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諺語是人類面臨社會環境所形成的具有不同歷史意義、文化意義的生活圖景,是古老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語言凝練。近年來部分學者從概念隱喻視角研究諺語的應用情況。概念隱喻作為一種人類語言現象和認知現象,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多個領域進行了深度融合,也為人類文化交流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涵。分析概念隱喻與諺語的內在關聯發現,概念隱喻蘊藏在不同語言的諺語之中,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和多維研究相關文獻,以期增進人們對諺語的理解。
關鍵詞:概念隱喻;諺語;文獻
基金項目:甘肅省檔案科技項目“大數據在紅色資源電子歸檔中的應用研究——以甘肅民族地區為例”GS-2022-X-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資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藏語諺語中概念隱喻的認知語言學探析”。
諺語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總結在語言層面的具體表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通過中國知網檢索得知,近年來我國學者對諺語的研究頗多,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也有不少學者從概念隱喻視角出發研究其在諺語中的應用。概念隱喻理論的研究經歷了較長的時間,且已經形成了相對系統、成熟的一系列成果。任何理論研究都要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隱喻研究也不例外,經歷了修辭學研究、語義學研究和多學科研究三大階段。同時還有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學者以多個角度對隱喻概念內涵和外延進行了多層次探討。尤其是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成為隱喻研究史上的轉折點。
1 概念隱喻理論及相關研究
萊考夫和約翰遜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對隱喻學進行了系統研究和闡述,并圍繞隱喻的概念和本質提出了一系列看法。在1980年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對隱喻的發展階段、歷史脈絡、概念本質進行了全面詳細的闡述,并指出隱喻存在于人們的語言和思維之中,隱喻對于人們的言行產生著重要影響。從表面上看,隱喻屬于語言層面討論的問題,但深挖其本質,隱喻則屬于值得我們更關注的深層次的思維層面。隱喻是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礎。同時二人還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存在于人類概念系統之中,我們所看到的隱喻只是表層現象,而非真正的隱喻本質。概念隱喻研究對推動隱喻研究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是隱喻研究的一大里程碑。概念隱喻的研究迫使我們對隱喻生成以及更深層次的結構轉換產生興趣。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關注隱喻研究,認知隱喻學也成了熱點研究對象。
“隱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物或經驗去理解和經歷另一種事物或經驗。”[1]無論隱喻作為語言現象還是思維問題,都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因此隱喻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隱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統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直接影響,這種影響是長期性、復雜性的。[2]”概念隱喻實質上是通過一個概念去理解另一領域的一個概念。這既是對概念隱喻本質的闡述,也揭示了概念隱喻的具體價值和作用。人類在感知世界過程中,如果沒有新的概念作為支撐,新世界的大門就無法打開,概念隱喻對人們的感知內容和行為方式產生著決定性作用。這種決定性作用有助于我們對新世界進行探索。正如Richards認為,在整個語言體系中,隱喻就是兩個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彼此互動會產生新的意義,概念隱喻能夠讓我們借助原有的概念更好地理解新內容、新知識。“概念隱喻理論可以用來對日常語言使用中的隱喻進行深入的剖析,可以據此觀察和發現我們概念系統中最基本的形成概念和判斷的方式”。[3]通過對概念隱喻理論的理解,我們可以對“語言的隱喻化現象的梳理和隱喻機制的剖析,探求人類認識的來源,即人類怎樣認知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怎樣在舊的概念基礎上形成新的概念”[4],并在互動過程中加深我們對語言背后的內涵的理解,能夠自覺運用概念去探索新世界。
2 概念隱喻與諺語的關系
需要從心理、哲學、社會學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才能夠看到諺語背后的文化層次和文化內涵,在使用過程中,諺語能夠在演講和與聽眾互動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這是直白的語言所不能企及的。據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的統計,日常用語中大約70%的表達方式源于隱喻概念,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諺語中。二者在概念隱喻研究過程中發現諺語實質上就是廣義的隱喻。概念隱喻能夠在諺語與認知過程中扮演橋梁角色,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諺語字面背后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密切聯系諺語與認知之間的關系。
