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瑞 劉希偉
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我國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正式拉開序幕。2023年是新高考綜合改革啟動的第十個年頭。縱觀此輪新高考綜合改革,已從最初的浙江、上海擴大到全國29個省市。新高考綜合改革的基本初衷在于,實施“兩依據,一參考”綜合評價,賦予學生更多的科目選擇權,從而打破以往文理分科帶來的人才培養困境,破除“唯分數”教育弊端。此輪新高考綜合改革在取得若干制度創新與突破的同時,也帶來了系列新挑戰與新問題。例如,包括高中走班教學資源不足、考生功利主義選科,以及學科專業錄取要求與考生知識基礎匹配性不高、不同科目之間分數缺乏可比性、選考科目區分度較低等問題。
作為我國第一、二批實施新高考綜合改革的浙江、山東兩省,高考選科均為“3+3”模式,其中前者為“7選3”,后者為“6選3”。在高校一端,大量理工類專業①為追求更多的報考生源和更高的投檔分數,對專業選考科目范圍要求設置過寬,甚至放棄對物理科目應有的門檻要求。[1]在此背景下,部分志愿于報考理工類專業的考生采取“田忌賽馬”策略,避開與頂尖、優質學生一同賦分,棄選考試難度較大的物理、化學科目,并產生一種“示范”效應而引發其他考生效仿,從而造成物理、化學選考人數不斷下滑。[2]未選考物理或化學考生報考并錄取到理工類專業,成為新高考自由選科背景下的奇特現象。教育部于2018年針對“3+3”模式出臺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以下簡稱“2018版選考科目指引”),對選考科目設置的要求做出規范。2021年,教育部又出臺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簡稱2021版選考科目指引),進一步規范了高校對選考科目設置的要求。那么,新高考自由選科對理工類大學生專業學習有著怎樣的影響?理工類大學生高考選科的主要考量因素是什么?除了教育部提出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還可在哪些方面完善新高考綜合改革中的選科舉措?
綜觀新高考綜合改革以來的相關學術研究,大多關注新高考對高中段教育教學,諸如高中教學方式、教學資源配置、學生選科、志愿填報及錄取等方面的影響。相較而言,對新高考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關系的研究不足。本文通過訪談,從大學生視角探析新高考自由選考與理工類大學生專業學習狀況的關系,展現理工類大學生之于新高考綜合改革的認知與意見,并針對理工類大學生因高考選科造成學習困局提出相應改革建議。
浙江與山東先后于2014年和2017年啟動新高考綜合改革,兩省考生分別于2017年和2020參加首屆新高考。本研究選取浙江、山東通過新高考進入大學學習的33名學生進行訪談,其中浙江省27名,山東省6名。在33名學生中,有18名來自A校,9名來自B校,6名來自C校。其中,A校為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招生專業覆蓋理、工、農、醫等11個學科門類;B校為一所地方理工類高校,招生專業以理工科為主;C校為一所地方醫科類大學,招生專業以醫學類為主。如上文所言,教育部于2018年針對“3+3”模式出臺了“2018版選考科目指引”,這意味著2020級、2021級合計26人,均是在該指引強化理工類專業生源物理、化學基礎(尤其是物理基礎)背景下入學的。從入學年份上看,2019級7人,2020級6人,2021級20人。訪談時間為2023年3月至5月期間。從年級上看,2019級7人受訪時處于大四下學期,2020級6人正值大三下學期,2021級20人正值大二下學期。因而,33名受訪者均對大學專業課程學習有著較多體驗與認知,作為受訪對象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
此外,為了對比通過新高考自由選科與傳統文理分科入學學生在大學專業學習等方面的異同,筆者還特別選取了3名文理分科模式錄取的大學生作為對照進行重點訪談,他們分別是:A15(高考省份為重慶)、A30(高考省份為河北)、A31(高考省份為貴州)。本次調研受訪者共計36人,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表
