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亮 張小青 陳井元 闕海燕 靖青青
摘 要 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是農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指標。江蘇省海安市立足基地建設、產品認證,取得可喜成效。為給其他地區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提供一定的參考,介紹海安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工作啟示,從統籌規劃引領作用,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布局;統籌產業發展水平,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結構;統籌綠色優惠舉措,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政策保障;統籌綠色優質服務,健全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服務體系等方面總結發展思路。
關鍵詞 農產品;綠色;優質;發展現狀;江蘇省海安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58
2017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會議還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正確處理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關系,創新有利于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降低資源環境利用強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體制機制,形成同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的講話精神,江蘇省將綠色優質農產品作為農業綠色優質發展的先行者,作為帶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推動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重要舉措,作為推進農業全程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有效抓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以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途徑。為加大工作推進力度,江蘇省將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列入市、縣等各級政府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賦予農業農村部認定的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等各種類型基地面積或產品一定占比限值,列入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測算。根據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江蘇省海安市立足基地建設、產品認證,取得可喜成效[2]。本文總結海安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工作啟示、發展思路,為新發展階段提供經驗。
1 發展現狀
自2018年江蘇省將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列入鄉村振興考核以來,海安市積極申報基地和產品,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穩定提高,至2022年7月已達68%,年底有望沖刺75%。
1.1 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全面普及
海安市積極申報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江蘇省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并以基地建設為載體,全面筑牢農產品綠色優質生產基礎。2012年,原海安縣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稻麥)標準化生產基地,極大地提高了當時原海安縣稻麥綠色優質生產水平。2018—2021年,海安市建有省級綠色優質稻麥基地24個,其中小麥基地10個(2.1萬hm2)、水稻基地14個(3.3萬hm2),稻麥基地面積達全市稻麥種植面積的75%[3]。海安市按照“五統一”標準建設基地,達到基地生產標準化、基地產品優質化、基地管理規范化、基地經營產業化的要求。目前,海安市良種覆蓋率達100%,病蟲害統防率達85%,綠色防控覆蓋率達70%,測土配方施肥率達90%,農業機械作業覆蓋率達90%。
1.2 綠色食品重點推進
我國從2003年開始開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開啟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等農產品質量認證,2018年農業農村部暫時停止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機食品是一種特殊的高端消費品,當前綠色食品成為農產品質量認證的主力軍。海安市圍繞糧油、水果等優質農產品進行申報認證,至2021年底擁有有效期內綠色食品企業23個、產品31個,種植面積達1.41萬hm2,占同類產品種植面積的19.2%。在認證產品中,認證
10年以上的產品4個,7~8年的3個,3年以內的24個。另外,海安市還有近40個產品在綠色食品認證中[4]。
1.3 有機農產品典型引路
2008年,為做好“米文章”,打造魚米之鄉高端大米,原海安縣農牧漁業局和白甸鎮人民政府共同指導扶持南通龍順糧油有限公司種植有機水稻,組織基地流轉和協調生產中的矛盾,制訂了有機稻種植規程,栽培站、植保站等技術人員定期到基地指導生產,組織有機大米申報服務。2009年,龍順大米被中綠華夏有機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轉換產品,2012年獲評有機產品。截至2022年,海安市擁有有效期內有機大米3個、食用菌2個、稻谷2個,有機(轉換)產品種植面積達62.67 hm2,占同類產品種植面積的2%[5]。
2 存在的問題
