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研究生招考中的招考分離意蘊及其實踐困境*

2023-06-07 09:25:38李安萍
教育與考試 2023年5期
關鍵詞:教育

李安萍 王 亮 楊 琳

近年來,研究生(本文特指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出現了一系列網絡輿情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對招生院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 2021年,上海某大學因考生在群聊中泄露復試內容,取消30多位考生研究生擬錄取資格事件;2022年,北京某醫學院淘汰初試高分考生,而將初試低分考生錄取的低分考生“逆襲”事件;2023年,蘇州某大學凌晨發放研究生擬錄取通知事件;2023年,報考上海某大學會計碩士專業,初試成績第一名的考生,在復試過程中懷疑考題過于刁鉆,導致總成績排名倒數的事件;等等。可以看出,這些網絡輿情事件均是發生在研究生招考中的招生環節,指向的核心問題是招生中的公平性問題,而這些公平性問題是在院校具備較大招生自主權的情況下引發的。姑且不論院校在研究生招生中是否存在有違公平的行為,抑或是網絡傳播中伴隨有夸張誤導之嫌,這類事件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令多數院校為避免陷入輿情的漩渦,而在人才選拔上傾向于保守與穩妥。同時,我們也發現,博士招生、高考招生卻鮮有類似的輿情。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試圖以研究生招考中出現的網絡輿情事件為切入點,論證當下院校研究生招生自主權是緣于研究生招考蘊含著招考分離精神,但在其實施過程中,卻會屢屢引發考生與社會的質疑,乃至于面臨種種實踐困境,并由此來印證博士招考中院校自主權的可行性和高考招考分離實施的艱巨性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招考分離在政策層面的提出與沉寂

考試與招生歷來是兩個緊密相扣的環節。考試的目的是測量學生學習效果和學力表現,其功能是為評價提供測試數據與參照信息。招生是院校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選拔合適的學生進入特定學科專業的活動。[1]理論上說,考試是招生的前提,考試是為或僅為招生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幫助招生院校更好地做出選擇。

招考分離是相對于招考合一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將招生與考試的權力分開,交由兩個不同的部門,以實現招考工作中測量評價機制與選拔機制的分離,促使考試更加規范、有效,也使招生院校擁有更多自主權。[2]招考合一模式下,國家組織統一考試,保證最大可能的考試公平,進而依靠教育考試機構的行政力量,根據考生考試分數從高到低,并兼顧考生志愿投檔,實行沒有人為主觀干預的自動錄取。招考分離后,院校成為招生的真實主體,統一的考試分數不再是院校錄取的唯一標準,決定錄取的既可以包括統一考試成績,也可以包括社會公認的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或院校自身的評價結果,院校在決定統一考試分數在錄取中的比重時有很大的自主權。[3]換言之,如果說招考合一代表著客觀被動的錄取,招考分離就代表著院校主動的錄取。

21世紀初,招考分離受到政府關注并進入政策議程。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同年12月,教育部發布“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制定完成: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考制度”,并在“改革總體目標”中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健全考試與招生相對分離。但是,在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卻未提及此前一直備受關注的“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這意味著招考分離的改革開始止步。在國家政策層面有關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文件中略去招考分離的表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招考分離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雖然招考分離改革在國家政策層面開始走向沉寂,但一些民間智庫和專家對其的呼吁一直延續至今。比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研究員提出,招考分離能使不同高校形成多元標準,能與數以千萬計學生的多樣天性相對應,最終實現以人為本原則進行評價的目標;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提出,只有啟動招考分離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擴大學生選擇權。

分析以上關于招考分離的政策文件,我們不難發現,現有政策主要還是針對高考而言的,其目標是從根本上扭轉基礎教育“唯分數論”和解決目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就國家宏觀政策層面而言,有關研究生教育的文件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招考分離,但其實是蘊含著招考分離精神的。比如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深入推進研究生入學考試制度改革,加強創新能力考查,發揮和規范導師在選拔錄取中的作用;2017年1月,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進一步深化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推進分類考試,優化初試科目和內容,強化復試考核,加強能力考查,注重綜合評價,建立健全更加科學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選拔體系。這些宏觀政策其實都體現了國家對院校人才選拔自主權的支持,并貫穿于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實踐過程中。

二、研究生招考中初試與復試的流變

一般認為,研究生是本科畢業后繼續進行深造和學習的學生,其培養目標是在相應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在我國研究生教育實施導師負責制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被認為是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接受專業訓練,養成獨特而自立的研究能力,并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知識、延續和傳播真知的過程。[4]

可見,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區別于其他類型或層次教育的根本點就在于“研究”。那么,在這樣的教育目標指引下,如何才能通過系統的考核,將這些具有“研究”潛質的人才選拔出來呢?顯然,僅僅依靠統一考試成績評價考生認知能力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增加對其非認知能力等的考查。因此,發揮復試環節在人才選拔中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基于這樣的認識,從1977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伊始至今,研究生人才選拔的“初試+復試”招考形式逐漸形成并固化,并出現了強化院校復試功能的傾向。[5]