“概念具有隱喻性的架構,人類的語言和思維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隱喻性的[5]”。日常生活中的認知體驗是以概念隱喻發展的基礎,其本質在于映射各種概念之間的基本關系,“將聽者和讀者心中源域的認知激活,使得對某事物的一般性認知完全由一個鮮活的典型個體替代。”[6]概念隱喻以認識和表達新事物為目的,在舊事物與新事物之間尋求共同點從而搭建起認知橋梁,提供不同視角以增進人們對新事物的理解,揭示人類活動與自然事物的相似性。
從諺語的內容呈現特點看,具備哲理性、豐富性、科學性等特征。一是哲理性。諺語是本地區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是對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客觀總結,體現著人民大眾的智慧,具有樸素的哲理性。二是豐富性。我國幅員遼闊,在不同地區形成的諺語各種各樣、豐富多彩,既有對自然現象的總結,也有人們在生活過程中經驗總結,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十分豐富多彩。三是科學性。在諺語形成過程中會經過實踐檢驗,尤其是一些農事諺語和天氣諺語,在現代社會依然指導著人類實踐,這種對客觀事物的總結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一般會將概念隱喻解釋為詞匯隱喻。人類在交流互動過程中,往往會選擇與自身有過密切經歷或親身體驗的詞匯來表達相關內容或訴求。相應地,人們在建構抽象概念時,也會將自身經驗作為首選,用“簡單概念”來解讀“抽象概念”。在解讀過程中,概念隱喻便由此而生。概念隱喻是人類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重要體現和集中反映。萊考夫等學者認為可以從方位隱喻、實體隱喻、結構隱喻三個層面對概念隱喻進行解讀。一是方位隱喻。是指人們在構建其他概念過程中,更愿意使用一些與自身距離比較近的方位詞匯來映射其他概念。二是實體隱喻。世界本體基本概念是其他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礎,人類在理解實體特質時,往往可以利用已知實體的某些特征進行隱喻闡述。例如,我們可以用動物的某些特征來隱喻事物的發展規律,也可以用植物的某些特征來反映人的性格特質。三是結構性隱喻。是指在理解陌生領域過程中可以通過源域隱喻的方式對目標域進行概念構建,進而形成一系列結構性概念隱喻,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陌生領域的內容。
3 概念隱喻在不同諺語中的應用及對比
3.1 概念隱喻在中國諺語中的應用
概念隱喻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學術界對于隱喻的研究。有很多知名學者對概念隱喻進行了探討,并將概念隱喻在多個領域進行嘗試,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對漢語諺語略有涉及。漢語諺語是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重要語言形式,在人們日常互動、學術研究、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概念隱喻在漢語諺語中普遍存在,以概念隱喻作為分界線可以將諺語劃分為兩類:一類含有概念隱喻,另一類不包含概念隱喻。包含概念隱喻的諺語更加生動,更能夠體現出地域文化特征。因此,無論是日常交流,還是語言研究,都應該對諺語中的概念隱喻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語言特征、文化內涵、思維方式、精神品質。從文化角度看,諺語是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語言精華,從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由于諺語形成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結晶,有些諺語已經過口口相傳的方式經歷了成百上千年,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其中所表達的觀點和道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還有一些諺語是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的總結。這些諺語很多都運用了概念隱喻,不僅在修辭方面發揮著獨特功能,也展示出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差異。
諺語是語言和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正如藏語諺語“話無諺語難講,皿無把手難拿”。強調要借物說理,借物抒情,借物表意,這其中的“物”不僅能指人類生活中作為物的概念事物,也飽含其文化經驗,概念隱喻無疑是藏語諺語表征的主要方式之一。壯族諺語在壯族先民生產生活中產生和發展起來,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韋達教授在《壯族諺語與人生經驗》中論道:“壯族諺語作為一種潛藏在民間的文化形態,滲透了壯族社會的各個方面,培育壯族人的品德,鑄造壯族人的人格[7]。”反映了壯族諺語對于民族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長遠影響。周艷鮮教授在《中國壯族諺語》指出:“壯族諺語是壯族口頭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記錄了壯族人民在勞動、生產、生活中所積累的豐富知識、經驗與真知哲理,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傳統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是歷經滄桑而又生生不息的文化活態生命的體現!”[8]諺語由壯族先民創造并代代相傳,涉及家庭、修養、事理、自然、鄉土等諸多方面。壯族家庭倫理諺語語言形式簡練、寓意深刻,將先民對事物的觀察投射到家庭倫理關系中,其中有很多體現了概念隱喻的映射特點,使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認知經驗。呂倩《維吾爾諺語中“火”的隱喻認知初探》一文中對維吾爾諺語進行了系統研究,其研究從隱喻認知角度入手,并將其作為一種認知手段進行了研究[9]。