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式訪談,主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一是選考科目選擇的緣由;二是自己或周圍同伴的專業學習現狀及困難,并對導致困難的原因和相應建議進行深入探究;三是對于不同年份新高考自由選科制度的認識與思考。
當被問及“選考科目影響因素”時,36名受訪學生中多達17名提到了“成績好”,占47.2%;16名提到了“感興趣”,占44.4%;15名提到了“難度低”,占41.7%。這說明,“成績”與“興趣”是影響考生選科最重要的因素。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謂的“成績好”為個人主觀因素,在本文中表示學生某門科目的成績一直很好,能夠在高考中取得具有競爭力的分數;“難度低”為群體客觀因素,表示某門科目(如生物、技術)相較于其他科目(如物理、化學)的學習難度和考試難度較低,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能取得較為理想的分數,不至于“拖后腿”。例如,A01表示,“選化學是(因為)有些感興趣,從小做化學實驗就對化學比較喜歡,高中化學(成績)又比其他人好些;選生物是因為從小對植物比較感興趣,生物成績也挺好;沒有選擇地理,是感覺最后一門想選個好考的,老師告訴我技術比較好考,就選擇了技術。”A12也表示,“自己本身就比較擅長物理。地理感覺偏理科思維一點,選地理還是因為興趣。技術是浙江獨有的,競爭壓力可能小一點,自己也比較擅長。”A08則直接堅定地指出,“高中生選科就是哪個(科目)分數考得高就選哪個(科目)。”
除此之外,受訪者提到比較多的方面還有“專業填報范圍廣”。其中,有10名學生選擇物理的理由是“選物理的專業填報范圍廣”。比如,A13表示“我們那一屆已經有了專業限制,選物理可以填報80%的專業”;A26也表示“選物理是因為它能選擇的專業會多一點”。
如何使不同科目之間的分數成為等值分數,直接關系到考試公平問題。[3]為了保證不同科目之間分數的可加性和可比性,新高考在選考科目中實行了等級賦分。這一分數制度具有相對合理性,但在競爭不充分或者是考生群體能力分布非正態情況下又存在明顯弊端。以物理為例,選考物理的學生多數是比較優秀的學生,通過等級賦分制的制度設計,將物理學科成績拉平偏正態分布,就會使得高分學生成為更高分學生的分母,對優秀考生不利。[4]因此,中等乃至中等偏上能力考生為了避開與頂尖學生的競爭,紛紛棄選對理工類專業來說至關重要的物理、化學科目,從而造成物理、化學選考人數下滑的窘況。例如,A05的高考選考科目為化學、生物和地理,其之所以不選擇其他科目的部分原因即如此,“賦分制采取正態分布賦分,考慮到我當時物理、歷史和政治三科排名處于中間,賦分制下難以提高分數,所以我最后沒有選擇這三科。”
在浙江,“技術”一科因其考試難度相對低于物理,而且選考這一科目即可報考諸多院校的理工類專業,因而一度讓學生趨之若鶩。如A17表示,“因為在‘7選3’的情況下,物理、化學和歷史三門比較難,我追求高一點的賦分,所以選擇政治、地理、技術三科。”
再者,由于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物理選考“遇冷”現象,浙江和上海兩地都出臺了物理選考保障機制,即當特定選考科目考試賦分人數少于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當特定選考科目考試賦分人數多于保障基數時,以實際參加該選考科目考試的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5]此種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選考物理且成績優秀考生的權益,但同時也給物理能力較差的考生提供了獲得“過度收益”的空間。如A22針對此問題表示,“我選科的前一年,物理全省選考的人數沒有超過45000人,是有一個保障機制的,它會讓選考物理的同學高考分數提高。當時我也是有這個想法,然后就報了物理,希望分數上會好一點。”通過進一步詢問得知,該考生平時物理成績其實并不好,但后來在高考中獲得了80多分的好成績,這從側面說明了保障機制存在“撿漏”的可能性空間。
