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娜,宋 玲,鄧享濤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在文化課程上的優異表現,還對學生的思政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做好相關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和指導。新時代的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作為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尤其是對于傳統武術教育來說,武術課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武術的競技技巧,鍛煉他們的身體,還需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武德”的熏陶,把武德教育理念中的孝悌正義、扶危濟貧、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信條,作為實際生活中為人處事的規范,真正地彰顯我國傳統武術教育的精髓。可以說,將課程思政的學習有機地融入傳統武術教育中,不僅是當今武術教育的一大學習任務,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弘揚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以武術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以及課程思政為研究對象。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找和武術傳統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相關的文獻資料,將這些資料和平時學習的內容相結合,了解有關課程思政理念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革新情況,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訪談法
采訪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有關的人員,將論文出現的一些論點對他們進行訪談,深入了解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1.2.3實地觀察法
深入實地觀察和記錄平時教師及學生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學習狀況,并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獲取第一手資料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論文論點的理解。
1.2.4 邏輯分析法
將查找到的文獻資料、觀察及采訪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匯總,分析其中存在的邏輯關系,找出和論文相關的結構特點,進一步加強論文的邏輯關系,鞏固有關論點。
2.1.1 新課改下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新課改下的課程思政教育就是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兩方面的學習,將學習的課程和思政教育理念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讓學生通過日常的學習不斷地滲透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形成一種協同效應,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思政教育學習目標的認識[1]。課程思政教育要求學校在教育中要以學生自身作為教育的主體,把學生自身的思想作為課程教育的主要方針,引導學生能夠在日常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課程思政教育還要求學生明確自身的政治立場,培養自身的政治修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為培養他們成為國家民族復興接班人做準備[2]。同時,各高校還要堅持“以身作則”的教育理念,不斷加強教師師德的培養,提升他們的教學能力,通過自身行為舉止的示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提高政治覺悟,承擔起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社會責任。
2.1.2 課程思政理念在武術與傳統體育教學中的價值
以往的武術和其他傳統體育教學,大部分教師無論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設計的設置上,都極為重視對學生的技術訓練,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這種注重學生技能學習,淡化思政教育的教學形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新課改下的課程思政則堅持以課程作為“德育”的載體,讓學生在日常的課程中接受新時代的道德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現代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更好的道德熏陶[3]。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揮課程的滲透作用,挖掘課程思政理念在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使課程里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得到更好宣揚[4]。
2.2.1 思政教育與武術教育的教育理念契合
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構建一個“寓德于教”的道德教育體系,把“以德樹人”作為教育的宗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學會各項課程內容的技術,還要致力于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武術和其他傳統教育中也都會倡導“以德服人”的道德品質,主要表現為武術運動員要有自我約束的能力,在從事武術活動中應該要有一定的道德規范,不能依仗自身的武力而作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武德思想和新課改的思政教育在這一點上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提倡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學會做人的道理,嚴格遵從“見義勇為、扶危濟貧、助人為樂、孝悌正義”等中國傳統美德,堅持德育的教育理念[5]。課程思政中還強調學生要有愛國主義精神,堅持維護民族統一和領土完整的社會價值觀,而武德教育中也是倡導“仁愛”和“愛國”的武德思想。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涌現出許許多多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他們為了中國的統一和興亡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以維護國土完整為己任,詮釋了愛國、奉獻、敬業、忠誠等精神,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無不體現了武術傳統教育中的“武德”思想。而在現代課程思政教育中,同樣要求現代教育要認真落實和強調愛國主義精神,加深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傳承紅色基因,學會感恩,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自覺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新世紀人才[6]。
2.2.2 思政教育與武術教育的文化內容契合
新課改下的課程思政教育的文化內容就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樹立和培養,是對祖國新時代接班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行全方位的建設[7]。而中國武術和傳統體育文化的主要內容就是奉行“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要求武術運動員在日常學習中不僅僅學到“術”,更要認識到在武術和傳統體育當中包含著深刻的關于“道”的教育。中國武術和傳統體育文化中所說的“道”,其實就是指人們做事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倫理,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講究的就是“習德”,做事先做人的人生哲學。不管是課程思政還是武術和傳統體育所倡導的文化內容都要求人要以道德倫理和政治素養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諧精神,強調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還要有一顆愛國之心,要有維護領土完整、祖國統一的愛國精神。課程思政所包含的文化內容,與武術以及傳統體育教學重視的內涵可以說是完美的融合,在各個領域方面的要求都是高度契合的,不管是在教育理念方面還是教育方式方面都反映了我國傳統的思想美德,傳承了中國內外兼修的最高境界,是兩者之間文化內容一致性的體現[8]。
2.2.3 思政教育與武術教育的教育引導者契合
新課改下的課程思政是我國黨中央重視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體現,其教育的重點對象就是學生,這也是在各高校全面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所在。“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教師要重視青少年的人格培養,正確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武術和傳統體育教學的主體也是青少年武者,古代傳授技藝的師傅也是提倡“習武先明德”,大部分武者也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武術技藝,因此,課程思政和武術文化的教育引導者是相當契合的,課程思政和傳統武術教學都十分注重學生的品德,而個人的品德都是由從小身處的環境和所接受的教育而形成的,這就決定了課程思政和武術文化教育的主體都是青少年學生。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明辨是非,建立自身價值觀的主要時期,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師不但能夠幫助學生鍛煉強壯的體魄,還可以培養他們勇敢拼搏、自強不息、仁愛和諧的思想道德品質[9]。
