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建湖縣域原是古淮夷地的一部分,很早就有先人生產生活,留下了很多文化和遺址,在地方藝術上享有雜技、淮劇之鄉的美譽,在民俗文化方面形成了以恒濟龍舞為代表的特色民俗,同時具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境內文化古跡眾多。近年來,建湖縣實施了扎實開展普查,落實保護措施;重視傳承發展,擴大品牌效應;強化宣傳培訓,提高文化傳承自覺;加強古遺開發,促進社會發展四大舉措,在新時代取得了新進步和新實效。但在實踐中也發現了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投入不足、品牌效應不足、從業人員隊伍不夠穩定的問題,對此,該文提出針對性策略,為地方歷史文化古遺開發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方歷史文化;古遺;保護
課題項目:本論文系江蘇鹽城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鹽城市圖書館學會研究課題:地方歷史文化古遺開發現狀調查及保護的研究(22tsqbsk36)。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燦爛輝煌,地方歷史文化古遺猶如散落在各地的明珠,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見證著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建湖縣域原是古淮夷地的一部分,很早就有先人生產生活,留下很多文化和遺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保護地方歷史文化古遺,很有現實意義。
1 建湖歷史文化古遺概況
1.1 地方藝術
建湖縣享有雜技、淮劇之鄉的美譽,早在公元1世紀時就有雜技藝人開始外出表演,近代建湖的雜技起源于明清“十八團”雜技。2017年初,建湖縣啟動“中國雜技之鄉”“中國淮劇之鄉”申報工作。7—9月,中國戲劇家協會正式命名建湖縣為“中國淮劇之鄉”;承辦省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五屆年會暨基層優秀劇團劇目展演活動和何叫天先生誕辰99周年紀念活動;“何雙林戲劇工作室”“王友理戲劇工作室” 成立掛牌;舉辦“中國淮劇之鄉”首屆淮劇藝術周活動。11月,經中國雜技家協會考評組綜合評審,正式命名建湖縣為“中國雜技之鄉”。
1.2 民俗文化
建湖縣恒濟龍舞,起源于清乾隆年間(1703)建河村的謝氏族人,大多是在春節或慶祝游行時進行,用以祈求吉祥、歡慶豐收、祝賀勝利、祈雨祈福、彰顯力量、興旺人丁等。建陽“九獅圖”, 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或重大慶?;顒印盁魰钡闹匾獌热葜弧?/p>
1.3 人文古跡
建湖歷史悠久。據統計,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6處、縣級11處,內容涵蓋古墓葬,如東海王墓、永豐漢墓群;古建筑,如龍王廟、都天廟、文昌宮以及建陽鎮存有的南宋丞相陸秀夫讀書處“景觀書院”遺址,寶塔鎮的朦朧寶塔;近現代代表性建筑,如喬冠華故居、近現代建筑較多的村莊等。
1.4 紅色文化
建湖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后有1400多名烈士為國捐軀,留下眾多的歷史文物和遺跡。2021年,華中魯藝抗日殉難烈士墓、新四軍蘇中二分區《人民報》印刷所舊址、陸莊革命烈士紀念塔、建湖縣烈士陵園、中共建陽縣委、縣政府成立地舊址、新四軍軍部舊址、岡西烈士紀念塔、永豐革命烈士紀念塔、辛莊革命烈士紀念塔入選江蘇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2022年,1942年鑄造的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使用“馬刀”入選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中共建陽縣委縣政府成立地舊址、大唐村入選省第二批紅色地名。
2 建湖對地方歷史文化古遺開發保護的主要做法
2.1 扎實開展普查,落實保護措施
2.1.1全方位開展普查,加強歷史文化古遺檔案的收集與管理。以各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為普查主體,充分發揮退休教師、大學生村官、文化志愿者等各方面人力資源的作用,有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古遺”普查工作,先后共收集各類線索1119條,已采集文字約16萬字,圖片2000余張,視頻約10G,均采用檔案輕量化管理模式,為后續的開發利用打下基礎。積極推進大同村遺址考古工作。自2018年8月南大歷史學院大同村考古實習基地建成進駐以來,共開展了5期發掘,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出土遺物有陶器、原始瓷器、骨器、鹿角、龜甲等,深度揭示商周時期建湖先民居住繁衍生存的歷史。
2.1.2搶救性實施保護,做好相關檔案資料的長效保管。2018年,啟動市級非遺項目“九獅圖”搶救性保護工作,投入資金30多萬元,邀請知名導演加盟指導,在保留其原生態套路的前提下進行藝術提升,使其重新煥發藝術魅力。實施草堰口漢墓群安防系統建設項目,配置視頻監控、震動探測器等技術防范設備,解決了草堰口漢墓群點多且散、看護人手不足的問題,有效構建了人防、物防、技防為一體的安防體系,確保野外文物安全。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完成省、市、縣級共20處文保單位的地形測繪,對照記錄檔案工作規范,對相關文保單位檔案進行了補充完善,為文物安全檢查及執法提供了依據。
2.1.3大力度建設基地。先后投入4億多元,新建以縣文化藝術中心為主體的江蘇雜技培訓中心基地、江蘇省雜技團排練房、建湖雜技研究所、淮劇團排練房、江淮戲苑等多個非遺傳承發展基地,為雜技、淮劇的傳承發展提供陣地保障。建成非遺展示廳3處(“建湖雜技”展示廳、“建湖淮劇”展示廳、文化館非遺展示廳),為社會各界充分了解建湖雜技、淮劇的歷史遺存、沿襲軌跡和發展成果提供多扇窗口。