除了等級賦分制,自由選科制度還通過高中學校教師的作用而間接影響學生的選科行為。這與竺麗英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6]一直以來,我國萬千家庭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高考被視為改變命運的重要甚至唯一機會,自然備受關注。在如此高利害性、高競爭性的考試面前,幾乎所有利益相關者——考生、家長、高中學校、教師無一不極致地追逐考試高分,陷入“唯分數”“唯升學”的局面。實施新高考后,考生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科目的權利,隨之而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選擇才能夠實現分數最大化”。對此,很多教師給學生提供的經驗是“物理最難,化學次之,不要同時選,否則學習會很吃力,分數難以達到最大化”。如A04受訪者高考選科就受到了教師“分數最大化”觀念的影響:“很多老師非常反對我們全選理科,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壓力很大,所以強烈反對我們物理、化學一起選,尤其是反對我們選物理,強烈建議我們選技術和生物,這樣比較容易考出好的分數。我本人在理科方面都較為擅長,本來想選物理、化學和歷史,但在老師的建議下把化學改成了生物。”A02則表示:“不選擇化學,一是因為參加化學競賽感覺比較難,但是老師說競賽題的難度還達不到高考難度。二是因為當時學校包括校長和班主任都不想讓我們選擇物理、化學,認為我們學不會。”
另外,在新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高中校是否有能力為考生的多樣化選考提供足夠的教室和師資,也影響著學生的選科情況。如A24表示,“高中的時候,我們學校實行的是套餐制,每個學生都要選考技術,然后剩下的兩門是排列組合好的。”與之相反,A28則稱,“學校當時有30多種組合讓我們隨意選,我們都是各選各的,只不過對于我們這種選考科目人數比較少的,學校會跟你談話,建議你去選擇其他的科目。如果堅定不肯改,到高二的時候就要去走班。”A09也表示,“我們學校是市里最好的學校,師資比較厲害,學校沒有限定選課套餐,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采取完全的走班制,上什么課去什么班。其他規模不大的學校是限定了套餐,學校只能提供選科組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選科自由。”
新高考改革初期,高校理工類專業出于“足額招生”的考量普遍放寬選考科目要求,加之多數高中缺乏高質量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特別是對于選科方面的指導不足,由此而造成高考未選考物理或化學考生錄取到理工類專業。此類考生由于物理、化學基礎薄弱,在進入大學后普遍面臨專業課程學習困境。“2018版選考科目指引”正是“靶向治療”該困境的一種嘗試。然而,從改革實踐來,該指引的實際矯正效果比較有限。整體而言,其對理工類專業報考者選考物理比例起到了一定提升作用,但與此同時又出現考生棄選化學的問題。[7]
本研究訪談顯示,在33名通過新高考入學的學生中,僅有1名選考科目為理、化、生,其余32名無一人選考“物理+化學”組合。而在此32名學生中,有25名學生表示自己和同班未選考“物理+化學”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專業學習困境,占78.1%。高考未選考物理者,在涉及大學物理知識較多的課程中遭遇學習困境;未選考化學者,在涉及大學化學知識較多的課程中遭遇學習困難。其中,又以未選物理者影響為甚。其余7名表示專業課程學習“沒有太大困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專業課程較少涉及物理、化學知識。
例如,就讀環境工程專業受訪者A03稱,“就我自身和我身邊人來說,因為高中我們沒有選考物理,導致那一部分的知識和思維能力比選考的人相差太多,老師上課的時候不會關注這些,只會跟著大部分人的節奏。這對我們不是很懂的人,造成了一定困擾。”就讀土木工程專業的A08表示,“土木工程專業,物理比較重要,我們那一年沒有限制必選物理,所以我就選了技術、政治、地理。但是進來后發現,物理對專業學習很重要,所以大一‘物理基礎’我就掛科了。”就讀科學教育專業的A19坦言,“我報考這個專業的時候,只要求從物、化、生當中選一門即可,當時不知道有很多與物理相關的課程,所以我現在對物理非常頭疼。每個學期最差的都是與物理相關的課程。”而在談及周圍同學有無此類現象時,該受訪者表示,“我的室友以及我們班很多人對物理真不太懂,學弟、學妹也有很多,我的室友現在因為物理過不了,面臨著延期畢業的風險。”同樣就讀科學教育專業而高考選考科目為理、生、地的A09表示,“對我而言,最困難的是化學,因為我高中化學基礎很差,大學化學類課程學起來很困難,努力學習最后才勉強通過了考試。而且因為化學不好,導致其他涉及化學的專業課我也學不好。”他還表示,“我一個室友沒選物理,選了生物、政治和歷史。他‘馬原’和‘近代史’等課程考得很好,但是在涉及化學和物理的專業課上表現很差。”
