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軍
[摘? ? 要]當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著“內容知識化”“方式說教化”“評價甄別化”的弊病。“體驗性教學”把握了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內在邏輯,能發揮學科育人導向功能、作用,能優化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生態。“生活世界”是“體驗性教學”的根基,“實踐活動”是“體驗性教學”的方式,“解放創造”是“體驗性教學”的旨歸。“體驗性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力,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體驗性教學”;深度學習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法治素養的載體、媒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性課程。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素養啟蒙的關鍵階段,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栽培。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體驗性學習,在學生心靈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但是,當我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引導學生肆意議論時,當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忙于知識識記、題海戰術時,“道德與法治”教學還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嗎?當“非“道德與法治””“泛“道德與法治””“俗“道德與法治””撲面而來的時候,回到“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教學本身,便顯得彌足珍貴。“體驗性教學”,促進了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深度學習。
一、困境:“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怎樣的問題
無可否認,一直以來,“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教學明顯存在著“重理性知識”“輕體驗內化”的傾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很多教師著重“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著重引導學生識記“道德與法治”知識,并以此應對考試,以“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唯一標準。所以,不道德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司空見慣的。這種不道德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難以彰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特性,更不利于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生成。
(一)內容知識化
當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內容的知識化。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早就區分過“道德觀念”和“關于道德的觀念”。他認為,道德知識不是真正的“道德觀念”,而是一種“關于道德的觀念”。[1]“關于道德的觀念”往往不能有效地轉化為道德行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如果僅僅注重學生道德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學生道德情感、意志等,忽視學生道德價值觀引導等,就不能讓學生生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如,教學“我們是班級的主人”這一部分內容,很多教師往往由于說教,僅僅讓學生掌握了抽象化、概念化的知識,其結果是盡管學生學習了這一部分內容,但對于班級實物、班級事務仍然漠不關心。學生沒有形成班集體的榮譽感,沒有形成班級的主人翁意識,其“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說是無效的。甚至,這種說教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還會養成學生“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等的人格弊病。
(二)方式說教化
當下“道德與法治”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采用一種單向度的信息傳遞方式,或者說采用一種“告知”的方式。這種方式無視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和智慧性。在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中,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學生往往“俯首稱臣”;教師往往“話語霸權”,學生往往“被動接受”“機械接受”,等等。在這樣的“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學生往往淪落為一個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它最大限度地制約了學生“道德與法治”情感的發展、素養的生成,同時也背離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的價值。同時這種說教的方式往往注重“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而忽視“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價值。如,教學“我們的國家機構”,一位教師對學生機械地說教,而另一位教師則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活動,其對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生成來說,效果可想而知。
(三)評價甄別化
“好”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僅在于注重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說教,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想象等能力的培育,對學生“道德與法治”關鍵能力的培育。當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往往采用一種紙筆化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道德知識的獲得,關注學生對道德知識的識記。評價的甄別化、標簽化,讓評價喪失了評價功能,喪失了評價的真正意義。真正的評價,當摒棄傳統的紙筆測試,應當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將診斷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等相結合。真正的評價應當超越紙筆評價,而更加關注學生“道德與法治”情感、意志、態度等的培育和發展。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生命成長過程、綜合素養等發展的關照,能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生命和諧、健康地發展。如,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有的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法律知識,有的教師則關注學生對具體的、真實的案例分析。前者培育的是“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機器,后者培育的是“道德與法治”素養的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評價不應當甄別化、目的化,而應當成為一種手段與方法,應當有助于促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的發展,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生命的完善。
“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應當流于形式,而應當走向深度。“體驗性教學”一改傳統的“說教”,充分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在“體驗性教學”中,教師往往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事例來設計,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思考、探索,從而幫助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形成從“行”到“知”再到“行”的學習過程。“體驗性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力,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二、破局:需要怎樣的“道德與法治”教學
“體驗性教學”是一種破解“道德與法治”困境的教學。我們知道,“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世界”為根基,以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素養為根本,滲透“道德與法治”文化的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必須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與行為、實踐等相結合。通過設計研發多樣態的活動,健全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人格,讓學生形成對“道德與法治”自我、他人、社會等的關切。[2]
(一)“體驗性教學”能把握學習的內在邏輯
“體驗性教學”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能把握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內在邏輯。在“體驗性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點,積極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批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把握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從自我到他人、從道德到法律、從國家到世界。實施“道德與法治”“體驗性教學”,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課程性質和功能,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體現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要創設體驗性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深入感受、體驗。“體驗性教學”,要引導學生真思考、真探究、真表達。如,教學“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部分內容,我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人物、景等入手,如,鄉村的道路改善,如家庭汽車的保有量,如,抗擊新冠疫情的眾志成城,等等。這些,都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能表現祖國強大的例子。“體驗性教學”,要求教師要精心選擇相關內容,設計相關的活動,助推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助推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生命成長。