3.2 概念隱喻在西方諺語中的應用
與中國的諺語研究相似,在西方,起初相關諺語的研究主要也是對諺語進行集成和歸納,后來到20世紀中后期,開始從新的角度進行探討。Reynolds指出不同民族受到地域、文化、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本民族的諺語。他指出“每一個人都應該在自己本民族的諺語中找尋自己的民族性格”,除了本民族諺語之外,外部也會向本民族傳播諺語,這些諺語是其他民族的智慧結晶,對本民族的文化也會產生影響。F.Lucas對諺語與格言之間的區別進行了系統探討,指出,諺語是思維層面的集中體現。Honeck也對國外諺語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從認知角度、功能角度、文化角度、文學角度等進行了概括和分析。
諺語在語言表達方面具有簡練鮮明的特征,是語言交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過諺語的運用,能夠更加真切實際地表達觀點和內容。在英語及英文中十分普遍。但在國內學習英文的過程中,無論是口語交流還是文本信息,對英語諺語運用普遍偏低,這也是導致我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說出的話不地道的原因之一。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系統性,在諺語教學方面有必要在數量和授課方式上進行改進,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多樣化訴求。應從概念隱喻角度向學習者揭示隱喻型諺語的結構生成及意義投射機理,培養學習者的諺語習得意識,這才是提高諺語習得效果的根本之道。概念隱喻能夠更好地幫助人們從已知的概念理解新領域的其他概念。而要想實現概念轉移,需要三個必備條件。一是生存大鏈條,生存大鏈條是維系世界生存的根本形式。其存在具有內在規律,并不隨人的意志而轉移。二是事物的本質。人與動物,植物區別明顯。動物具有本能反應,人具有思維特點,而植物則只具備生物功能。在整個生存大鏈條上,人屬于最高層級,動植物其次,無生命物質則屬于最底層。三是話語經濟原則。這一原則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在具體時間過程中能夠分清主次,厘清頭緒。
4 概念隱喻在諺語中的應用研究展望
通過以上論述,當前無論是國內學者還是國外學者在諺語研究方面都主要以語言作為切入點,較少有學者以概念隱喻作為切入點進行研究。而概念隱喻在表述人類經歷和感受方面能夠起到解釋說明作用。因此未來在諺語研究方面完全可以以概念隱喻作為切入點,對諺語進行探討和分析。從現有成果來看,對于概念隱喻在諺語中的應用研究還不成熟,相關研究分布較為分散,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為此,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還需要在不同地域諺語概念隱喻應用的深度、廣度上下功夫,增強相關研究的全面性。
當前,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無論是諺語研究,還是概念隱喻研究,都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研究成果和研究體系也會更為豐富。隨著文化的變遷,許多諺語的隱喻也會產生變化,而語境的變化對隱喻意義產生的影響最為明顯。要想應對這種影響,除了聽話者自身具備較強的語言綜合能力以外,也需要更多研究者圍繞諺語的隱喻進行系統研究,以更好地從時代發展和文化變遷的角度進行必要的解讀,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人們的思維方式、性格特征、諺語運用習慣以及概念隱喻表達特征。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更多元化的方式和素材,在促進中華傳統文化認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助于世界各文化的交融、互通。
參考文獻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RICHARDS L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3]束定芳.從隱喻研究看認知語言學、修辭學和語用學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啟發[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43-50.
[4]溫珍琴.從諺語看客家的傳統家庭教育[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10):117-118.
[5]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6]梁曉波,曾廣.概念隱喻的形象評價與建構功能[J].外語研究,2016(5):42-45.
[7]韋達.壯族諺語與人生經驗——壯語熟語文化系列研究之二[J].廣西社會科學,2003(9):176-178.
[8]周艷鮮.中國壯族諺語[M].世界圖書出版社,2015.
[9]呂倩.維吾爾諺語中“火”的隱喻認知[D].新疆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昂秀措,西北民族大學館員,研究方向:從事檔案管理、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