(一)初試科目的變化

1978年,教育主管部門首次確定研究生初試由招生院校自行組織。1979年,初試科目定為政治理論、外國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5門,均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題。[6]1981年,政治理論、外國語改為教育部統一命題。從1989年起,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部分專業的基礎課也改為統一命題科目。此后直至2002年,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科目基本上為政治理論、外國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5門。2003年起,為緩解研究生報考人數飛速增長給考務管理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教育部將初試科目縮減為4門,其中政治理論、外國語、部分基礎課為統一命題科目,其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則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題。

2006年,教育部提出整合優化研究生初試考試科目,以減少招生院校自主命題科目的目標。此后的3年間,教育學、歷史學、醫學三個學科門類的初試科目由4門改為3門,以專業基礎綜合科目的統一考試代替了院校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考查;農學門類初試科目的院校自主命題科目改為由國家統一命題的農學基礎和農學綜合;計算機應用技術一級學科的院校自主命題的專業基礎課改為由國家統一命題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綜合。[7]2010年之后,在教育主管部門和院校關于以統一命題取代各具院校特色的自主命題作為衡量標準,是否能夠有效選拔出具有創新性能力及符合各院校要求的考生的爭議聲中,統一考試科目改革探索放緩,國家統一命題步伐戛然而止。可以看出,研究生招考初試科目總數上呈現出逐步減少,而統一考試科目數量逐漸增加的傾向。

(二)復試功能的強化

1977年,教育主管部門就做出了研究生招考應設置復試環節的規定。[8]但由于彼時招生規模較小及其他歷史原因,1979年至1982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試中,院校采用的復試形式較為靈活,沒有受到統一的硬性規定限制。但隨著研究生生源規模的不斷增長和生源結構的變化,1983年,教育主管部門明確提出招生院校在初試的基礎上要全面進行復試。[9]此后,我國“初試+復試”的研究生招考形式基本形成。

直至2003年后,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為賦予高校更多招生自主權以提高院校人才選拔的有效性,教育主管部門推出了多項加強復試環節的舉措。[10]比如2003年,將本應在初試階段考查的專業課調整到復試階段;2005年,將初試階段外語聽力測試調整到復試進行;2006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大研究生復試權重,突出考核考生的專業素養、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復試的權重可以占到錄取總成績的30%-50%。

在確定復試人員比例時,教育主管部門也做出了相應規定。2003年,首次明確提出“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在組織復試時,原則上參加復試的考生總數,應為本校招生規模的120%左右”;[11]2004年-2006年,針對所有招生院校提出“參加復試的考生總數,原則上按本校招生規模的120%左右掌握”;2010年-2016年,招生政策表述為,“復試應采取差額形式,差額比例一般按照120%左右掌握,生源充足的招生單位,可以適度擴大差額復試比例”;2017年以后,修改為“復試應采取差額形式,招生單位自主確定復試差額比例并提前公布,差額比例一般不低于120%”。由于教育主管部門沒有規定復試差額比例的上限,院校在招生實踐中,針對部分生源較為充足的專業,采取的復試差額比例往往會更高。應該說,教育主管部門逐漸強化了復試人員比例要求,也使得院校招生越來越公開透明。

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復試權重和復試差額比例要求的規定,其實也就意味著賦予院校人才選拔更多的自主權。相對于既有研究提出的研究生招考不是完整意義的招考分離,筆者以為,目前研究生招考,不論是在初試階段,還是在復試階段,其實已經實現了完整意義的招考分離,只不過這種招考分離與我們通常引以借鑒的國外院校招考分離在形式上有所差異。

三、研究生招考中招考分離的界定與重識

(一)研究生招考分離的界定

近年來,國內已有學者對研究生招考分離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對完整意義的招考分離進行了界定。有研究提出,完整意義的招考分離,類似于美國GRE模式,其招生程序應由考試、申請、招生三個環節組成,即專業機構組織考試,考生根據考試成績向招生院校申請,招生院校組織復試和錄取。[12]然而,我國研究生招考分離仍是考生在考前選擇招生院校,繼而參加初試、復試和錄取,招考并未真正分離。[13]為實現完整意義的招考分離,研究生招生程序應調整為初試和招生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就“考”而言,考生先參加國家專門考試機構組織的初試,以獲得進入招生院校復試的機會;就“招”而言,招生院校的權力僅限于招生,院校根據考生的初試成績,結合其學術背景、綜合能力、科研潛能等標準來進行人才選拔。[14]