2.2 重視傳承發展,擴大品牌效應
2.2.1擴大地方文化知名度。積極打造非遺文化精品,2013年,編排的大型音樂雜技劇《猴·西游記》走進世界頂級藝術殿堂——林肯藝術中心,刷新多項演出紀錄,被譽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建湖樣本。該劇獲江蘇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國內首部詩詞歌賦雜技劇場《小橋 流水 人家》成為2016年度江蘇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應邀參加第18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世界自然遺產2017鹽城國際研討會等重要活動演出,榮獲江蘇省第三屆文華獎比賽優秀劇目獎和全市新劇目調演文華大獎。2021—2022年,淮劇《谷家大事》獲得江蘇省文華大獎、紫金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省“五個一工程”獎、鹽城市政府文藝獎等。2022年,雜技《煉——倒立技巧》獲中國雜技最高獎——金菊獎;小淮劇《暖爸孝女》獲第十五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馬群棕編參加全國非遺博覽會傳統技藝大賽獲二等獎;岡西剪紙參加宿遷全國剪紙藝術邀請展、省第三屆農民畫美術作品展分別獲得佳作獎、二等獎。圖書館和江蘇省建湖中等專業學校合作職業教育非遺剪紙技藝技能傳承創新項目,入選江蘇省職業教育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立項建設單位名單(中職)。
2.2.2加大地方文化交流力度。近年來,雜技團隨文化部、省文化廳參加“歡樂春節·精彩江蘇”系列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先后赴美國、德國、英國、柬埔寨、蘇丹等10多個國家演出30余場次,多次參加“吳韻漢風 ?精彩江蘇——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演”活動。雜技《丫丫戲鼓》參演2017年“文化遺產日”蘇北五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縣淮劇團應邀參加首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演出,與上海淮劇團舉行建滬兩地劇團共建儀式,進一步促進建滬兩地的淮劇文化交流。傳統折子戲《劉二姐趕會》《過關》應邀參加央視戲曲頻道“夢想微劇場”欄目錄制。
2.2.3豐富地方文化惠民內容。近年來,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在全縣開展“雜技村村到、校校到”和“淮劇村村到”惠民演出活動,將淮劇傳統劇目、現代大戲和折子戲、雜技精品節目作為重頭戲,進社區、進村居、進學校,走遍千家萬戶,贏得掌聲無數。在每年開展的100場節慶廣場文化演出活動中,淮劇、雜技列為必演節目。連續舉辦十多年的“歡天喜地鬧新春”踩街游園活動,社會參與度越來越高,全方面展示群眾喜聞樂見的舞獅、舞龍、踩高蹺、蕩花船等非遺項目。每年一度的“全縣群眾業余文藝匯演”“淮劇藝術周”“淮雜文化廟會”等活動,充分展示淮劇、雜技非遺項目的藝術魅力。
2.3 強化宣傳培訓,提高文化傳承自覺
2.3.1組織法規學習培訓。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精神,堅持依法保護、科學保護,連續多年開展非遺普查、培訓、傳承、資料收集整理、項目申報等工作。特別是“一法一條例”頒布實施后,專門召開專題座談會,在全縣范圍內舉辦非遺普查、普法等培訓班。
2.3.2開展集中宣傳,豐富古遺檔案利用形式。每年利用“國際檔案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科技一條街”等節點,通過橫幅、展板、宣傳單、LED屏以及發放各種“非遺”保護宣傳資料等形式,開展集中宣傳活動,向全社會大力宣傳文化遺產法律法規知識,營造了依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濃厚氛圍。
2.3.3加大文化人才培養力度。文化遺產保護靠手段,傳承是目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才是文化保護的關鍵所在。從最古老的以師帶徒模式發展到目前的科學化、規范化、規模化舉辦淮劇雜技培訓班。培訓班面向全國招生,聘請雜技界四項基本功教學名師執教,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實現最佳教學效果。淮劇實行帶編招生,招收的學員委托鹽城高等師范學校舉辦淮劇班代為培養,接受規范化培訓,學成之后,擇優錄用。2016年學員全鑫怡參加全國戲曲“小梅花”比賽獲金獎。與此同時,通過淮劇進課堂、雜技上操揚的形式,使淮劇、雜技故鄉的新一代從小便受到非遺藝術的啟蒙和熏陶。不斷擴大淮劇票友隊伍,進一步增強淮劇藝術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2.4 加強古遺開發,促進社會發展
2.4.1打造文化小鎮。立足于古村沙莊的地理和歷史風貌,以獲得文華獎的淮劇《小鎮》為藍本,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思路改造而成的淮劇小鎮,集淮劇傳承、淮劇演出、藝術展覽、主題餐飲、咖啡酒吧等多元業態于一體,更如一個以淮劇文化為核心的藝術生活古村?;磩⌒℃偯磕晡姸嘤慰蛠碛^賞旅游,聽淮劇、看雜技,賞小橋流水人家,看古色古香建筑。
2.4.2打造旅游專線。將東喬村的喬冠華故居、東平村的華中魯藝抗日殉難烈士紀念館、建河村的中共蘇中二分區委《人民報》印刷廠舊址、九龍口黨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串聯起來,打造點線結合的廉政教育基地群,開通“淮鄉家風”廉政教育文化專線,開通以來,已接待全國各地參觀者、黨員干部數十萬人次。
