕青”。福州栽植榕樹歷史最早,公元904年,王審之為閩王時就開始栽植,至今有1 000多年栽培史。雖然目前平潭在管轄上直屬福建省,但平潭自古作為福州的一部分,自然也會生長不少榕樹,如北厝鎮山利村委會附近300多年的古樹。
木麻黃在我國南方沿海防護林尤其是基干林帶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木麻黃耐鹽堿、耐瘠薄、耐干旱,不怕海潮與沙埋,生長快速,因而是守護海疆的綠色衛士,它是目前平潭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無可替代的樹種,也是實驗區的區樹。
本文以平潭傳統村落山利村為例,介紹當地的古樹現狀。據調查,山利村5棵古樹主要分布于山利村村委會附近,均已掛牌,皆為榕樹,長勢較好。其中,三級古樹4株、二級古樹1株。1)古樹1位于山利村村民委員會西北方向約190 m,樹齡約110 a,三級古樹,胸徑約320 cm,樹高約14 m,冠幅約22 m,蔥蔥蘢蘢,枝繁葉茂,氣根發達,樹下張燈結彩,像一把巨大的太陽傘屹立于路邊一廣場中央,常有村中老人在樹下乘涼閑聊,生長狀況良好。2)古樹2位于山利村村民委員會附近,樹齡約300 a,是山利村最古老的樹,二級古樹,胸徑約390 cm,樹高約16 m,冠幅約29 m,蔥蔥蘢蘢,枝繁葉茂,氣根發達,盤根錯節,綠蔭蓋地,樹下張燈結彩,象征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它像一把巨大的太陽傘屹立于山利村村委會廣場邊,時常有村中老人在樹下乘涼閑聊,生長狀況良好。3)古樹3位于山利村村民委員會以東約70 m,樹齡約110 a,三級古樹,胸徑約330 cm,樹高約18 m,冠幅約19 m,蔥蔥蘢蘢,枝繁葉茂,盤根錯節,生長狀況良好。4)古樹4與古樹3距離約20 m,樹齡約110 a,三級古樹,胸徑約500 cm,樹高約11 m,冠幅約22 m,蔥蔥蘢蘢,枝繁葉茂,盤根錯節,生長狀況良好。5)古樹5位于古樹4東北方向約50 m,樹齡約110 a,三級古樹,胸徑約390 cm,樹高約15 m,冠幅約30 m,蔥蔥蘢蘢,枝繁葉茂,但頂部部分枝干無枝葉,盤根錯節,根系已深入旁邊的巖體中,生長狀況良好,現場調研發現樹池受到局部損壞。
3 ?建議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對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國土開發保護提出了新要求。古樹作為傳統村落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有效保護。
3.1 ?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原則
根據《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古樹實行分級保護:1)一級古樹(樹齡≥500 a)實行一級保護;2)二級古樹(300 a≤樹齡<500 a)實行二級保護;3)三級古樹(100 a≤樹齡<300 a)實行三級保護。城市規劃區內的古樹提高一級進行保護。2011年,國務院明確將旅游業作為四大主導產業之一;2016年,《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明確提出平潭“重點建設兩岸共同家園和國際旅游島”。平潭石頭厝傳統村落具有較為完整的村落肌理,結合平潭地域特色及國家相關政策,確定古樹名木規劃保護利用的原則與目標為:整體保護,因樹制宜,信息化管理,近遠結合,公眾參與,建設管控,定期反饋。
整體保護:即本體+周邊。即既保護樹木本體,又保護其周邊的原生環境,體現保護的整體性。具體是將古樹名木周圍的特色道路、風貌建筑、河流及有特色的物作為整體進行保護。平潭地區的古樹名木多數分布于石頭厝歷史建筑附近,可考慮與其進行整體保護。
因樹制宜:古樹名木的保護策略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對周邊的工程建設項目加以引導和控制,避免村落建設對古樹名木的生存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在不影響樹木生長的條件下合理利用古樹名木,以提升環境品質。根據樹種和周邊環境的不同采取“一樹一議”的保護方式。同時建立基礎數據庫,形成“一樹一檔”,并保證后期的動態更新,為保護工作奠定基礎。
信息化管理:基于現有的信息化技術搭建古樹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病蟲害防治、管養措施等實時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統應具有樹木信息瀏覽、查詢、統計、病蟲害監測、信息上報等基本功能,為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據。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對平潭國際旅游島的開發、平潭傳統村落歷史文化、海島氣候和地理環境變遷等研究也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遠結合:如果地區近期改造存在困難,可考慮先對環境進行整治,遠期再進行整體環境控制[2],古樹名木的保護可與傳統村落的發展規劃相銜接。
公眾參與:加強公眾的保護意識,從古樹的申報直至保護宣傳工作,發動公眾積極參與,從養護責任人制度走向全民保護監督制度。通過信息化展示平臺等宣傳工作的開展,提升社會(尤其是當地居民)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
定期反饋:在對古樹名木開展保護工作之后,效果如何,應進行定期檢查,以及時調整修正保護措施,并形成檔案,為后期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積累經驗。
3.2 ?古樹名木保護方案
1)圍欄保護。古樹名木根系分布區易受踩踏、主干和枝條易受破壞的均應設置圍欄進行保護。圍欄的式樣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以山利村的一棵古榕樹為例,該樹樹齡為110 a,原先有設置樹池保護,但現狀樹池已發生較大面積的損壞。建議相關部門對平潭地區的古樹名木的損壞樹池進行統一修復。
2)樹體損傷處理。樹體損傷處理包括活組織處理和死組織處理。活組織處理應包括木皮、根系和樹體倒伏損傷處理;死組織處理包括木皮損傷、凹陷、裂縫等損傷處理。
3)生長環境改良。包括地上環境改良與地下環境改良。其中地下環境改良可采用復壯溝改良土壤,鋪設通氣裝置,孔、穴土壤改良等3種方法;地上環境改良可采用留空間(參照樹冠投影范圍外延5 m劃定范圍),伐異物,透氣鋪裝,安防雷裝置,護根保護措施等5種方法。