可見,在判斷研究生招考是否是完整意義的招考分離時,研究者們主要關注兩點:第一,現有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初試階段,一般既有國家統一科目的考試,也有招生院校自主命題科目的考試,招生院校只應在招生環節參與人才選拔,而不應在考試環節介入;第二,現有研究生招考要求考生考試前先選擇報考院校,再參加考試,而不是先參加國家專門考試機構統一考試后,再依據初試成績申請相應的院校,接受院校的選拔。

其實,一方面,以考前就選擇報考院校作為是否為招考分離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可以設想,即使考生不在考試前申請報考某一目標院校,考生也必定會在考試后首先申請該目標院校,若不能被目標院校錄取,考生才可能向其他院校提出申請。另一方面,招考分離雖然強調招生和考試的機構應不相同,但其核心并不在于考試和招生是否分屬不同機構,以高考為例,高考不實行招考分離的關鍵在于兩點:第一,以統一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依據;第二,院校是按照統一考試分數和考生志愿,實行沒有人為主觀干預的自動錄取,院校在招生階段沒有另外考核考生的權利。

因此,依循這樣的邏輯,再度審視我國現有的研究生招考實踐。我們可以發現,研究生招考實際上已經實現了完整意義的招考分離。

(二)研究生招考初試階段的招考分離

1.“統一考試科目”模式

如前所述,研究生初試一般由國家統一考試科目和院校自主命題考試科目組成。但部分專業的初試卻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組合性考試科目后,逐漸將自主命題科目調整到復試階段或以統一考試科目取代自主命題科目。前者如2005年開始,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初試科目調整為外國語、綜合能力2門統一考試科目,原院校自主命題的政治理論調整到復試中考核;2010年以后,公共管理、圖書情報、旅游管理、工程管理、會計、審計等專業學位也陸續選擇工商管理碩士(MBA)初試模式,統稱為“管理類聯考”。后者如2007年,歷史學、教育學、醫學門類初試的3門科目均為全國統一考試科目;2008年,農學門類的農學公共基礎和農學學科基礎綜合變為全國統一考試科目;2009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增設為統考科目。可見,原有自主命題科目調整到復試階段或以統一考試科目取代自主命題科目,使得研究生初試成為沒有招生院校參與其中的考試,實現了研究生招生與考試的分離。

2.“統一考試科目+院校自主命題科目”模式

對于大多數研究生招生專業來說,初試采取了“統一考試科目+院校自主命題科目”模式。以工學為例,初試4門科目總共500分,前3個單元的統一考試科目總分350分,院校自主命題科目150分;理學、法學等專業,初試4門科目總共500分,前2個單元的統一考試科目總分200分,院校自主命題科目300分;醫學和藥學等專業總共初試科目3門,前2門統一考試科目共200分,院校自主命題科目300分;外語類專業初試科目4門總分500分,除第1單元科目為統一考試科目總分100分外,其余3門均為院校自主命題科目共400分。說明大多數專業的初試總成績中招生院校的自主命題分值占比30%~80%的比重,而教育主管部門又賦予了院校自主命題內容與形式的自主權,院校在自主命制試題時往往以其辦學特色和定位為出發點,以招收到符合其定位標準的考生為目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招生院校初試自主命題的這一部分權利與其說是考試權利,不如說是其招生權利,可以視作是本應處于招生階段對考生的考核提前到了初試階段。

綜上,對于研究生招考的初試而言,若所有初試考試科目均為統一考試科目,而招生主體在各高校,則實現了招考分離;若部分考試科目為統一考試科目,部分為院校自主命題科目,實際上也實現了招考分離,只不過這種招考分離是以隱性的形式出現的。如果說研究生招考在初試階段呈現出了隱性的招考分離,那么在復試錄取階段,招考分離的特征就體現得更為明顯。

(三)研究生招考復試錄取階段的招考分離

復試作為研究生招生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考查考生的創新能力、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等非認知能力。研究生初試成績發布后,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全國考生的整體考試成績,分學科門類劃定統一的初試合格線,成績達到初試合格線的考生才有可能進入復試環節。進入復試環節的考生由招生院校根據各專業上線考生情況,自主考核。研究生復試錄取環節可以更精確地劃分為一志愿考生錄取和調劑考生錄取。

1.一志愿錄取研究生:報考院校層面的招考分離

考生在報考研究生時就選擇一個目標院校。考生若達到國家劃定的初試合格分數線和報考院校的初試合格分數線時,就有資格參加院校組織的復試。招生院校一般按不低于招生人數120%的差額比例進行復試,并在復試階段,通過筆試和面試的方式對考生的學業知識,專業能力素質和科研創新潛質進行考查。考生最終的成績根據初試成績和復試成績按一定比例構成,復試成績可以占錄取總成績的30%-50%。因此,一志愿考生的復試錄取充分賦予了招生院校自主權,實現了報考院校層面的招考分離。達到國家劃定的初試合格分數線,但未達到一志愿報考院校初試合格分數線的考生,或參加報考一志愿院校復試,但未被錄取的考生并不是沒有讀研的機會,他們會面對更多院校接受調劑錄取的選擇。