(二)“體驗性教學”能發揮學科的育人導向
“體驗性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導向功能。實踐中,教師可以將相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八禮四儀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等融入、滲透其中,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進行有效引領。“道德與法治”“體驗性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核心意識、大局意識、政治意識等。要始終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教學發揮學科育人導向的功能、作用。當然這個過程,不是對學生進行機械灌輸、填充、填壓、說教等過程,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價值辨析,深刻認同“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應該堅守的,什么是應該摒棄的”等意義性、價值性的問題。如,教學“地球,我們的家園”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就必須將“環保的理念”“綠色的理念”“共同體的理念”“生態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等融入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深化學生的認知。
(三)“體驗性教學”能形成優化的課堂生態
“體驗性教學”將教師、學生、學科、環境等重要因素有序聯結起來。“體驗性教學”打造了有深度的課堂學習生態,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民主、平等、自由對話。“體驗性教學”,激發了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了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能動性的發揮。“體驗性教學”,讓學生形成了深刻的價值認同、價值信仰。通過“體驗性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相關學習內容內化于心,更為重要的是,能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外化于行。如,教學“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一部分內容,我讓學生利用周六日兩天中的一天時間跟隨父母上班,體驗父母的工作的辛勞。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活動,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并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來體諒、體貼父母。借助于“道德與法治”體驗性的活動,增強學生的道德的敏感性。學生積極地對話、研討,并展開孝敬父母的實際行動。這樣的行動,充分體現了“體驗性教學”的良好的課堂生態。
“體驗性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要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主陣地。“體驗性教學”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形成,具有強大的情感推動作用,它將無形的“道德與法治”觀念轉變為有形的、真實的、具體的、可感受體驗的一種氛圍、一種活動。“體驗性教學”激發了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效能。
三、實踐:如何進行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
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需要教師的引領,需要學生的自主建構。同時,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要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學習經驗,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學校、教室。正如著名道德教育哲學家涂爾干所說,“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圍局限于課時、課堂,道德教育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道德教育是每時每刻的事情”。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體驗性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思維、探究。“體驗性教學”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應有之義、應然之舉。
(一)生活世界:“體驗性教學”的根基
“生活世界”不同于“科學世界”。按照德國思想家胡塞爾的觀點,“生活世界”是一種“前科學”“預先被給予”的世界,是一個“活生生”的、“流動性”的世界。[3]“生活世界”是“道德與法治”“體驗性教學”的根基。“體驗性教學”應當貼合學生的生活,貼合學生的經驗,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真正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感受、體驗。如,教學“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課的“勿忘國恥”部分,由于這部分歷史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而如果照本宣科,就不一定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如何讓學生產生一種勿忘國恥的感受與體驗?我在教學中,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相關的圖片、視頻等,如“探訪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視頻,展示了“百人斬”的報道的相關圖片,展示了“廣場屠殺瞬間的定格雕塑”,采訪身邊抗日英雄,等等。盡管只是一種感知、調查,但卻由于有著“生活世界”的支撐,能讓學生產生一種直觀感受,因而能觸發學生“道德與法治”直觀性思考:怎樣才能永葆和平?為什么要以“和平之舟”作為整體形象?體驗性“道德與法治”教學,能讓學生銘記歷史、勿忘國恥,能喚醒、激發學生奮發圖強、振興中華、建設祖國、珍惜和平等的決心、意志、行為等。
(二)實踐活動:“體驗性教學”的方式
實踐活動是“道德與法治”“體驗性教學”的主要方式。通過“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活動,能幫助學生建構生活經驗,豐富學生內心感受。在活動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觀察、思考、扮演、游戲、辯論、探討、協商,等等。借助于實踐性活動,能讓學生形成諸多“道德與法治”良好品質。如,“珍惜生命”“善于交往”“承擔責任”“公平正義”等。在活動中,教師尤其要注重設計、研發“兩難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點的辨析、澄清、采擇等。如,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班規我們訂”,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基于自我的認知經驗提交一份關于班級班規的提案。由于學生對班級班規的認知不同,因此大家制訂的班規的提案就不同。有些學生制訂的班規提案的某些部分,甚至存在著矛盾、沖突等。如,有的學生建議違反班規的要進行物質上的處罰,有學生則認為物質上的處罰不妥,應該進行勞動上的處罰;如,有的學生建議一個小組成員違紀全組受罰,有的學生則認為這樣不可取;如,有的學生認為勞動任務分配應該有性別區分,有的學生則認為應該一視同仁,等等。為此,我就引導學生針對這些矛盾性、沖突性的條文條款進行研討、協商。將這些矛盾性、沖突性的條文條款,置于全體學生眼光之下進行審閱、審議、考量,就能豐富學生認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作為班級班規設計制定的主體性的地位。
(三)創造解放:“體驗性教學”的旨歸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發展人”。生命的解放,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實踐力,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4]可以這樣說,生命的解放、學習的創造是學生本質力量得以充分地確證與表征。如,教學“讓生活多一些綠色”,我重點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環保觀念,我引導學生開展“綠色環保,減少污染”的志愿宣傳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積極地為行人、社區居民等宣傳環保知識,如“汽車尾氣”“溫室效應”等。在體驗性的活動中,學生成為一個個的小主人。在這個過程中,我扮演輔助指導的角色,幫助學生完成義務宣傳工作。通過這樣的體驗性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質,為學生個體的生命實踐活動、生命生長做好了鋪墊。
“體驗性教學”活動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體驗性教學”將無形的“道德與法治”觀念轉變為學生具體的、實在的“道德與法治”行為。同時,“體驗性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發掘了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創造性,更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徐湘荷.“德育回歸生活世界”本土化反思[J].中國德育,2008(6):29.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言論集[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
[3]靳江麗.回歸體驗的學校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3):6-7.
[4]王碧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 , 5 (5):56-5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