訪談結果顯示,針對新高考改革帶來的大學生專業學習困境,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大學理工類專業沒有開設物理、化學方面的補習課程或開設效果有限。在本研究中,不少受訪學生希望高校為部分物理、化學基礎較差的同學開設相應的補習課程,但所在學校或者未開設此類課程,或者是開設效果極為有限。具言之,在36名受訪者的回答中,有28名學生希望學校開設物理、化學類的補習課程,如《大學物理先修》《大學化學預修》等。其中,又以《大學物理先修》需求為多,《大學化學預修》需求次之。只有8名同學表示所在學校或學院開設了諸如《大學物理預修》之類的課程,但效果甚微。如A09表示,“我感覺(這些補習課程)作用不大,最后的考試難度都沒達到高中選考水平,因為內容比較多,學習時間又不夠,有些內容講一遍大家都不能理解,感覺效果一般。”同樣,A15表示,“高中的物理和化學,這兩門課分別有七、八本書,不是大學一門課所能覆蓋。而且一周只上一次,不可能跟得上三年的進度。我之前也是想鞏固一下,就報了預修課程,但去了之后發現老師教的課程跟《大學物理》不同步。比如,《大學物理》教光學、電學,但是輔修課程只講基本的受力分析,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幫助,難度跟高中會考差不多。我個人覺得沒有什么用。”
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受訪者希望補習課程以線下選修或線上網課的形式進行,但在開設時間上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受訪者希望將此類補習課程開設在高考之后、大學入學之前。比如,A31指出,“剛高考完的考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還是挺強的,也有對知識的渴求和欲望,讓他去學一點東西,也能學得進。如果大二、大三去補,可能就不想補了。”與此同時,也有受訪學生持不同意見。比如,A33認為,“一是剛高中畢業,大家玩心還是很重的,可能不會太積極;二是大家都還沒接觸大學課程,可能就會像我一樣不知道課程很難,有點太過自信。”
第二,專業課程教學未充分顧及學生物理、化學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通過新高考自由選科招錄的理工類專業大學生,尤其是物理、化學基礎薄弱者,普遍希望學校能夠充分考慮他們的學習基礎,在專業課程教學上為其提供“適合的”甚至是“額外的”的指導。然而,受訪者所在高校普遍缺乏針對性的舉措。訪談結果顯示:在33名通過新高考入學的學生中,31名表示在具體培養上諸如授課模式、教學計劃、培養體系、就業指導等方面,學校對他們與通過傳統文理分科模式錄取的學生在安排上沒有任何區別,只有2名同學表示學校對此略有相應安排,如A23表示“教學進度慢一點”,A20指出學校“稍微關注了一下”。至于如何指導,學生也有不同的看法。A04認為“理工類學生如果沒選物、化,可以先進行摸底考試,了解一下他們的水平,然后再進行分班教學”;A09稱,“以我們科學教育專業為例,如果專業人數多的話,可以設置幾個不同的培養方案,讓學生自由選擇。比如有的培養方案偏重于物理課程內容,有的偏重于化學課程,有的偏重于生物課程,這樣有利于他們后續的發展。”
第三,高校普遍注重綜合成績排名的轉專業政策,成為物理、化學基礎薄弱的理科生難以跨越的轉專業障礙。對于因高考未選考物理、化學而遭遇專業課程學習困境的理工類學生而言,轉專業成為他們一種常見的“自救想象”。A24表示,“除了基礎的《大學物理》,《工程熱力學》是我們接觸最早的與物理相關的課程,很多同學都被‘嚇到’轉專業了,我們寢室6人都想轉。而且大一的時候,有很多人因為(高考)沒有選擇物理,看到這么多物理類課程就轉專業了。”然而,根據受訪者的反饋,轉專業主要通過“硬性條件+面試”的方式開展。在硬性條件方面,不同的學院規定不盡一致,但主要參考綜合成績排名、部分課程成績、高考成績、高考選考科目等。在面試方面,主要考查學生的轉專業緣由、職業規劃、對于擬轉入專業的理解等。總體來說,綜合成績排名是轉專業審批的重要參考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在36名被訪者中,有20名被訪者表示“曾考慮過轉專業”,有16名被訪者表示“沒有考慮過”。無一例外的是,所有被訪者均表示轉專業政策不合理。如A05稱,“我不想學這門專業,所以成績不好,不知道為什么轉專業一定要看成績?”同樣,A09也表示,“我感覺很奇怪,只允許在該專業學習成績比較好的人轉專業,既然在該專業學得比較好,為什么還要轉專業?感覺這個制度非常不合理。”再如A16質疑,“必須要在本專業排名前10才可以轉,如果我都學到了前10名,為什么不能繼續學?”諸如此類。可見,目前高校的轉專業政策并不能成為因高考未選理、化而面臨學習困境的理工類大學生實現“自救”的良方。