2.調劑錄取研究生:社會層面的招考分離

教育主管部門發布的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提出,初試成績達到國家劃定的初試合格分數線的考生,可以在同一學科門類范圍內,同時申請調劑至若干所與第一志愿報考專業相同或相近的其他招生院校相關專業。調劑院校一般也按照差額比例不低于120%的原則通知考生參加復試,復試成績同樣占最終錄取成績30%~50%的比重。

相對于調劑錄取院校而言,考生參加初試的所有科目均不是調劑錄取院校命制,院校根據考生的初試成績結合復試考核結果決定錄取或淘汰考生;對調劑考生而言,考生憑借其初試成績,可以同時向多所院校申請調劑,考生也有權利拒絕某所院校的錄取通知,轉而接受其他院校的錄取通知。因此,從調劑錄取考生的流程和實施機制來看,調劑錄取與“考試、申請、招生三個環節”相分離的典型招考分離模式如出一轍。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生招考的調劑錄取實現了社會層面完整意義的招考分離。

四、招考分離改革的艱巨性

近年來,隨著研究生報考人數的逐年增多,研究生招考呈現出了“高考化”的大規模高利害特征。[15]由于涉及眾多考生的切身利益,也極易引起社會的關注。事實上的招考分離賦予了院校較大招生自主權,接受輿論的監督本無可厚非,但網絡輿論的隨意性、廣泛性、匿名性、感性化和情緒化等特征,又容易通過非理性發泄與相互感染的方式,滋生流言謠言,發展成為有害的輿論甚至網絡暴力。

因此,研究生招考中頻發的網絡輿情事件必然對研究生招考尤其是復試招生環節產生重要影響。暫且不論這些網絡輿情是否真實可信或是夸大其詞帶有情緒化的表達,院校為了避免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必然會在人才選拔的過程中,傾向于讓渡部分本已賦予的人才選拔自主權,錄取初試成績較高的考生,致使復試流于形式。研究生招考中的這種實踐困境正如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曾經指出的“任何不唯分數、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考試改革都幾乎沒有改革的空間”。

相對于研究生招考而言,作為高等教育最高學位層次的博士選拔考試,歷來就具有自主性大、分散性強等特點。傳統“初試+復試”方式進行的博士公開招考,其具體考試時間、考試科目、考試內容、錄取分數線劃定、錄取依據等都由院校自主決定;近年來普遍實施的博士“申請—考核”制招生中,院校往往根據申請人的個人簡歷、個人自述及既有科研成果,或輔之以某些科目的考核,達到全面客觀地評價考生創新能力、科研潛質及學術旨趣的目的。可以說,博士招考實行的是院校層面具有完整意義的自主選拔,可以視作招考分離的一個特例,其實踐基礎在于博士招考總體而言不具有大規模高利害性,其招生人數和報考人數均相對較少,不易引發社會的關注。

高考則是容易引發社會關注的國家教育考試。1977年恢復高考后,“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高考成為競爭異常激烈的選拔性考試。進入21世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并沒有減少高考的社會壓力,獲得高等教育資源的競爭轉變為獲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競爭。[16]從現實情況來看,2022年全國研究生報考人數為457萬人,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193萬人,高考涉及的考生及家長的利益更為廣泛。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昭示我們,高考的大規模高利害性遠遠超出研究生招考。“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雖然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最大的病根,高考制度也由此歷經多次改革,但以高考分數作為評價考生、錄取考生唯一依據的原則卻始終難以改變,因為維護考試的公正公平成為社會長期不可動搖的信條。研究生招考中頻發的網絡輿情事件雖然與高考招考分離改革的沉寂無因果關系,但通過研究生招考這一蘊含招考分離精神的人才選拔制度面臨的現實實踐困境,我們可以發現,人才選拔的大規模高利害性是院校自主權能否有效發揮并得到社會認可的重要依據。因此,博士招考可以賦予院校人才選拔的完全自主權,而高考改革試圖改變院校在統一規則下招生,考生在統一規則下根據高考分數和志愿排序和錄取的局面,以實現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的招考分離可能是一個知易行難的理想。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色综合| 日韩在线影院| 午夜福利网址|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激情乱人伦|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看| 99激情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另类视频|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xx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96在线 |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夜夜操狠狠操|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91美女在线|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激情综合五月网|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无码'专区第一页| 五月激情综合网|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免费欧美一级| 日韩黄色在线| 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久久五月天综合| 欧类av怡春院|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久久九九热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麻豆a级片|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欧美日韩成人|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成年人片|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日韩激情成人| 国产视频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