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在新課改、新高考背景下,結合目前農村高中地理生涯教育的現狀,以“主要陸地自然帶”為案例,通過課前動手操作、課堂知識講授與課后實踐研學相結合,探索體驗式生涯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方法與路徑。
【關鍵詞】農村高中? 體驗式生涯教育? 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3-0145-03
生涯教育最早由美國教育家馬蘭博士提出,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畢業后,有就職、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1]。體驗式生涯教育指教育者通過創設生涯情境,設計生涯體驗活動,指引學習者進行生涯探索,培養生涯規劃能力,為自我成長和生涯發展打下基礎[2]。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體驗式生涯教育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親歷的感受有深刻性、個性化。
一、研究背景
廣西從2021年開始實行高考綜合改革,在新的選科模式下,高中生如何選擇科目組合更有利于自身發展成為熱門話題,而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涯規劃是切實推行新模式的保障之一。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其在中學生生涯規劃中具有明顯優勢。作為橫州市的農村高中,在教學資源、教學途徑稍有欠缺的情況下,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體驗式生涯教育成為當地中學地理教師的首要任務。
二、體驗式生涯教育滲入高中地理課堂的意義
地理學科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將體驗式生涯教育滲入到高中地理教學中,更深刻突出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將書本知識與職業生涯結合在一起,加強對地理知識的理性總結和對成長生活的感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相關職業生涯的滲透,讓學生初步了解相關生涯內容,對未來選擇大學和專業有一定的方向和喜好。地理學科還具有抽象性、差異性,不同的區域自然和人文景觀大不相同,只是講述課本知識難免有些死記硬背,加入體驗式生涯教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提取、處理、應用、分析數據信息的能力。地理學科還極具鄉土情感,通過體驗式生涯教育,加強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融入鄉土地理內容,培養人地協調觀。融入體驗式生涯教育的地理課堂,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可以使得課堂更加精彩,師生互動更充分,有利于師生關系的良好發展。
三、現狀調查
結合新課改背景和高考的趨勢與導向,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入生涯教育越來越具有必要性,而未來如何更進一步推進職業生涯體驗在教學中的融入,則需要了解現階段農村高中學生對生涯教育的了解與看法,以及教師教學中融入體驗式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情況了解,借助“問卷星”平臺及Excel辦公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選取橫州市一線工作的高中地理教師30人和普通高中生300人進行實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時效性。所得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學生問卷分析
由表1可知,大部分學生關心自己的未來職業方向,并且認為高中學科學習中融入相關職業信息對未來選擇大學和專業有幫助,所以希望從地理教學中了解相關的職業信息,極大多數學生認為目前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極少滲入生涯教育。如圖1所示,超過一半的學生希望接受地理相關生涯教育的途徑是豐富多樣的。教師可以此問卷調查結果為指導,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向入手,利用課本內容融入、設置更多課堂活動探究、拓展課外研學研修、定期舉辦生涯教育專題講座等方式,拓寬體驗式生涯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2.教師問卷分析
由表2可知,幾乎全部的地理教師都認為學科生涯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但大部分教師都缺乏體驗式生涯教育的相關培訓和概念學習,盡管學科教材中有很多可融入職業介紹的內容,但在實際的課堂教育教學中較少融入體驗式生涯教育。如圖2所示,教師希望融入地理相關生涯教育的途徑與學生感興趣的生涯教育途徑幾乎一致,對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式生涯教育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四、滲透體驗式生涯教育的案例展示
針對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筆者以湘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二第五章第二節《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為基礎,以“陸地自然帶”這一模塊為例,探索體驗式生涯教育在農村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1.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對本章的要求是“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3]”。本節課是自然環境地域分異的具體反映,是地域存在差異性的體現和運用。
2.基于體驗式生涯教育的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培育和觀察植物生長,總結出不同植物生長所需的自然條件差異。