2.3.1 重視課程思政的教育意義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課程思政的教育意義在于能夠充分發揮學校“育人”功能,在傳授知識和技藝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培育和弘揚傳統民族精神,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10]。在新課改之前,許多院校更加傾向于傳授知識和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尤其是對于武術和傳統體育課程來說,這項技藝的特殊性決定了這方面的人群相較于一般學生來說,擁有更好的身體素質,換句話說就是武力值更加強大。而強大的武力值決定了一旦他們的道德思想出現偏差的時候,會給周邊的人甚至整個社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這也是為什么在現代武術和傳統體育教學中一再強調要以“武德”培養作為教育的重心。因此,有關院校一定要重視課程思政的教育意義,一定要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融入對提高于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要堅決實行課程思政的教育要求。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實到相關教研室和武術課堂上,要細分武術課堂教學中體現的思政元素,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進而落實到每一位教師,使其能有完整的參照體系進行教學和評價與自我評價標準。這樣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學習武術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提升自身的思政覺悟。在確立武術課教學的思政評價體系上可以做到:(1)將武術技能與思想融合,在教學訓練中始終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寓思想于行為之中,加強思政教育,使其成為一門具有思想性和文化性的體育課程。(2)時刻關注學生思想是否積極向上,是否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養。深知體育在促進大學生身心發展、人格塑造、行為習慣養成中的獨特價值。(3)武術技能教學也要兼顧學生的思政意識,通過專項理論與訓練,掌握武術課中的傳統武德、民族精神、思想境界與技術技能,使學生在專業方面一專多能,并對學生的各項水平進行有效的評價。這種評價體系要求教師著重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思想決定他們的行動和深度,這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深遠的意義。只有將課程思政的要求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才能充分發揮思政教育課程的育人作用,也才能將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深刻地雋刻在學生的骨血當中,從而為我國培養出新世紀的優秀人才[11]。
2.3.2 加強教師隊伍管理
在課程思政中,除了作為主體的學生以外,最為重要的角色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他們既是這個課程教育的傳播者,也是課程思政推行的最為重要的力量之一[12]。想要更好地實施并達成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就要持續抓好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尤其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只注重武術技藝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武德”方面的培養,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是課程思政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當前,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面臨了重大的挑戰,而學校作為學習的搖籃,想要更好地發展我國的傳統武術文化,就一定要承擔起文化傳承媒介的責任。
武術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承載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蘊含的武德文化精神也彰顯了我國的民族精神,能夠更好地熏陶學生的文化素養[13]。學校應全力加強教師精神文化的建設,嚴格要求教師的行為規范和教學內容設計,在教授任一拳法或器械的過程中都需將相應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武術對練,能夠營造學生間形成互幫、互助、和諧、寬容等的人際氛圍,培養學生的的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堅韌不拔的精神;武術散打,傳遞給學生不畏挑戰與敢于亮劍的拼搏精神,給予學生失敗的體驗,從而塑造戒驕戒躁 、永不言敗的人生價值觀念。一方面要讓教師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模范;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優化,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積極嘗試各種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和武德思想兩者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有機地融入到日常的技藝教學,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學校可以定期設置教師的師德培訓課程,通過加強教師層面的思想道德建設來影響學生的精神層面,讓教師以自身的行為和思想作為學生的典范,更好地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
2.3.3 武德和思政內涵的相互促進
武術和傳統體育文化中所宣揚的人文素養以及思政內涵中的要求可以說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武德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可以作為青少年建設自身價值觀的參考,甚至其中涵蓋的英雄文化精神是可以作為青少年的信仰和“偶像”,通過實際事例作為青少年教育的典型素材,以真實的人物性格特點幫助青少年塑造自身氣節與操守[14]。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繩,結合愛國情懷、民族精神培育學生的武德觀念。將中華武德的文化內涵、歷史淵源和突出特色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身擁有的實踐技能和修養,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與實踐創新等能力。“拳以立德”,使武德與思政巧妙聯系起來,在長期的武術課教學實踐中,養成良好的人格,培養出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創新型人才。武德和思政內涵的相互促進,可以更好地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更好地實現“育人”“做人”的教育目的,這是我國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武術教育的重點所在。學校可以設計有關專題課程,以我國的一些民族英雄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挖掘并宣揚他們的英雄事跡來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1)新課改下的課程思政以課程作為“德育”的載體,將新時代道德思想教育滲透于日常課程中,有機地將學生的各類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能更好地接受現代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更好的道德熏陶。
(2)武德思想和新課改下思想道德教育要秉持德育的教育理念,把“以德樹人”作為教育的宗旨,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堅持維護民族統一和領土完整的社會價值觀,加深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3)課程思政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和武術以及傳統體育教學重視的內涵可以說是完美的融合,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們要以道德倫理和政治素養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重視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和諧精神。兩者都反映了我國傳統的思想美德,傳承了中國內外兼修的最高境界,是兩者之間文化內容一致性的體現。
(4)新課改下的課程思政和武術傳統文化教育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個人的品德都是從小身處的環境和所受到的教育而形成的,這就決定了課程思政和武術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學生身上,這是幫助他們建立自身價值觀的關鍵時期。
(1)院校和教師要重視課程思政的教育意義,堅決實行課程思政的教育要求,將課程思政的要求落實到實際行動中:①將武術技能與思政融合,寓思想于行為之中;②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政意識;③兼顧武術技能與中華武德對學生的獨特教育價值。
在發揮育人價值的同時,挖掘文化傳承的功能,將我國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為我國培養出新世紀的優秀人才。
(2)學校要承擔起文化傳承媒介的責任,全力加強教師精神文化的建設,嚴格教師的行為規范,優化教學內容,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要求師生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將兩者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發揚光大,讓學生體悟到我國的文化精神內涵,促進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形成。
(3)堅持“德育首位、育人第一”的思政理念。弘揚武德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加強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引導與教育。將“拳以立德”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引領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追求,更深刻地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詳實的事例和真實人物的性格特點,塑造學生自身氣節與操守,更好地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其政治修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