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和
[摘? ? 要]“五育”融合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這五種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形式。“五育”融合可以讓學科課程、跨學科課程以及綜合實踐課程成為學生發展“真善美”品質有效載體。在此基礎上,開展勞動教育更是培養學生“真善美”的重要方法,是未來進行創造性思考和創新性勞動的基礎。本文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從當前開展勞動教育的現狀與困惑、中小學階段發展勞動教育的價值、開展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方面淺談“五育”融合視域下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和探索價值。
[關鍵詞]“五育”融合;勞動教育;實踐與探索
從一定意義說,學生德行的養成、奮斗精神的培養有賴于勞動教育。加強誠實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誠信品質;加強創造性勞動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創造能力。正如馬克思所言,真正的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而勞動教育就是新時代我們砥礪前行、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教育手段。
在新時代,我們要推動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發揮勞動教育在人才全面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為國家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力量。促進“五育”融合,將勞動教育發展成為調動學生的外在體現,真正形成學生思維發展的內在動力,有助于教育學生在平凡中發現偉大,在平淡中彰顯神奇,真正落實堅強意志的鍛煉,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當前開展勞動教育的現狀與困惑
當前中小學階段部分學校德智體的教育發展趨勢還是比較強勁的,唯獨勞動教育的教學工作發展不是很理想,大多數學校還沒有真正重視勞動教育,處于可有可無的模糊狀態。
首先,學校沒有真正將勞動教育落實在日常教學管理之中,沒有專職的勞動教育教師,即使安排部分教師從教勞動教育,也是兼職工作,缺乏對工作的深入研究力度。課堂上開展勞動教育僅僅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基本知識,難以從實踐上讓學生真正體會勞動的重要意義,很難達成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教育“三觀”目標。再就是,勞動教育的實踐要求比較高,需要更多的勞動實踐基地或勞動器材等作為勞動教育開展的必要基礎,勞動教育活動開展的基礎條件不具備,很難開展具有實踐意義的勞動實踐活動。
其次,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現在追求升學的意識非常強烈,關注的全部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根本不會將勞動教育放在心上,更不用說引導孩子參與勞動教育了。這樣不但產生了對孩子的溺愛之情,而且嚴重影響了孩子對日常勞動的認知與感受,導致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非常低。
再次,之前沒有明確提出勞動教育的社會要求,對勞動教育各個方面的學習環節缺乏全面的指導,在各個層次的學習階段忽視了勞動教育的發展,導致學生在社會各個方面失去了參與社會生產勞動的機會。于是,對外界的接觸逐漸減少,從而慢慢地將勞動教育從學校的教育環境中邊緣化或者弱化,甚至逐漸消失,換來的是勞動外包等場景,學生只有遠觀的份了。
最后,在很多種情況的育人體系中都將勞動教育邊緣化,在各項綜合評價過程中沒有將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沒有體現勞動教育的實際地位,將勞動教育與專業發展相互脫節,不能與時俱進,導致“五育”缺失,讓“全員育人”成為空話。
二、“五育”融合視域下中小學階段發展勞動教育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要指示,這是對新時代需要培養具有較高勞動素養人才的要求。那么如何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常態化地開展勞動教育?如何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融合起來,學校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勞動教育融入實踐育人之中,以勞動教育比較完整的育人體系的構建與研究為目標,打造勞動教育育人模式,進而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創造性的發展,讓教育回歸本質,助力學生不斷提升創新素養,成為全方位人才而奠基。
(一)要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樹德功能,不斷陶冶道德情操與增強道德品志
當前,一些青少年學生價值觀、幸福觀、審美觀出現了偏差,有的人不懂勞動、不愿勞動、不會勞動,甚至幻想不勞而獲、少勞多得、一勞永逸。因此加強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所在。加強勞動教育的“樹德”教育,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從而引導學生樹立一種勞動自立意識和服務他人的情懷,同時也增強他們誠實勞動的意識,進一步提升擇業觀和發展觀,為今后實現個人理想奠定基礎。通過勞動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勞動的真正價值,從而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培養良好的勞動精神和勞動品質。
(二)要充分增強勞動教育的增志功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才干與智慧
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更是增強學生智慧的重要平臺。在勞動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增強其對學生的增志功能,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借助勞動教育的活動開展,不僅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還能在過程中增強他們團結協作,互幫互助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產生實踐活動中所提煉出來的智慧,從而學到一般文化課堂上所不能接觸的知識與智慧。在“五育”融合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更能有效地讓知識文化得到提升,變為實實在在的能力。列寧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在勞動教育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不斷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實現智慧性勞動。
(三)要充分展現勞動教育的強體功能,掌握體質增強的本領
勞動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門科學,不僅僅體現了知識的載體,更表現出來一種親歷親為的情景。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的身心都得到一種感受,或是體力的,或是內心的,從感受上要比正常的文化學習強度都要大。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更多的還體現在強身健體的功能上,是“根”的塑造。因此,要更好地開展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身體承受勞動之重,要以體力勞動為主,從而實現手腦結合,即以體力勞動為主,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要很好地結合起來。
(四)要充分加強勞動教育的育美功能,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興趣