(2)在地圖上找出不同類型森林帶、草原帶和荒漠帶的具體分布,進一步驗證自然帶的分異規律。
(3)通過在校研學實踐,進一步驗證影響自然帶分布的因素,并加深學生對相關職業的了解與體驗,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3.教學過程設計
(1)新課準備階段
教師活動:提前一個月布置學生選擇種植一種常見植物,要求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并填寫《植物生長觀察記錄表》,歸納相同類型植物,進行分組,選任小組代表,布置完成記錄表和植物生長照片匯總課件。
學生活動: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查詢、分析、記錄植物生長習性以及所需的自然條件(氣候、土壤等),完成《植物生長觀察記錄表》和收集植物生長階段照片。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組織能力,培養學生園藝類職業的基本素質,得到種植類相關職業的親身體驗。
(2)新課導入階段
教師活動:讓種植不同植物種類的小組學生代表分享種植和觀察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一些趣事,將《植物生長觀察記錄表》和植物階段生長照片投屏到希沃上,進行總結。
學生活動:同一植物類型為一組,小組內進行信息匯總,派學生代表進行發言。得出結論為不同植被生長所需自然條件不同,影響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是熱量和水分。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專業術語表述能力,提高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并且引出本次課堂正課內容。
(3)概念講述階段
教師活動:講述影響自然帶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決定熱量條件,海陸位置決定水分條件,這兩者決定了氣候類型,氣候影響著植被和土壤,從而形成自然帶),以植被為代表命名自然帶,其特征是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
學生活動:認識自然帶的成因,從氣候推導出自然帶。
設計意圖:扎實基礎知識,為后文比較氣候類型與自然帶類型做鋪墊。
(4)課堂探究活動一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自然帶分布圖與主要自然帶的景觀照片,提出問題——描述自然景觀的差異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說明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學生活動:觀察所示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理解不同空間尺度的地域分異,以及差異性與整體性的內在聯系。
(5)課堂探究活動二
教師活動:展示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依次展示每一種自然帶的景觀圖片,引導學生分別從赤道向兩極、從沿海向內陸去認識世界常見的11種陸地自然帶。
學生活動:觀察自然帶的外觀特征,學會辨別不同自然帶景觀圖,找出并記憶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直觀看出不同自然帶的植被景觀不同,學會辨別,通過規律記憶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位置,并增進學生對自然界美的欣賞。
(6)課堂探究活動三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比較世界氣候類型模式圖和世界陸地自然帶模式圖,思考氣候與自然帶的對應關系。
學生活動:對比兩幅圖,總結得出氣候與自然帶的對應關系——幾乎一致。
設計意圖:進一步印證氣候條件與陸地自然帶分布息息相關,便于學生形成整體比較記憶。
(7)生涯教育滲透階段
教師活動:介紹本節課的相關專業信息、職業前景與人物代表,如表3所示。
學生活動:了解本節課相關的園藝學和植物學專業、就業方向、優秀院校等信息,學習人物代表的精神。
設計意圖:有針對性地進行生涯教育滲透,讓學生及時了解相關職業的信息,給予動力和榜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未來選擇大學和專業提供依據。
(8)課外校園研學階段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觀察并記錄校園內的植物,指導學生填寫《校內植物匯總報告表》,如表4所示。
學生活動:尋找校園內的植物(小葉榕、盤架子、扁桃、木棉樹、金錢榕、三角梅、南洋杉等),記錄植物科屬,觀察形態特征,查找相關資料,填寫《校內植物匯總報告表》,并用課件展示《校內植物匯總報告表》和每一種植物的真實照片,進行活動總結和反思。
設計意圖:學生收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部分植物種類,通過植物屬性反推當地的氣候類型,進一步強化知識記憶,將課本知識與鄉土地理深刻融合,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初步培養學生植物學家相關職業的基本素養,增加職業體驗,提高學生概括知識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五、結束語
在高考綜合改革新趨勢下,學科融入生涯教育成為必然,作為農村高中,自身教育條件和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當地地理教師需要走在改革的前沿,主動學習生涯教育的相關知識理論,抓住教材中的切入點,融入相關的大學專業和職業前景介紹,充分運用農村當地現有資源,設置多種實踐探究活動、研學研修活動,增加學生的親身體驗感,在地理教學中逐漸滲透生涯教育。
參考文獻:
[1]石家銳.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生涯教育的系列活動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0):47-48.
[2]龍芝杏,張爭勝.體驗式生涯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地理教學,2020(13):25-2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