根據“2021版教育部選考科目指引”,絕大多數理工農醫類招生專業要求考生必須同時選考“物理+化學”才可報考。受訪學生大多認同此規定。不過,該指引仍不能完全杜絕所有理工科專業學生物理、化學或生物等基礎薄弱的問題。[8]根據以上訪談結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生涯規劃師,加強和完善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選科指導和高考志愿填報服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挖掘自我潛能,確定未來職業方向;另一方面可減少學生因盲目、隨意選科帶來的大學專業學習困境。
第二,科學設置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范圍。新高考綜合改革實踐證明,在大學階段為高考未選考物理、化學的理工類學生提供相關補習課程,效果十分有限,甚至可謂微乎其微。因而,必須科學設置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范圍,從根源上消除不選考物理、化學而報考理工類專業現象。《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指引(通用版)》的政策價值正在于此。同時,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設置在保證“必要性”的基礎上,也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一定選擇空間。
第三,增強高校轉專業的靈活性。在高考自由選科背景下,學生轉專業的需求明顯增加,高校應適當增強轉專業的靈活性,比如增加轉專業名額、調整轉專業政策等。這也是高校一端配合高考自由選科制度的必要舉措。在轉專業政策方面,可以考慮調整轉專業政策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在考核內容上,應更多考核學生擬轉入專業的學科知識,而非原先所在學科的專業知識;在考核方式上,采取筆試+面試等多種方式,重點考查學生轉專業原因、擬轉入專業學習安排、職業規劃等。對于部分確實無法適應理工科學習的學生,在尊重個人意愿的基礎上放寬轉專業要求,不以綜合成績為硬性指標,而以學業實際情況和個人需求為參考依據,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務。
高考作為中國教育體系的“中樞神經”,其改革涉及學生、教師、家長,以及中學、高校等諸多利益主體。因此,在高考改革中即使僅作某一方面的“微調”,也可能會引發“蝴蝶效應”,造成某個“大問題”。以本文所探討的高考選科與大學生專業學習困境為例,選科制度的細微調整與變動,無疑會引發高中段和高等教育段的系列新問題。因此,從宏觀角度看,如何使高考制度與國家人才培養、社會人才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使之高效地服務于新時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其實是一個全局性問題和“國家性問題”。[9]從微觀角度看,學生作為高考改革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一,選考制度的任何細微變動都可能會對其專業選擇乃至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全面了解新高考自由選科背景下理工類大學生的專業學習狀況,傾聽學生訴求,無疑有其必要性,而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義之所在。
注釋:
①本文所稱“理工類專業”,指理工農醫類專業。
②本文訪談對象還包括5名科學教育(師范)專業學生,該專業所授學位為教育學學士學位。考慮到這一專業的學生須同時具備較好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習基礎,故一并納入本文探討范圍。