4)有害生物防治。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應根據有害生物的種類、生活史、發生規律及樹體受害癥狀等專門制定。一般而言,防治措施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為了保護古樹的原生環境,減少物理或化學污染,應以生物防治措施為主。防治應看準時機,做到科學、及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防治過程中應嚴格注意人、樹及環境的安全。
5)樹腔防腐填充修補。防腐所使用的材料應安全可靠,綠色環保,對樹體活組織無害,防腐效果持久穩定;樹腔填補施工宜在樹木休眠期天氣干燥時進行。
6)樹體支撐加固。加固應制訂加固方案,加固方案應考慮樹體主干與主枝傾斜程度等情況;加固包括硬支撐、軟支撐、活體支撐、鐵箍加固和螺紋桿加固,應依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加固措施(“因樹制宜”)。結合平潭地區的臺風天氣,在古樹名木保護措施方面應加強樹木的加固措施,防止或減少惡劣天氣對古樹名木帶來的損害。
7)防雷措施。針對平潭地區多雷雨天氣,應采取針對性的防雷措施,古樹防雷不像建筑物的防雷設施一樣一成不變,每株古樹姿態各異高度也不同,須充分考慮樹木的生長高度及樹冠的寬幅,定制一定高度的避雷針。
8)枝條清理。及時清理有安全隱患的枯死枝、斷枝、裂枝。能體現古樹自然景觀的枯枝可進行防腐處理后予以保留,但需要排除安全隱患。可適當疏枝,包括部分生長衰弱枝條、病蟲枝、交叉枝、萌蘗枝,適當短截樹冠外圍過長枝。及時疏花疏果,減少樹體養分消耗。應選擇具有防腐蝕、防病蟲、有助組織愈合、對古樹無害的傷口涂抹劑對創傷面進行處理,定期檢查愈合情況。
3.3 ?古樹名木利用方案
1)保用結合。結合平潭海島特色,與公園規劃(包括近年來逐漸流行的口袋公園)相結合、將古樹與傳統村落村民活動場地進行結合設置;在樹木控制區鋪設植草,從而盡量降低人為活動對古樹名木的影響;在樹池邊緣設置座椅,延伸傳統村落居民的活動空間,同時實現對古樹名木的有效保護隔離[2]。大樹下的空地上可設置石桌、座椅等,供村民或來客休息之用。以山利村古樹為例,可在山利村古樹周圍建造小公園,利用原有的地形特點,順勢做樹池、修建擋土墻、防護欄,地面鋪上透氣磚,圍繞大樹做石椅留出充分的透氣空間給大樹呼吸。并與其他樹木錯落有致分布,集群而立,樹干高大挺拔,樹冠團團綠云,撐起滿地陰涼。力爭將古樹打造成村里一張新的旅游名片。
2)地域特色場所營造。將古樹名木所處與平潭傳統村落周邊石頭厝建筑、村民休閑廣場、鄉間小道等形成統一整體,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并注重傳統村落空間布局的梳理,凸顯古樹名木的位置,同時注重場所精神和平潭地域特色營造,形成具有教育與紀念價值的場所空間。讓人感受到平潭傳統村落最樸實的魅力。以古樹作為一個亮點進行推廣,打造綠色、生態村莊。
3)承載鄉愁與歷史故事。收集編寫古樹名木相關信息,比如與海島文化相關的歷史人文故事,結合平潭的紅色文化、軍事海防文化、海絲文化,以及平潭在閩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充分挖掘與古樹名木相關的人文價值,提升平潭地區文化底蘊。以遺世獨立的古村落-山利村為例,據調查,1948年前后山利村有不少人去臺灣打工,目前統計出220名在臺人員,可利用臺灣鄉賢資源打造兩岸一家親,共建山利村。
4)舉辦創意活動。結合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開展以“古樹名木”為主題的創意活動,努力提升平潭傳統村落對古樹名木的關注度,也增強村落居民的保護意識。例如通過平潭閩劇、平潭彈詞開展藝術創作,結合平潭貝雕、平潭沙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古樹名木相關的藝術品,實現古樹名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贏。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及修復能力,改善鄉村生態環境,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鄉村振興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針對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古樹名木,綜合運用文獻調研、現場調研及歸納分析等方法對平潭地區古樹名木保護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闡明平潭古樹名木所具有的多重價值,在此基礎上提出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原則及保護利用方案,可供平潭地區古樹名木的保護利用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 常瑋,運迎霞,鄭開雄.生態文明背景下城市古樹名木保護規劃方法研究——以廈門海滄區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8(7):192-196.
[2] ? 傅徽楠,潘建萍,鄒福生,等.基于快速城市化的上海古樹名木現狀評價與保護規劃[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6年會.廣西南寧,2016.
[3] ? 范小莉,梁玉,房用,等.山東省古樹名木的現狀與其保護建議[J].江蘇林業科技.2018.45(2):55-57.
[4] ? 申家軒.北京市大興區古樹名木資源調查與保護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9.
[5] ? 姚劍飛,吳俊,葉要清,等.影響黃山古樹名木生長的因素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9):114-115.
[6] ? 丁昌云,王德宏.江蘇泰州市主城區古樹名木生長影響因素及保護對策[J].中國園藝文摘.2015.31(4):100,158.
[7] ? 莊春夏.影響佘山古樹生長因素及保護對策[J].上海建設科技.2020(1):87-89.
[8] ? 張博.淮安市古樹名木資源保護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20.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