其實,勞動的過程就是美的創造過程,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能夠發現美、認識美,不但對塑造孩子們的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更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不同層面、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勞動中體會美。只有得到美的享受,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美的一種渴望,一種探求,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唯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實現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對學生們來說,自己通過勞動實踐,得到美的成果,既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又以勞育美,真正體驗到動手勞動創造出收獲的愉悅心境和豐碩成果,實現勞動的真正價值所在。
三、“五育”融合視域下開展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加強落實勞動教育,構建勞動教育一體化評價體系
1.落實勞動教育評價很重要,需要建立師生勞動教育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通過建立勞動清單、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教師勞動教育考評辦法等制度,進一步明確勞動課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推進學生自主評價和教師、家長、伙伴評價的多元融合,使勞動教育過程性評價有章可循。
2.在實際工作中真正發揮好勞動教育督導檢查作用,把勞動教育各項工作納入學校發展師生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為衡量級部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以確保各個級部、班級的學生勞動教育真實有效地開展,定期督導檢查各個級部對勞動教育保障的落實情況,以及各個班級組織實施勞動教育情況。
(二)落實“五育”融合,進一步推進勞動教育的實施
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勞動教育融入實踐育人之中,以“五育”融合為主體結構打造學校發展特色的實踐模式,提升社會實踐專業化水平,進而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讓教育回歸本質,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1.創建地方特色的勞動實踐基地,開設“接地氣”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室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是學生大顯身手好去處,可以種植各種蔬菜、農作物,定期除蟲、采摘等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引導學生品味勞動的價值,感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
同時,教師將這些活動設計成不同形式的“課程”, 這種符合本校發展及其地方特色發展的勞動教育課程才是真正“接地氣”有發展前途的教育方向。走進地方,走進校園,走近學生,讓身邊的各項因素盡情發揮其本有的特點,讓學生融入其中,感受勞動實踐帶來的樂趣與榮耀,是勞動教育深入發展的根基,能夠讓學生在田地間、活動中感受到一種美,一種幸福感。
2.積極組織開展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在勞逸結合中獲得健康、全面地發展,更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審美情趣及其與人合作的態度,學校可以定期舉行“學生勞動技能大賽”等有意義的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勞動項目競賽,激發學生勞動興趣,培養積極的勞動情感。
3.將多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凸顯“五育”育人。勞動教育既是融入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教育形式,又是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但最終是要將勞動教育融于課堂之中,并且與其他學科知識相互融合,并扎根于其他學科資源之內,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積極開展多種學科的融合課堂展示,讓學生感受多種知識融于一體的課堂,啟發學生動手動腦,并進行發展創造設計。
(三)多層面落實勞動教育的開發研究的途徑與具體實施方案
學校勞動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家、校、社三方協同聯動,將三方力量有機地協調起來,以校帶家、以家帶社區、以社區帶社會,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加入各個方面的勞動教育活動中。
1.學校教育方面,積極開展課內課外實踐活動,積極創建勞動實踐基地,讓勞動教育落地生根,有的放矢,實實在在地開展勞動活動,從而真正感受實踐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價值。
2.家庭教育方面,積極開發研究“家庭勞動教育清單”,激發學生家務勞動的持續性與創新性。可以根據所居住環境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借助“家庭勞動教育清單”強化家庭勞動中生活基本技能、生存能力提升、文化素養培養、優良家風傳承、創新創造能力等多方面的主題活動意義,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等。
3.社區教育方面,積極參加社區一些清潔、導引等志愿服務活動,既美化了環境衛生,為廣大社區居民營造了一個整潔的人居環境,還發揮了優秀團員志愿者先鋒模范作用,身體力行地宣揚了志愿服務精神,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
(四)落實“五育”融合,建立并完善特色勞動教育保障體制
1.強化勞動教育師資保障。學校要想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師資力量進行落實,現在大部分學校沒有專職的勞動教師,這就需要進一步挖掘部分教師特質,從優勢學科中將部分教師轉化為勞動教育兼職教師,并逐步輻射形成勞動教育的專業發展,形成“1+X”培養模式的師資新格局。同時借助各方面的綜合培訓與研究,加大勞動教育方面的投資,引導教師自主探索,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為“五育”融合的終極目標創造美奠定基礎。同時支持教師將創新素養培育融于課堂教學、日常管理、文化建設、家校合作等活動,使教學創新成為常態。
2.強化勞動教育理論支撐。緊緊依托教育部關于勞動教育的相關意見及文件精神,落實勞動教育具體理論研究,結合我校實際發展勞動教育,對教師和學生積極培養和訓練,落實他們對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與理論理解,并積極開展各項效果評價、實踐總結、成果推廣等工作。
3.加大勞動教育各項資金扶持。學校設立用于師生勞動教育的專門資金,特別是在創新素養培育勞動教育與“五育”融合體系專項研究、理論實踐、課題實驗、推進實施等領域提供大力支持,針對教師各項活動安排到位,同時在創新素養培育、課程研發、教師培訓、“五美”評價、基地建設等方面提供資金支持。
勞動教育是“五育”融合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開展過程中仍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不斷加強勞動教育,豐富和拓展勞動教育的載體和實踐平臺,讓師生在勞動的過程中不斷感受勞動精神培育和勞動價值的體現,一定能夠在“五育”融合視域下探索出勞動教育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許鋒華,余僑.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2(6).
[2]許鋒華,陳俊源.多學科滲透:中小學勞動教育新形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
[3]石定芳,嚴怡,吳能表.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理念、體系與舉措[J].勞動教育評論,2021(1).
[4]李政濤,文娟. “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3).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