2.4.3開展文化展演活動。每年通過舉辦“歡天喜地鬧新春”民俗踩街、淮劇雜技藝術節、淮雜文化廟會、“團圓佳節聽鄉音”等活動,2023年春節前策劃舉辦“非遺年貨節”,讓廣大群眾充分接觸、了解、喜愛非遺。利用春節廣場惠民演出舞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小淮劇、數來寶等節目形式,傳承文化。同時通過廉政淮戲《三盆水》《一支舊筆》,家風淮戲《暖爸孝女》,廉政淮歌《廉政家庭人人夸》等精彩節目,把傳統文化形式同現代內容結合起來,進一步讓文化深入人心。
3 地方歷史文化古遺開發保護面臨的難點
3.1 地方歷史文化古遺保護力度不夠
很多地方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古遺,但由于自然環境變遷和惡化,再加上一些人對其不夠理解,不夠重視,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多處古跡遺址有待進一步保護,其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發掘。一些文化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過于商業化。
3.2 地方歷史文化古遺保護投入不足
古遺存在的形式具有多樣性,保護方法各有不同,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由于缺乏專項保護經費,可持續投入無法保障,難以滿足保護工作要求。另外一方面,近幾年地方政府對地方歷史文化古跡開發雖然投入一定的財力、人力、物力,可各方面投入平衡點拿捏不夠,最為明顯的就是硬件條件的持續完善,卻在軟件條件上面存在不足。
3.3 地方歷史文化古遺開發形成品牌不大
開發后的歷史文化古遺逐步形成文創品牌,是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在文化變遷過程中的一個創新出路,也對地方歷史文化古跡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具有挑戰性,但有的地方在地方歷史文化古遺開發投入和取得的效益不成正比,沒有形成較大品牌,難以吸引人。
3.4 文化古遺保護從業人員隊伍不夠穩定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參與歷史文化古跡文創品牌開發的人員,二方面是開發后的歷史文化古跡保護管理人員。兩類人員的篩選和培訓十分重要,但兩類人員在地方卻存在嚴重短缺。如在雜技項目上,雜技學員招生難,目前大部分是貧困地區的孩子從事雜技行業。雜技演員分流難,雜技行業吃的是青春飯,三十歲左右就不能登臺演出,雜技人面臨著二次就業。雜技行業留人難,一些培養出來的高端人才,由于沒有編制,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4 地方歷史文化古遺開發保護措施
4.1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政府應加大對古遺保護的投入和支持,將古遺保護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基層部門和項目傳承人在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中的費用,并將此項內容作為每年兩會聽取本級政府財政審計工作報告的必備內容和重點內容。設立古遺保護專項資金,對各級保護項目給予補助,支持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4.2 加強古遺保護力度
要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對古遺進行搜集、登記、分類、整理,將普查資料系統化、規范化、檔案化。要對瀕臨消失的沒有市場前景的項目進行資料保存,建檔進博物館。健全社會參與機制,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利用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以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共享、跨界創意和智慧應用為重點,有效發揮文物科技支撐作用。積極推進項目建設用地考古前置工作,建立健全全縣考古前置工作機制,結合當前土地收儲、出讓(劃撥)工作程序和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程序、要求,優化工作流程及保障措施。
4.3 創新古遺開發保護模式
對于出土文物眾多的遺址等,鼓勵有條件的鎮(街道),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展示館等活動場所,通過展出各種文物,在觀眾面前盡量還原古代人們的生活情況。對于有特色的自然風光遺址,把古遺本身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建設遺址公園,使其既有基本的保護功能,還有旅游功能。對于地方文化特征明顯的古村,可以打造生態農業觀光園,能夠在保護古遺的同時,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提高當地農民收入。
4.4 打造古遺保護品牌
積極融入文旅融合,依托重要古遺資源,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旅游品牌,將文物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優勢。創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充分運用數字化和互 聯網技術,實施“互聯網+歷史文化闡釋與展示”工程,使古遺的文化價值真正融入現代社會;建設紅色文化數字展示館,讓更多的人不出門也能在網上看到紅色景點。
參考文獻
[1]余丹.我國古鎮旅游的開發利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1):378.
[2]陳述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思考[J].地理研究2015(5):30-34
[3]包立本.文物古跡[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林麗,副研究館員,江蘇省建湖縣人才服務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