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潑
以科學啟蒙教育為載體,著力于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培育,是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所做出的新定位、確立的新目標。而且,通過科學素養的培養,可為學生基本科學意識、態度、情感、精神的形成而助力,這不僅是確保新課標思想與理念得以深度落實的關鍵,更是促進學生科學技能發展的必然。因此,教師在落實小學科學教學指導時,應以新課標要求為引領,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導向,來做好對教材中、課內外各類科學資源的開發與借助,并將以最易被學生所接受、所喜愛的方式遷移至科學教學的各個環節和不同層面。以通過教師的適度指引,以及多元化、豐富性、探究式教學策略的驅動,來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塑造,為小學科學育人功能的發揮而助力。
一、新課標對科學素養的界定與要求
全新《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教師應在切實兼顧學生認知規律、身心特性、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做好對科學素養培養策略與途徑的優化、創新、改革,以切實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科學探究、實踐、體驗、感知的機會,被真正還給學生,且讓其更好地作用于學生科學態度、精神、意識、品質等的塑造。其從全新高度出發,全方位、深層次闡述了培育科學素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且為科學素養培養的目標、要求、導向等,做了全新界定與切實明確。由此可見,以科學素養培養為核心,來強化小學科學教學實效、有效科學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是確保新課標思想得以深度貫徹的必然,更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需要得以滿足的關鍵。
二、科學素養的內涵解析
新課標中所強調的科學素養,主要指學生在開展科學學習、認識客觀事物、解析科學現象等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文化知識、科學思維方法、科學理解方式、科學品質意識等,其既包括技能、思想、態度、精神等,又離不開具體科學理論的支撐。而就小學科學而言,其教與學過程中應培養的科學素養,則涉及四大領域:一是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對科學方法的掌握;三是對科學作用的認識;四是對科學技能的發展。同時,這四個方面又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且共同為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發揮作用。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科學素養的培養,雖然是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所做出的新要求、確立的新目標,但卻在學生認知發展領域,有著極為重要的積極影響。可以說,只有在科學素養的驅動下,學生的科學探究欲、實踐技能方可得到進一步發展,科學課程的育人功能也會深層次發揮。
(一)可使科學的種子深埋學生心靈
在科學素養培養的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探究、體驗、感知、實踐、質疑等機會也會顯著增多,這勢必會為其科學興趣的激發、科學潛能的開掘、科學思維的形成、科學精神的建立而奠基,也會使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方式更加多樣。其自會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中感受科學之魅力、領略科學之內涵,并將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傾注于多方探索、反復嘗試領域,科學的種子也會被埋入學生內心。
(二)可使教學的方向目標更加明確
將科學素養培養作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新目標、新方向,不僅更利于科學教學定位的進一步明確,且會為教法的優化、學法的變革而提供支撐。而在明確、精準、翔實的教學目標引領下,教師對教學各環節、全過程的研究與把握勢必會更加深入,這也會為小學科學教學改革而指明前進方向,來確保教學實效的強化,且會為預設教學目標的精準落實而奠基。
四、新課標下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策略
教師在借助新課標指引來落實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時,應以利用生活化現象、創設豐富性情境、構建多元化問題、設置探究式作業為鋪墊,對科學教學的方式與手段進行適度革新,為學生營造出更為鮮活、生動、豐富的認知生態,以此來確保小學科學教學之實效,且讓其成為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堅實保證。
(一)讓學生在生活化現象啟發下建立科學意識,為科學素養培養而注入活力
科學本身與現實生活關聯比較緊密。而生活化現象的借用,則又是引領學生從生活視角學科學、用科學的關鍵途徑。因此,教師應根據新課標思想指引,多加強對學生在生活中找尋、發現、認識科學的意識培養。并通過對生活資源的整合,為學生在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而助力,以此來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探究意識的逐步建立。使生活現象所引領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落實,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學生認知潛能的開掘、科學思維的啟迪,為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科學所學來解決問題而奠基。此外,在生活現象的驅動下,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方式也會更加多樣、豐富、靈活,其對于小學科學中一些抽象概念、重點理論、主要內容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這便會在無形之中助推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例如,在“我們周圍的空氣”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充分感受空氣的存在,可讓學生在密封性很好的塑料袋內裝入空氣,來觀察塑料袋的變化,并擠破塑料袋,以充分感受空氣的存在;還可組織學生用吸管向盛滿水的玻璃杯內吹氣。以此來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形象化呈現。讓學生在生活現象的驅使下,深度塑造科學素養,深入領略科學內涵。
