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輝
新一輪課程標準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對教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大關注力度,思政課程作為每個學校開設的必修課程,教師要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內容,發揮思政課程的德育教育作用。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合適的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素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將德育內容滲透在高中思政課程中,明確教學的方向和教學目標,分析高中思政課程中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徑。
一、高中思政課程德育功能的內容
德育功能按照內容角度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觀念、理念和管理。高中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學校的領導和職能部門管理著學校不同方面的行政和教育工作,向教師傳達思想和指令。因此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干部要認真研究德育教育內容,根據學校的思政課程建設設計德育教育內容,在提高學校管理和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實現德育觀念的形成。
其次是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師是思政課程知識傳授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思政內容。為了提高思政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質量,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德育素養,從課程設計到課程教學再到課后輔導等一系列教學環節滲透德育內容,做好德育教學工作。
最后是學校德育管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學校要明確自身的教育責任,動員教師,提高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與教師形成良好的配合,為德育功能的發揮構建基礎,形成制度保障。
二、當前高中思政課程功能缺失的原因
(一)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深刻
我國自從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中教育都以為大學輸送人才為主要任務,在對學生的考核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考試,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是分數。教師開展教學管理和教學活動的中心都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導致傳統高中思政課程以“教—學—考”模式不斷循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固化忽視了新形勢下的社會發展變化,也忽視了學生思想發展的需要。學生的被動學習模式不利于思想認識的提升和價值觀念的形成,也不利于思政課程德育功能的實現。
(二)思政教師自身德育意識不強
在新課改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不斷被糾正,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發揮著引導作用和促進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為學生答疑解惑,提供必要的幫助。在高中思政教學中,教師要承擔起講解德育理論知識的責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提升。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講解的內容也以教材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多樣性需求,也忽視了德育教育與社會熱點問題的緊密聯系性,導致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速度慢,高中思政德育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
(三)社會發展新形勢帶來教育挑戰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創造條件,不同形式的思想和文化在互聯網上快速傳播,學生在信息化時代接觸的信息也更加多元化,但是缺乏辨別和篩選能力的學生也極其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面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產生的兩難抉擇,教師如果不能通過高中思政的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不能有效發揮德育教育的功能,學生也會出現思想的茫然,甚至選擇錯誤的人生道路。
(四)思政課程在高中課程中的地位不平等
在高中所有開設的課程中,思政課程在許多教師和學生眼中都不屬于主要科目,學校在安排課時的過程中也會有意識減少思政課程的課時,教師的人員數量也比較短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都在教室,學生沒有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的機會,教學資源的限制和教學場地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育功能的發揮。
三、高中思政課程德育功能實現的途徑
(一)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是確定思政課程德育目標的導向
新課標中對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和糾正,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積極參與互動,在探究中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高中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德育內容與每個人生活的緊密聯系關系,認識到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需要履行義務。
在高中思政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想,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想法,突出德育教育在思政教學中的功能發揮作用。在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關注德育知識在教學中的滲透,關注學生德育素養的提升。人們的認知能力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的思想認識也需要經過學習—內化—反思—提升的循環過程,在一次次學習和總結反思中形成正確的認知,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把握課程教學時間,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為學生講解德育知識,組織實踐探究活動,在正確思政德育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提升教師的德育素養和綜合能力是實現德育功能的前提
高質量思政課程的實現需要高質量教師隊伍的支持,在高中思政課程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學校想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就要打造什么質量的教師隊伍。面對新形勢下社會發展對高質量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學校要不斷提升教學條件,從教學設施、教學資源和教師隊伍入手為德育功能的發揮創設基礎。
教師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執行者,作為學生知識學習的主要來源,要在不斷變化的形式中堅定思想信念,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了解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明確德育與思政之間的關系,然后樹立德育思想,在正確思想的引導下開展思政教學活動。
高中思政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提高自己運用教學設備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幫助下提升德育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多種教學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實現德育功能,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三)在思政課程中融入社會時事元素豐富德育課程教學資源
高中思政課程雖然是對學生思想認識的引導,但是實際上需要學生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在個人行為上。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社會上發生的事件與學生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時政作為思政課程中的特殊組成部分,具有時代性和實時性特點,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滲透時政內容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國際局勢和國家大事,培養學生形成國際觀念和全局意識。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通過時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自由討論中分析時政熱點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和個人感悟,在多種角度的思考中,學生對國家建設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入也更加全面,在看到祖國快速發展完善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高一必修1第四課《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領導人在建設社會事業的過程中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教師為學生播放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相關新聞介紹和視頻記錄,學生通過觀察視頻和文字介紹了解到我國已經實現了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全國脫貧攻堅目標宣告完成。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相關資料,共同分享和討論。
(四)在思政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德育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積極性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對傳統教學觀念的糾正,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在教學中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在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在高中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趣味性和實踐性情境學習中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德育知識。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德育教育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德育知識,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高一必修2第二單元第四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個人收入分配相關內容時,教師以學生每天都要去的早餐店和小商店為例,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判斷父母的工資屬于什么收入分配。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具體內容和類型產生進一步了解。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為學生普及非法收入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通過正規渠道獲取勞動報酬。
(五)構建靈活生動的思政德育活動課程提高德育功能效果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德育教育內容滲透,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設計教學方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引導學生的探究中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思考和探究。在生動靈活的課堂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知識的內化。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政政治高一必修4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教學》這一課中,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特點,對傳統文化保持正確態度,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當代價值。在中華文化形成和發展中,要堅持“三是兩方面”,“三是”分別是明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而來的,是各族人民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是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中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互相促進,鑄就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另外一方面吸收借鑒外來成果,增強包容性,促進自身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課堂提出有效問題。
綜上所述,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擁有良好的個人修養,道德素養是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民的行為舉止起到約束和規范的作用。良好的道德素養也是提高公民個人品德、提升公民自覺性的重要內容,與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關系重大。面對當前高中思政課程中德育教育缺失的現狀,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養,認識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和思想核心素養目標的制定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提高高中思政教學質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發揮德育的育人功能,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滲透德育教育,促進思政德育教育作用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