經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海安市綠色優質農產品快速發展,但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走質量興農之路,要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與人們消費也有不適應等問題,必須要高度重視。
2.1 發展產品結構單一
海安市農產品結構單一主要表現在認證的全是種植業及其初加工產品,其中,糧油種植初加工產品占77.8%、糧油種植產品占2.8%、園藝種植產品占11.1%、園藝種植加工產品占8.3%。單一的農產品結構無法適應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無法滿足廣大城鄉居民對產品多樣、營養、優質的消費要求。
2.2 產品優質優價市場體系不健全
綠色食品發展仍然處于政府推動階段,存在政府主動企業消極、部門熱衷市場滯后、上熱下冷、重證輕管及重拿證輕用證等現象,主要表現在認證產品多、用標產品少,市場中綠色食品與普通食品沒有區別,不能體現優質優價,優質品牌影響力和效益不高。海安市農業龍頭企業與綠色優質基地融合度不高,未能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缺少以基地農產品為原料進行深加工的產品,綠色產業鏈短且不健全,公司+基地+農戶綠色發展模式有待進一步深入發展。
2.3 發展全局性考慮不夠
1)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是一個全新概念,由上到下沒有統一編制發展規劃,只是將這項工作納入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指標測算仍處于探索階段,多次變更,缺少系統性、連續性。2)發展扶持政策不夠全面。目前,江蘇省對基地認定、綠色食品認證、中綠華夏認證有機產品有認證補助,而其他的沒有補助,尤其是綠色生資認證上從上到下都無補助,但綠色農副產品,尤其是綠色飼料認證對發展養殖業綠色食品認證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3)在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工作推進中,政府重視指標的達成,但對發展基地的融合重視不夠。例如,綠色優質基地的發展與實際生產中技術指導,對新技術的應用還存在無法推進綠色發展或“兩張皮”的現象。
3 發展啟示
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農業農村部門內部涉及技術推廣、質量安全監管、產品認證服務、農業行政執法等,在社會層面涉及種養環節的生產者、加工環節質量認證的加工企業和引導促進綠色優質發展政府服務部門。為了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要產得出好產品、賣得出好價錢、督得出好效果,各層各級都必須樹立綠色生產、品牌營銷和服務推進意識,保證綠色優質農產品持續健康發展。
3.1 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是基礎,要增強生產者綠色生產意識
農產品質量安全主要靠生產和監管,但歸根到底還是靠生產。作為綠色優質農產品的直接關系人和第一責任人,農產品生產者要做好以下工作。1)增強第一責任人意識,堅定綠色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打造綠色優質品牌,將綠色優質標準貫穿于農產品生產全過程。2)建立健全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質量控制規范,成立農產品生產領導小組,單位負責人親自抓,明確農產品質量內控人員,制訂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根據上級要求的變化適時修訂。3)優先選用綠色生產資料,科學運用農獸藥、化肥、飼料等投入品。農產品上市要規范包裝、標注綠色優質標識,叫響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
3.2 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效益是根本,要增強經營者綠色品牌意識
農產品經濟效益的提高離不開產品的營銷,產品營銷離不開品牌,打造知名品牌更需要綠色優質持續發展的理念。為了打造品牌,海安市采取了以下2點措施。1)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產業聯盟,以龍頭企業打造優質品牌,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開展合同種養、訂單生產,帶動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戶組織綠色種養,進而提供優質產品原料。2)利用協會等主體打造集體商標、地理標志品牌,充分運用地方特色資源,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品牌效益和農產品產業附加值。
3.3 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服務是關鍵,要增強推廣部門等綠色服務意識
農產品的生產和監管都離不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技術指導和過程監管,在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中,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需增強服務,指導督促農產品生產者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1)加強宣傳培訓,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規范農產品生產行為。2)推廣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組織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3)加強農產品生產過程監管。產前管好投入品,規范經營,杜絕違禁投入品進入生產基地,嚴控限用農藥,實名登記,明白去向可追溯;產中管理生產,確保生產環境質量優良、投入品科學使用、生產過程可查詢;產后管好質量,組織上市產品質量監測,掌握產品質量動態,實現風險預警。4)推廣使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規范產品包裝。開展農業綜合執法,對違法生產行為和抽檢不合格產品的單位開展執法查處。
4 發展思路