(二)讓學生在豐富性情境刺激下發展科學興趣,為科學素養培養而奠定基礎
對于科學教學中涉及的一些較抽象、較冗雜的規律與原理,若將其靈活融入至情境視域,則更利于學生的科學興趣激發,也會為其科學素養的培養而奠基。因此,教師應以教學中所需掌握的重點知識、關鍵內容為參考,并根據學生天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來做好對一些輔助性情境素材的開發與利用,為學生在情境中近距離接觸科學、直觀性了解科學而助力。以通過情境刺激,來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積極性、主動性,使抽象的科學知識、內容等,在呈現形式上更加形象,來引領學生的科學潛能開掘,為其充分理解蘊含至科學理論背后的自然規律而奠基。同時,還可根據教學需要,切實加強對諸如互聯網、多媒體等教學工具的借助,以此來創設可視化科學情境,為學生在視頻、圖畫、音頻等情境素材的引領下獲得認知蛻變,實現認知升華而拓寬渠道。例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學中,可將學生在課前所收集的各類石頭、木料、塑料玩具、海綿等引入課堂,以此來創設實驗情境。讓學生分組觀察不同物品在水盆中的“沉浮”情況,并記錄所得實驗數據,為開展定量分析而提供參考。以借助實驗情境的引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沉浮”的影響因素、條件等,為學生科學興趣的激發而創設條件,使科學素養培養目標得以切實達成。
(三)讓學生在多元化問題引領下形成科學精神,為科學素養培養而搭建平臺
因自身身心特性、生活經歷、認知規律等影響,以致很多小學學生在科學素養的發展上,依然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多元化問題的引入,則可切實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且會為其“刨根問底”精神的形成有著積極作用。因此,結合小學科學的學科特性,教師在根據新課標思想來落實教學設計時,應以精準構建多元化問題為鋪墊,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遷移至問題領域。以借助多元化問題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其在分析、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參與至對不同科學原理的理解。同時,多元化科學問題的設計,還可為學生彼此間思維的碰撞、認知的交互而創設條件,這也更利于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凸顯,以及其科學精神的慢慢形成。例如,在“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植物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變化,可以學生比較喜歡的某一植物為樣本,組織學生在回憶其生長過程中設問:這一植物在春天會有什么變化?而在秋天、冬天又是怎樣變化的?以通過多元化問題的引領,來促進學生思維與理解由形象向抽象遷移,來激活學生科學思維、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為新課標下的小學科學教學高效推進而搭建平臺,來確保學生科學素養的全方位培植、深層次發展。
(四)讓學生在探究式作業助推下塑造科學精神,為科學素養培養而提供支撐
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科學現象、結論、原理、思想等,以作業的方式遷移至實踐時空,則更利于學生積極探索、創新創造的科學精神培育,也會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而提供支撐。因此,教師在小學科學中落實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時,應以探究式作業為引領,將科學探索的過程,與具體作業項目、任務等有機銜接起來,為學生借助作業的方式開展猜想、驗證、研判、分析而助力,以此來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精神、意識的建立,于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其科學素養的培養。同時,在探究式作業的作用下,學生通過開展動手操作、進行動腦思考體驗,其對于一些深奧科學原理的認識也會更加充分,這自然會切實促進其對一些關鍵科學理論與重要思想的掌控。例如,在“運動和摩擦力”教學結束后,為幫助學生充分認識摩擦力的特點、作用、影響等,可讓學生在課外以作業的方式開展實踐操作。并將自己實踐所得結論、所獲認識等,以實驗報告的方式予以呈現,且據此來闡述自己對“摩擦力”發生原因的理解。以借助探究式作業的融入,來拓寬學生的認知視域、開掘學生的科學潛能,為其在實踐中認識科學、了解科學、感受科學而提供支撐,使其科學素養于無聲無息中得以深度塑造。
總之,科學素養的培養,既是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所提出的全新要求,更是科學教學領域必須著力踐行的重要育人使命。而且,在教師的多方支持、深度引領、全力助推下,學生的科學興趣、熱情自會得到進一步激發,這不僅是其科學潛能開掘的關鍵,更是確保科學教學針對性、實效性強化的核心。同時,隨著學生科學素養的逐步發展,其科學知識儲備自然會更加豐富,這也更利于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意識、探究技能的逐步形成。因此,教師在借助小學科學教學來落實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時,應以深度解析新課標思想、理念、要求為參考,對科學教學中涉及的理論知識、實驗過程、重要結論、關鍵現象等,選用更為靈活、豐富、多元的方式予以呈現。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在科學學習中探索、嘗試、質疑、分析、感知的機會與空間,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開掘學生的科學潛能,使科學的種子深埋學生心靈。讓學生在逐步發展科學素養的過程中,充分感受科學之魅力與內涵,使小學科學教學的定位更加精準、方式更加多樣、效能切實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