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是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的重要載體。今后,海安市將以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色生態發展思想,緊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在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中,進一步強化規劃目標引領,加強生產與市場的銜接,不斷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指導體系、規范化管理監管體系和社會化扶持服務機制,推動海安市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力爭“十四五”期間,加快發展標準化果蔬生產示范園、標準化畜牧生態養殖示范場、水產生態養殖場建設,發展綠色優質園藝和養殖基地,新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50個,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穩定在75%,力爭達80%。
4.1 統籌規劃引領作用,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布局
以《“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發展農業強國、實施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牢固確立高質量發展導向,結合海安市實際,統籌海安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規劃。1)融合綠色優質基地建設,將綠色優質基地建設與糧食生產綠色高效創建、綠色園藝產業基地、標準化生態建設畜牧養殖場與水產健康養殖場等相結合,運用綠色優質種養技術和管理模式不斷提升綠色優質基地建設水平。2)融合產業管理,明確種植業生產、畜禽生產和水產生產的行業管理責任,賦予綠色優質生產職責,將綠色優質理念貫穿于技術推廣全過程,把綠色優質農產品作為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綠色發展先行區、龍頭企業和示范合作社評定的重要指標和前提條件。3)融合優惠政策,開展認證補助,“五有”規范綠色食品生產、誠信生產評比等活動,給優秀單位給予獎勵,增強綠色優質生產的自豪感。
4.2 統籌產業發展水平,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結構
為了改變綠色優質農產品由種植產品一家獨大的局面,海安市將豐富產品結構,將農、畜、水及深加工四類產品作為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1)實現綠色優質農產品產業均衡發展,穩定種植業產品,加速發展養殖業產品;2)延伸綠色優質農產品產業鏈,培育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認證深加工綠色和有機農產品;3)發展綠色生資,加大綠色生資企業的培育,充分運用已認證綠色食品作為綠色生資原料生產綠色飼料,再滿足綠色養殖業的生產需求。
4.3 統籌綠色優惠舉措,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政策保障
1)考核驅動。充分發揮考核作用,將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列入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等考核體系,通過考核帶動各層級重視并組織綠色優質生產。2)獎補促動。繼續將“二品一基地”認證補助融入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政策意見,增加綠色生資認證補助、綠色優質產品參展補助等。開展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和優質品牌使用指導服務,鼓勵企業公開亮證,亮證與農產品展銷、農業項目申報、龍頭企業及五有合作社評定等活動相掛鉤。3)項目帶動。組織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單位積極參與綠色高產示范方、高標準園藝、生態健康養殖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和品牌化營銷水平。
4.4 統籌綠色優質服務,健全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服務體系
打造穩定的技術推廣、認證服務和監督管理隊伍。1)組建一支技術過硬的技術推廣隊伍,依靠市、鎮兩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將綠色優質生產技術貫穿推廣全過程,做好綠色優質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的制(修)訂和推廣普及,防止實際指導生產與認證標準“兩張皮”。同時,圍繞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環境保護、組織管理、生產管理、投入品管控、綠色技術推廣、產業化開發及監督管理7個方面擬訂評價指標,開展農產品綠色優質基地農藥殘留調查監測,建立基地農殘數據庫,通過數據反饋及時調優生產中的技術指導。2)組建一支服務到位的認證隊伍,以過硬的業務知識加強證前指導、證中服務、證后督查,通過細致的服務讓認證企業從不懂到實踐再到規范化落實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3)組建一支執法必嚴的監管隊伍,加強認證產品監督管理,開展執法檢查和監督抽檢,做到寬嚴相濟,對生產中出現的瑕疵整改規范,對嚴重不按綠色優質標準生產、使用禁用投入品、影響綠色優質品牌形象的堅決撤證和處罰,不斷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王旭,李春明.賦能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2,47(4):34-38.
[2] 李朔可,沈萍,趙憶寧.宜興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22(4):1-2.
[3] 趙思雨,陳哲,王勝梅,等.海鹽縣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措施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1(18):236-237.
[4] 徐繼東,孫玲玲,杭祥榮.推動江蘇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量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9(4):41-43.
[5] 徐繼東.江蘇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高效發展實踐與思考[J].江蘇農村經濟,2021(6):16-21.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